16 思考与讨论
有心读书的各位大概会认同这个观点:“学习”这回事本身就是需要学的。今天我们将探讨:如何成为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开始阅读前,先来看一下这些问题:
你认为“高段位的学习者”需要掌握哪些能力?你对自己的定位是哪个段位?
为什么朋友圈和微信公众号总是充满了鸡汤和谣言?你了解“罗一笑事件”吗,你看到那篇求助文章的反应是什么?
你知道哪些跨学科或者跨界工作的人?最令你感到敬佩的是谁?
17 学会提问
大哲学家维特根斯坦八九岁时曾被一个问题所困扰:“撒谎对自己有利的话,那为什么要说实话?”这样的谜团不断折磨着他,逼迫他陷入思考,成为他后来投身哲学的契机。我们作为普通人,为人类而思考并非平生志业,但面对日常生活时,问题也可以成为我们的老师,指引我们进行更深入的思考。成为一名好的提问者,是成为好的学习者的第一步。
一般来说,不注重问问题的学习模式是:订立计划,实施学习,回顾整理。能认真做完这三步,已经是比较优秀的学习者了。但在这样的过程中,我们只是知识的“搬运工”,就像把知识从云端下载到自己的硬盘里,却没有运用我们的智慧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
教育心理学家认为,知识的学习不应该只是线性的“传递—接受”,还应该有由学习者主动建构的成分。理想的学习模式是,除了简单地吸收知识,学习者还要通过提问来调用已有的知识体系,好奇地追寻答案,积极地进行多方面的探索,建立新的知识体系,把新旧知识之间的通道打开。
要打开这条通道,问题是最好的向导。我们不妨多思考一下这些问题:
关于现在的学习或工作,我已经具备了哪些知识,熟稔到什么程度?
通过新阶段的学习或实践,我又获得了哪些新知识,对原有的知识构成了怎样的补充和挑战?
关于现在的学习或工作,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可以通过简单的探索学习到?
还有哪些未知的东西,暂时没办法轻易获得答案,要经过长期的学习来摸索?
比如,针对昨天学习的卡片,包括隐含假设、三种新的思维框架、怎样选择、个人MVP、分解任务的方法、如何反思等内容,我们可以依葫芦画瓢,走一次上面的提问流程:
这些内容中,有哪些是你已经知道并能熟练使用的?“即刻行动”和“及时反思”可能位列其中?
“隐含假设”或者“个人MVP”的观点,有没有刷新了你的认知,如果有,和你的原有知识体系有什么异同?
关于任务分解,或者精益创业,你有哪些点想进一步了解,并打算去看原书和相关的书籍?
你觉得昨天最有价值、对你最有启发的是什么知识点?你打算如何为之付出长期的努力?
如此,我们可以通过对知识的筛选、评判和整合,建构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体系,拓宽思维的边界。注意,提问的关键,在于提出可能具有开放性解答的问题,要避免非是即否的封闭性问题,否则很难展开进一步的探索。尤其是具有长期价值的问题,会让我们保持思索的习惯,让思维变得更加灵活。
18 解码信息
现在的新闻事件总是反转再反转,真假难辨。微信公众号里流传着大量鸡汤和谣言,每个人都争先恐后地发表着自己的见解……相信你有时候也不胜其烦。这些现象有一个共同的症结:面对信息和材料,只做了表面功夫的理解就下结论,缺少从深处思考和求证的“解码”过程。
知道了问题所在,我们应该如何对信息进行有效解码呢?台湾漫画家几米笔下的绘本是许多人的童年美梦。他曾自述学习绘画的经验,其中有一条是对任何书里的任何图都研究一番,从英文刊物的讽刺漫画,到日本女性杂志的化妆技巧示意图,他都会细细地看,揣摩作者的作画意图、表现手法。这样的解码修炼,他坚持了十年以上的时间。
总结来说,解码的三个层次是:
它说了什么,给我什么感受?(它原本就要传达的信息和知识)
它要传达的是什么?是真实的吗?对我有何价值?(对内容的反思、审视和评价)
它是怎么建构起来的?效果是怎么实现的?(对形式、构成和表达手法的洞察)
通过这样的细心挖掘,解码就初步完成了。
(一)深度学习
解码的过程也是深度学习的过程,要想实现深度学习,我们首先要扩展自己的知识系统,因为新旧知识碰撞和融合的过程是对思维的极佳锻炼。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会是“适应型专家”,即有能力对新知识进行深层加工,在不同领域的学习中让自己的能力不断进化,扩展知识系统以满足解决不同问题的需要。
深度学习是怎样一种过程呢?著名思想家、哲学家唐君毅先生在《说读书之难与易》 一文中对深度读书法写得极为透彻:“见书中文字都是一般大小,易;见书中文字重要性有大小,而如变大或变小,难。顺书之文句之次序读书,易;因识其义理之贯通,见前面文句如跑到后面,后面文句如跑到前面,平面之纸变卷筒,难。于有字处见字而知其意义,易; 心知著者未言之意,于字里行间无字处见出字来,难。”这种往深里去解剖和体会的理念,也适用于读书以外的学习过程。
(二)寻找解码的入口
在进行解码前,我们要找到解码的入口,知道从何处着手。作者总结了以下三条路径:
1.不止要寻结论,还要寻过程
我们要像侦探一样,除了关注“罪案现场”,也要对“犯罪过程”进行推演,阅读一部知识性极强的著作,我们不止要知道原作者得出的结论,还要理解他的理论基础、推论逻辑,他使用了怎样的论据来说服读者等。
2.不止要做归纳,还要做延展
总结归纳是必要的,但寻求边界外的知识也是必不可少的。就像这本经过归纳的精简书是把书读薄,读者对于自己感兴趣的话题和方法,也可以继续寻找相关的书籍深度阅读,这是把书读厚,也就是做延展。
3.不止要找相似,还要找不同
证实性偏见(Confirmation Bias)是心理学的一个基础观点,指的是我们往往倾向于寻找能够支持我们原来的观点的信息,而对于那些可能推翻我们原来观点的信息往往会忽视。除了在信息中找自己已经知道的、认同的部分,也要积极地思考为何有些信息违背了我们平素的认知,勇敢地摘掉玫瑰色的眼镜,把旧观念置于审慎思考、甚至完全推翻的危险之中,才能让我们的心智获得成长。
19 操练知识
通过提问和解码进行深度学习,我们会得到非常庞杂的知识碎片和体系。作者提醒我们:你掌握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法国教育学家安德烈•焦尔当(André Giordan)提出了“变构学习模型”(allosteric learning model)的说法:“构成学习者思维独特性的并非是他所录入的观点序列,而是他有能力启动和调用的关联。”论述的也是这个道理。
操练知识的一种方式是“做中学”,就像玩一款游戏,我们一开始并不熟悉游戏的操作和策略,但在一次次的操练中,我们在不知不觉中逐渐上手了。这是因为游戏设计有其天然优势:能调用多种感官;有动态情境和多变的挑战;精心设计的挑战难度,使玩家不会因为太难或太简单而放弃。一位好的老师在他的教学过程中,也经常会融入这三个元素,让学生在操练中掌握知识。
对于自学者来说,该如何完成这个知识操练的过程呢?想一想,学习历史或者心理学似乎不像打篮球一样,可以通过一系列的动作训练来加强认知。作者认为,正是要把知识当作一项技能来学习。什么是技能?是把信息和知识融会贯通以后的应用阶段,这里并不是指所谓的“实用性”,事实上,炒股、说服、写作是技能,审慎思考也是一种技能。
作者建议我们,在学习任何一个领域的知识时,都可以思考如何让它不只是躺在书本里的东西,而是动态的,可以完成什么事情的技能。我们可以通过以下方法进行知识操练:
(一)写作式操练
我们前面谈到过把“消费型兴趣”转换为“生产型兴趣”,这就是一种知识操练的体现。通过把学习到的知识撰写成文的方式,我们可以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也能获得外界的反馈。那么自学如何获得高质量的反馈呢?一种方法是与另一位“写作同伴”搭档,互相修改对方的作品,也可以建立多人的小圈子进行交流。
还有一种方法是以经典作品为标杆,大学者王云五先生学习英文写作的方法是:把一篇英文的名家佳作翻译成中文,等过了一星期,再依据这中文反过来翻译成英文。译完再与原文比对,找出自己翻译的错误和不够精良之处。无独有偶,日本翻译家横山启明为了锻炼自己的翻译能力,曾把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川端康成的名作《雪国》从日文翻译成英文,然后再翻译回日文。这种操练方法,是提高自己能力的上佳途径。
(二)游戏式操练
美剧《生活大爆炸》中,两位主角谢尔顿(Sheldon)和艾米(Amy)玩过一个“反事实条件陈述”(counterfactual)游戏,即假设某个世界有一个关键地方和我们相反,然后进行相关提问:
艾米:在一个犀牛被当作宠物养的世界中,谁将赢得第二次世界大战?
谢尔顿:乌干达。
艾米:理由。
谢尔顿:肯尼亚会因出口犀牛而崛起,一个中非权力板块形成,并殖民统治北非和欧洲,战争爆发后,谁也负担不起养犀牛的这份奢侈。肯尼亚衰落,乌干达雄起。(注:乌干达被称为“东非高原水乡”)
艾米:回答正确,轮到我了。
谢尔顿:在一个钢琴被当作武器而不是乐器的世界中,斯科特•乔普林(美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会用什么来演奏名曲《枫叶拉格》?
艾米:调谐的刺刀(注: 乔普林擅长使用切分方法弹奏钢琴)。
当然,这个游戏的答案并不是唯一的,只是两位主角基于对历史和逻辑知识的发散思维的体现。这样的游戏在文学创作中很常使用。美国著名科幻小说家菲利普•迪克的《高城堡里的人》描绘了一个二战中轴心国战胜同盟国,美国被德国和日本瓜分统治的历史情境,探讨了正义与非正义、文化自卑和身份认同,以及法西斯独裁和种族歧视给人类社会造成的后果。这可以类比很多智者会使用的“思想实验”,在假想的情境中进行哲学、逻辑、伦理甚至科学思考。例如著名的”猴子和打字机”实验,其内容是,如果无数多的猴子在无数多的打字机上随机打字,并持续无限久的时间,那么在某个时候,它们必然会打出莎士比亚的全部著作。你可以论证它的正确、谬误或者不可知。这样用游戏和假想的发散性思维进行思考,不仅趣味十足,还是搜寻、整合知识的一种方法。
(三)设计式操练
设计式操练就是调用已有的知识,设计某一种解决方案,来解决某个特定的问题。一个好的设计方案必须多方考虑影响因素,调用理解和控制这些因素的知识,并做出权衡和取舍。当我们在设计中发现缺少某方面必需的知识时,还可以触发我们对这些知识的学习。小到乐高玩具、大到机器人竞赛都是如此,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 甚至长期和美国高校的机器人团队展开合作。当然,我们不必一定要设计一个实体出来,设计一套可用于落实的方案,也是非常好的操练思维的方式。
作者总结,知识的操练使我们更深入地审视已有的知识体系,把知识应用到现实情境中,对问题进行更加细微的观察,并且致力于创造两者之间的关联。它使我们赋予知识以灵性,赋予思维以弹性,让我们更好地适应这个变化莫测的世界。
20 知识融合
与之前提到的“能力嫁接”思维框架相关,在操练知识的过程中,让不同知识发生化学作用,也是非常重要的思考方法。法国伟大的数学家、哲人昂利•彭加勒在《科学与方法》一书中提到,数学的实质是从不同的数学知识的组合中找出最有价值的组合,而“最富有成果的组合常常是从相距很远的领域取出的要素形成的组合”,彭加勒自身在数学的四个主要部门——算术、代数、几何、分析的贡献都是开创性的,在物理学上也有惊人创见,他对于天体力学和电子理论的研究也都走在时代前列。
在我们的传统教育中,习惯了把学科分门别类,划分到非常细致的层次,再对同一层次的不同面向继续进行分解。由于每位教育者只需要守好自己那一亩三分地的教学,很少有老师有能力和意愿去引导学生进行不同知识之间的融合思考。
投资家、“股神”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尤其注重知识的融合思考。他提出,投资的最佳决策模式,是将不同学科的思维模式联系起来建立融会贯通的“格栅”:“要努力学习掌握更多股票市场、金融学、经济学知识,但同时要学会不要将这些知识孤立起来,而要把它们看成包含了心理学、工程学、数学、物理学的人类知识宝库的一部分。用这样宽广的视角就会发现,每一学科之间都相互交叉,并因此各自得以加强。一个喜欢思考的人能够从每个学科中总结出其独特的思维模式,并会将其联想结合,从而达到融会贯通。”
从知识融合方式上看,大体可以归纳为迁移、印证和互补三类。
(一)迁移
看似不相关联的学科之间也存在知识迁移的可能性。《黑客与画家》 的作者保罗•格雷厄姆(Paul Graham)是硅谷互联网创业的权威,他曾梦想成为画家,从哈佛大学计算机系博士毕业后,还在意大利佛罗伦萨美术学院学过一年绘画课程。他在这本书中论述了编程和绘画这两种创造性活动的相似性:黑客和画家都是通过动手实践来学习;两者都必须模仿和学习优秀的作品;两者的创作都是动态的扩展。虽然一个是形象思维,一个是抽象思维,但保罗创造性地将学画画的经验迁移到编程中,因此对编程有了全新而深刻的认识。
(二)印证
印证可以帮助人探索规律,譬如通过足够的思考铺垫,放松自己,激活潜意识,让知识之间彼此契合,可以产生新的灵感。这种规律就可以在不少高手的经历中互相印证。数学家彭加勒为证明福克斯函数的存在而苦思冥想,在长期的案头工作后,证明有所突破,但仍然不得要领。于是他暂时放下工作,参加了一次地质考察旅行,在踏上马车踏板的刹那,他突然想到了福克斯函数的定义转换式与非欧几何方面的某种转换式是相同的。对此下了一番苦工夫后,他又在海边度假时突然有了新的灵感,最终成功证明了福克斯函数的存在,为函数论做出了重大贡献。
而台湾戏剧导演赖声川也有类似经历,话剧《如梦之梦》是他的一大创举,8小时的舞台表演,360度的环形剧场,情节在时间上跨越民国与现代,空间上跨越世界各地。在《如梦之梦》的表演中,观众坐在舞台中央,通过可360度旋转的椅子欣赏演员绕场走动的表演。这种被称为“莲花池”的舞台形式其实来自赖声川1999年到印度旅行的经历,“我看到虔诚的信徒围绕舍利塔顺时针行走膜拜。我在那坐了一个下午写东西,突然觉得,如果把观众当作中间那个神圣物体会怎么样?” 而整个故事情节的创作则是灵感突然涌来,串起他脑中一连串看似无关联的、发生在全世界的十几个故事。这种灵光一现并不只是偶然,它所依赖的是创作者此前丰富的经历和思考。
(三)互补
对于同一个话题,我们可以寻找不同视角下的论述,将他们整合之后会得到更全面的认识。例如对于“创业何以产生价值”这一议题,我们可以吸纳来自科技创业和艺术创业两方面的言论。
科技创业视角来自《黑客与画家》的作者格雷厄姆,他认为创业的价值在于“可测量性”与“可放大性”。前者指比起在大公司工作,自己创业可以更真实地评估个人工作的绩效;后者指创业可以解决社会问题,有放射式的影响。
艺术创业视角则来自日本极具影响力的艺术家村上隆。他在《艺术创业论》一书中对日本美术教育提出批评,认为大学不注重教育美术生如何谋生,学生只能依靠教画画赚钱,而非出售自己的作品,这些学生的才能无法在市场上被检验其价值高低(即“可测量性”);另外,如果要靠出售作品为生,要看作品是否能突破现有的观念,影响艺术界、评论家甚至艺术史和人们的审美观(即“可放大性”)。
由此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村上隆和格雷厄姆的观念有高度的相似性,而且村上隆的观点对格雷厄姆有补充,即创业/创作是“观念的更新”。就像iPhone更新了人们对手机的观点,大家惊讶地发现电子产品和我们还可以用这样的方式来交互,这对科技界也是颇具价值的理念。
总而言之,我们要进行知识的融合,就要有洞察知识背后的结构的能力。探索知识之间的相似性、启发性和互补性,就是一个从不同的视角来探索这个世界的过程。
21 今日总结
关键词:
提问,解码,知识操练,知识融合
要点:
成为一名好的提问者,是成为好的学习者的第一步。
一个高段位的学习者,要学会解码信息,对新知识进行深层加工,扩展知识系统以适应解决不同问题的需要。
你掌握的知识并不取决于你记忆了多少知识,而是取决于你能调用多少知识。可以通过写作、游戏、设计进行知识操练。
在操练知识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让不同知识发生化学作用。知识融合的方式大体包括迁移、印证和互补三类。
思考与实践:
写下一个你感兴趣,或者让你感到困扰的问题,范围不要太窄,对于这个问题,你有怎样的观点,还有哪些疑问?寻找一套关于这个问题的经典书籍和材料进行学习。了解作者的观点和背后的知识结构,其中哪些是你认同的,哪些是你持有疑问的?从知识操练的三种方式中选择一种,进行训练,并在训练的过程中注意不同知识之间的融合。完成后,写一篇学习心得,分享给你认为有能力帮助修改的人,收集反馈并再次修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