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都以为人生可以是自己的,可以独立不依靠他人的,但是我们的人生是由各种各样复杂的关系中发生并完成的。
在世界的躯体中
他们说,有着一个灵魂
那个灵魂就是你
不过,你我总在彼此之中
这一点
倒是从来没有人想过
――鲁米
性格是你的内在关系模式:①性格,在关系中形成;②性格,在关系中展现;③性格,在关系中改变。
有各种育儿书籍会强调性格在孩子早期教育的重要性,可是忽略了性格在生活中或者经历中随时改变的。我的一位朋友在结婚前性格特别泼辣,身上有一种侠客身上的见义勇为,但是结婚后因为婆婆的强势丈夫的软弱她变得特别委屈求全,各种不可理喻的事情她都可以忍受,这在我看来真的是无法想象的,也许有人说是为了家庭的完整,但是有可能在她外向的表象下也有隐忍的一面吧!
通过分析,有可能和她幼年时期的原生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有关,就像书中所说:父母等养育者如何对待你,会导致你不断地重复构建类似的关系模式,这就构成了命运。看到这里,你是否重视我们生活中与我们产生关系的人以及之间的关系呢?
如何构建一个健康的关系呢?①形成从关系的角度看问题的视角,知道当下的关系模式就是内在关系模式的展现,而内在关系模式则是内化了童年的关系模式的结果;②当和对方的互动有问题时,可以从观点之争中跳出来,“抄后路”,即点出对方互动中的心理逻辑,点破他试图构建的内在关系模式。这是“破”;③尊重事实,化解情绪,转而去构建平等的关系模式。这是“立”。
性格在6岁前定型,并不是不可改变。
我体内有个原型
它是一面镜子,你的镜子
你快乐,我也会快乐
你愁苦,我也会愁苦
我像绿茵地上柏树的影子
与柏树不可须臾分离
我像玫瑰的影子
永远守在玫瑰近旁
――鲁米
相关教育学中说孩子都是家长的镜像,学生是老师的镜像都是有依据的。就如世界是反的,当我们倒立看世界时你会发现很多不一样的风景,我们的内心也是如此:我喜欢下雨天不喜欢晴天,甚至也可以说我喜欢阴霾的天空,这时候我的心情是愉悦的,其实我是比较怕冷的;极度内向的人一定会喜欢外向的人,吝啬的人会受到大方的人吸引……对待孩子也是如此,总想让自己没能做到的事情投映在孩子身上,其实我们忘记了,完美的健康的关系就是在彼此关系中成就彼此。
单独放在个人身上就是“好我”和“坏我”的概念,有时候越是开心的时候内心反而越是孤独,有人总觉得自己是不完整的,好像缺少点什么。在处世中有时候觉得那可不是真的自己,渴望表现出真实的自己却害怕不被接受,因为我们发现内在想象比外部世界还要复杂、可怕与残酷。
荣格认为:世界上人类呈现的一切,都是你的内心。让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学会观察自己内心的一切活动,学会向内找答案,当这样做时,就是在用觉知之光照亮内心的一切。学会与自己达成和解,拥抱完整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