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李镇西在《李镇西与语文民主教育》一书中谈到公开课时,表示自己很不愿意上公开课,并说这一态度与他经历过的两次公开课密切相关。他执教的《我的老师》一课在评课中获得了听评课专家极高的评价,受到了“语言干净而富有感染力”、“学生的思维非常活跃”、“真正做到了以学生为主体”、“真是一次享受”等好评。而学生却在后来写信对他说:“平时的课很自然,而公开课很假。”他执教的《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一课,被评课者质疑:“不像语文课。”“这堂课教师的主导作用何在?”然而,学生却感觉“从来没上过这么真实自然的公开课”。
评课者和学生对两次公开课的评价截然不同,这说明了评课者与执教者在执教理念上存在分歧。面对分歧,是向听评课者的理念靠拢还是在坚持己见的基础上对领导、专家的意见有选择地加以吸收?这也是许多公开课、研究课的执教者经常面临的选择与困惑。
笔者经常到学校听课,也听过不少教师的课。前不久听到一位被大家公认为课讲得很好的教师对同事传授“讲好课”的秘诀:谁听我的课,我就按他的理念讲。如果多个人来听课,我就集中他们的理念来讲。他的所谓秘诀让人感触颇深。而这种功利性的讲课理念确实让他获得了许多掌声,他也因此成为了大家心目中的教学能手。
到学校听课,还时常看到这样的画面:执教教师在课上完后等待评课的过程中,扮演“小媳妇”的角色,忐忑不安,等待听课者的挑剔;在评课时,扮演“被告”的角色,任何专家、领导的建议都必须认真记录下来,等待以后消化;评课后重新执教的过程中,扮演“演员”的角色,传达评课者,特别是领导、教研专家的意志。只有得到了专家们的好评,他们的心里才踏实;反之,则必须对所授课作“进一步修改”。在很大程度上,取悦听课专家、领导成为执教者的中心任务。这种执教者丧失自我、主体性缺乏的听评课教学研究实践直接导致了一批教师对公开课、研究课的冷漠,甚至拒绝。而评课者评课权力的无限膨胀,也间接导致在课堂教学听、评课实践中,许多教师成了“沉默的羔羊”。
听评课是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科学化的听评课对提高课堂教学质量,提升教师教学素养,进一步加强和深化新一轮课程改革有着很强的现实意义。新课程听评课强调,必须充分发挥执教教师本人的作用,突出执教教师在整个评课过程中的主体地位---不仅把他们看作评课的对象,更要把他们看作评课活动的积极参与者和评课主体。评课者应通过与执教教师建立平等的合作伙伴关系,鼓励执教教师民主参与、平等交流。
在推进民主进程、尊重个人主体地位的今天,提高教师参与研究课、公开课的热情,真正使研究课、公开课成为推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有益平台,必须从建立民主、平等、合作、互助、共享的听评课文化入手。作为评课者,无论是领导、教师还是教研员,要从促进执教教师的专业发展、与其共同成长的角度推进评课工作,应该具备以下几种能力。
一是确立执教者的主体地位,具备倾听的能力。学会倾听执教者的自我评价,是确立执教者主体地位的前提,是建立听评课民主、平等、共享文化的基础。听评课者首先要学会做听众,重视执教者的自我评价,让执教者觉得“自评”不是为了接受“他评”的检验。只有执教者的自我评价得到了重视,才能激发他们不断进取的意识。在评课过程中,当执教教师的意见与评课者的理念有冲突时,评课者,特别是领导和教研人员要本着改进教学、服务教师的目的与执教者认真商讨,不能以自己的职业角色硬性要求执教者认同自己的理念。
二是寻找执教者的闪光点,具备发现的能力。在教育提倡尊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形势下,评课人员特别是教研员要抱着学习的心态,善于发现教师教学过程中的闪光点,允许教师创建自己的教学模式,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要鼓励和保护教师在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行为。
三是尊重执教者的教研成果,具备合作的能力。任何评课者都不是评课的终结者。评课不仅仅是为了给执教者以鉴定式或诊断式的业务评价,同时也是为了给执教者的专业发展以激励性评价。评课者是教师专业成长道路上的合作者和促进者。因此,评课者特别是教研人员应当杜绝教研“话语霸权”,不以自己的好恶评判教师的课,不把自己的观念强加到执教者身上。要以合作者的心态,抱着真诚、合作的态度,以朋友的身份与执教者商讨哪种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更为适宜,要允许执教者选择自己喜欢的教学模式或教学方法,与执教者共同打造精彩的课堂。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