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拾光书屋想法简友广场
《脉学思考》之二十八脉(迟脉类)

《脉学思考》之二十八脉(迟脉类)

作者: 黄岐之 | 来源:发表于2022-08-05 05:07 被阅读0次

                二十八脉(迟脉类)

                        黄岐之

                三、迟脉类

        迟脉类的脉象,有迟、缓、涩、结四脉。脉动较慢,一息不足四到五至,故同归于一类。

    1.迟脉

    【脉象】迟脉脉象的特点为脉搏搏动缓慢,频率一息三至四次(<60次/分)。(即脉来迟慢,一息不足四至)。

    【主病】主阴盛阳衰的寒证。

    【脉理】中医认为,气为血帅,血得热则行,遇寒而凝。感受外寒,寒邪凝滞,阳气失于宣通,或阳气虚弱,内寒自生,失于温运,以致阳不胜阴,经脉气血运行迟缓,是迟脉产生的病理生理基础。脉浮而迟,为寒邪伤及肌表;脉沉而迟,为寒邪伤及脏腑。脉迟而有力为阴寒偏盛的实寒证;脉迟而无力,为阳虚生寒的虚寒证。

          在邪热结聚,经脉阻滞的运行特殊情况下,也有可能出现迟脉。此刻诊脉脉迟而有力,患者伴有腹部胀满,按之灼热,便秘等胃肠实热证候。

          久经锻炼的运动员,以及正常人入睡之后,可以出现迟脉。正常迟脉,不浮不沉,和缓有力。

    2.缓脉

    【脉象】缓脉有正常与异常之分。正常的缓脉亦称平缓脉,应指的特点为脉来从容和缓,一息四至(60~70次/分),“如初春杨柳舞风之象”。异常的缓脉应指脉势纵缓,缓怠无力,必兼其他脉象。如浮缓、沉缓、迟缓、细缓等。

    【主病】异常的缓脉主脾虚、湿证或风湿等。

    【脉理】脾胃虚弱,气血生化不足,血脉失充,鼓动无力,或湿邪困阻,阳气受遏,血行缓怠,或风邪袭表,卫强营弱,是异常缓脉形成的病理生理基础。缓脉的临床意义应根据所兼脉象判断。如太阳中风,汗出恶风,可见浮缓。风湿滞于经络,病位在上而见颈项强直,脉多浮缓有力。病位在下而下肢关节肌肉肿痛或迟缓无力,脉多沉细缓有力。脾胃虚弱,神疲倦怠,纳呆便溏,脉多缓而细涩。平缓之脉,是为气血充足,百脉通畅。若病中脉转缓和,是正气恢复之征。

    3.涩脉

    【脉象】涩脉脉象的特点为脉搏往来艰涩不畅,应指脉的搏动似细似短,节律和脉力不匀,有明显不流利的感觉。所谓如“轻刀刮竹”形容其滞涩,“细雨沾沙”形容其散乱之感,“病蚕食叶”形容其搏动之艰难。(迟细而短,往来艰涩,极不流利,如轻刀刮竹)

    【主病】主伤精、血虚和痰食内停、气血瘀滞等证。(精血亏少,气滞血瘀,挟痰,挟食)

    【脉理】反胃大吐,大汗伤津亡阳等大病伤精,以及久病营血虚少,脉管充盈不足;或痰食、瘀血内停及寒湿诸邪入络,血行阻滞难通,是涩脉产生的病理生理基础。涩而无力,多见于精伤血少之虚证;涩而有力,多见于痰食胶固,气血瘀滞之实证。涩脉见于女性,多为血虚或痰瘀所致月经及胎孕异常,如月经不调、经闭、崩漏及不孕、胎漏、胎萎、死胎等。

    4.结脉

    【脉象】结脉的脉象特点为脉率较正常缓慢,间有不规则的止歇。即脉来缓,时而一止,止无定数。

    【主病】结脉主阴盛实寒或邪实气结之证,亦可见于气虚血亏的虚证。(阴盛气结,寒痰血瘀,症瘕积聚。)

    【脉理】寒邪内盛或气、血、痰、饮、食等实邪阻遏经络,血气不畅且不能续接;或气虚血运无力,血亏不能载气及充盈脉道,脉气不能正常运行及顺接,是结脉形成的病理生理基础。临床因阴寒内盛或实邪阻滞所致者,脉多结而有力;外寒束表,脉多浮结;寒邪内盛或实邪内滞,脉多沉结;气虚血弱的虚证,脉多结而无力。

          阴盛气机郁结,阳气受阻,血行瘀滞,故脉来缓怠,脉气不相顺接,时一止,止后复来,止无定数,常见于寒痰血瘀所致的心脉瘀阻证。结脉见于虚证,多为久病虚劳,气血衰,脉气不继,故断而时一止,气血续则脉复来,止无定数。

        (《脉学思考》文集为原创系列,版权所有,转载和引用时,请注明出处。)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脉学思考》之二十八脉(迟脉类)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kqyw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