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精明的人未必不被骗,但他们不会被同一个人骗两次;聪明的人未必不干蠢事,但他们不会重复干蠢事。
对“被骗”和“干蠢事”保持开放性,恰是他们精明和聪明的一部分。
因为,过于精明和过于聪明,可能导致错失大机会,以及遭遇致命风险。
02
一件事情的成败,就“付出比重”而言,80%靠努力,20%靠运气;就“结果比重”而言,20%取决于努力,80%取决于运气。
而在那决定性的80%的运气里,又可以分为:就“付出比重”而言80%靠对运气的努力,20%靠运气的运气;就“结果比重”而言,20%取决于对运气的努力,80%取决于运气的运气。
03
任何领域的辩论都需要一个公认的评估方法,否则就是浪费时间。
例如:数学问题的好处是大家能坐下来算算看,功夫问题则可以一起打个架,钱的问题彼此下个注就好了。
数学是科学之王,钱是“万万不能没有”的,皆因科学问题通常可以转化为数学问题,社会问题往往可以转化为金钱问题。从这个角度看,钱是单纯的。
怕的是,拼命讨论功夫的流派但绝不下场切磋一下;把自己的观点说得斩钉截铁但决不肯和人打个赌下个注;或是本该下个注的问题倒是要用拳头来解决。
回头看看中世纪的个人决斗虽然野蛮,至少还是体面的。
04
有时候人们会说,这是我做过的最好决定:例如买这个咖啡机是我做过的最好决定,嫁给这个人是我此生最好的决定。
可是,也许当事人只买过一个咖啡机,也并没有拿几个男人做最佳老公横向测试。既然没有比较,没试过不一样的,凭什么说是最好的决定呢?
当然,也可能是拿咖啡机和平板电脑比,拿老公和猫比。
以及,一个东西的更换成本越高,当事人对其的“主动满意”可能性越大。例如一个人更容易对自己的车和房子表示满意,而对手机和奶茶表示不满。
所以,决策对个人而言,更多的时候不是(亦不能)追求最优,而是遵循“满意”原则。
05
青春的流逝是缓慢的,不易觉察的。
因为青春的怒放、迷茫和无所事事,都会营造出一种隔离于时间的幻境,仿佛一切悬浮不动。
青春的流逝发生在不同年龄流逝的江河中,交织于那些更老的,那些更年轻的。
更老的人的老去让你以为自己的青春还在,更年轻的人的逼近让你以为他们还会带你玩儿,你宁可相信奔流当中的种种幻觉,你觉得青春未逝,至少尾巴仍在。
然而,你对青春流逝的确认,却往往发生在一瞬间:
例如突然意识到自己不再愤怒,又或是一首关于青春的歌曲的作者的意外离世……
这时你才发现:那整整一代人的青春,早已凋零。
06
有时候你觉得一个人变了,变好或者变糟,其实只是均值回归而已。
我们容易混淆群体的均值回归和个体的均值回归。群体的均值回归与“平均价格”有关,个体的均值回归更偏向于“回归其本来货色”。
所以,假如你觉得某人变了,其实她/他并没有变,该变的是你的判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