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中很多人处于以下三种模式;控制型,讨好型,超理智型。
1控制:什么事都要掌控,让孩子和大家都听自己的,都要自己安排说了算还不许别人反抗。有些父母会不自觉地利用自己是孩子的生理营养和心理营养的供给者的权威角色,给孩子压力:我给你供给,所以你要听我的。这种父母会把自己认为对的东西强加给孩子,并要求孩子即刻停止某种行为。这时候,孩子为了能继续获得父母的爱而不得不暂时委屈自己放下需求而去讨好父母,如果孩子处于第一逆反期(3岁左右)的时候就会反抗父母的强制。反抗失败时,孩子会逐渐陷入孤僻或陷入更深地讨好。
1.讨好:一个讨好型的人活不出真正的自己。不敢真实做自己,什么都听别人安排,如同大家常说的没有主心骨。有些父母则反其道行之,因为宠爱孩子而无休止地满足他,纵容种种不良行为。而这只会促成类似李天一的教育悲剧。这种因宠溺而不忍心订正孩子的行为,是一种“讨好”,父母把孩子的需求放在无比至上的位置,为了让孩子开心而忍耐了自己的管教。殊不知当父母把自己放得卑微的时候,孩子就失去了依靠,而只能放纵自己的欲望来获得心理的满足感。
3.超理智:还有些父母看似开明,会非常耐心地给孩子讲解是非对错,这种叫做“超理智”。不该玩泥巴、不该啃手指等等,不严厉打骂而是理智地讲道理是正确的,但是过于理智反而会伤害孩子。这种沟通方式的滑稽之处在于,孩子尤其是幼儿期的孩子尚处在“直觉行动思维”的阶段,他们采用直观的行为和动作解决问题的思维。该阶段的孩子是无法判断对错的,他们唯一懂得的就是当有需求的时候需要得到满足。所以,此阶段“苦口婆心地讲道理”无异于“对牛弹琴”。
我们都知道,当人际沟通采用了不健康的行为方式时,人际关系就会效率很低甚至负向亲近。亲子关系亦然,当父母采用不健康的沟通方式去应对孩子的时候,他们的关系只会日益凸显出问题。而采取有效的、健康的方式和孩子互动,及时地订正错误行为,则能避免陷入控制、讨好、超理智的怪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