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以文会友
抛梁,义乌乡下的“归屋”习俗

抛梁,义乌乡下的“归屋”习俗

作者: 舜耕于斯 | 来源:发表于2020-07-12 09:58 被阅读0次

抛梁(散文)

.

岳母的娘家在义乌市西谷村。由于中国小商品市场的崛起,那里大片的土地被征用了,村上统一造起了一排排漂亮的别墅房。西谷人也由原来的“乡下人”成了“城里人”了。

妻子的小舅舅姓吴,他的儿子也就是我妻子的表哥在家里开着一家灯笼厂,又在义乌小商品市场有摊位,生意十分兴隆。他家乔迁新居,再三邀请我们:“一定要来哦,这么多年了,难得有相聚的机会。”

从余杭到西谷也不很远,走杭瑞高速,穿过义乌市区就到了。从理论上推算是一个小时多一点的车程,但事实上两个小时也到不了。连接义乌的高速有一个特点,就是高速上开得慢腾腾的集装箱车子特别多,那里是小商品的集散中心。好在我们也不急于赶路,只要赶上中午的酒宴就行了。

“归屋”的时日选得非常好,是个吉日是肯定的了,此前此后的日子阵雨不断,唯当日艳阳高照。

妻子的表嫂说:“你们可能还没有见过这里归屋的习俗,很有意思的。十点十八分准时开始。”一看手机才八点多,于是我们就先参观一下新居。楼共有六层,地下有一层,家家户户都如此,都租赁给了到义乌摆摊的老板们。我走到地下室,那里已经摆好了三十多桌酒席,其余的酒席在二三楼。整个地下室的四周墙上已经挂满了亲友们送来的贺联。那贺联实在太多了,以致贺联之间压叠着,只露出写着敬贺者名字的那一缕边。我们找了很久,才找到了我们自己敬贺的那一副。

一楼做了厨房,从义乌城里请来的厨师以及厨师带来的帮手,正在张罗着中午的那五十余桌“归屋”酒。于是,“请佛”的仪式只有放在二楼正堂里了进行了。正堂门前三炷大香,每炷都有一人多高,这也是我见到的可以点燃的最大的香了。

“请佛”的仪式可能不是义乌乡下所特有,但那供桌上放置那么多供品,也是我从未见过的,有五谷,有六畜,五谷用小碟子盛着,并且要染成七色,象征丰富多彩的生活。此外还要金木水火土齐全。金可以是代用品,有金元宝、金花生等,义乌小商品市场里比比皆是;土是真的从田地里挖来的潮土,外面用稻草包起来;火就是灯笼里燃烧的蜡烛。我看到供桌上还有木匠用的墨斗尺子,泥水匠用的砖刀泥夹,此外还有吃的大馒头、大粽子,都是大得出奇。不过也有很小很小的粽子,与染成红色米团子凑成一盘。妻子说,那叫“红果”,很小的时候来外婆家吃过,至今记忆犹新,那时候总觉得这是世界上最好吃的东西了。

十点刚过,小舅舅家新居的前后空地上就聚满了当地的村民和租住在村里的外地人。接下去的仪式是“度牒”,这也算与众不同。把用“金”元宝垒成的一座座“高楼大厦”堆在场院里,然后点火燃烧。我问小舅舅,这是在烧什么?他说烧的是金斗财斗平安斗,都是在附近的寺庙里“念”过的,最远的是从普陀山“念”来的。我想,这可能就是我们家乡那种“烧佛纸”吧?现在农村里钱多了,“烧佛纸”也越来越气派了,那一人多高的“高楼大厦”该做多少元宝啊?我的母亲也是念佛的,我是看到过她折叠“金元宝”的辛苦的。

十点十八分,在一阵震耳欲聋的鞭炮爆竹声中,上梁开始了。其实,现在的房子已经没有“梁”了,甚至连“柱”也没有了,只是上梁仪式依然要进行的。说是“归屋酒”,其实是包含了上梁酒。两根红绳子从顶楼挂下来,捆住一根一丈多长的“梁”的两端,然后慢慢往上拉。那“梁”的两端包着红布,中间吊满了“金畚斗”、“金花生”、“金鱼”,在阳光下金光闪闪。据说这根“梁”要永久挂在顶楼阳台的檐下。我往其他已经住人的新居一看,果然,家家户户都是悬挂着“梁”的。随后,一块长长的蓝布和一块长长的红布从顶楼直拖到地面,在地面上的那段打成个大绣球,用花盆压住。我说不清这是什么仪式,感觉与某些大公司开张,高楼上悬挂的长条幅有些类似。

最隆重的“抛梁”仪式开始了,这确实让我大开了一会眼界。所谓“抛梁”,有些类似于我们家乡的乔迁新屋时的“分果子”。而在义乌,它不是分,是从顶楼把“果子”往门前屋后抛。这也是古代传下来的习俗,只不过过去抛撒的只是一些馒头、花生之类,现在是咪咪、薯条、面包、糖果等袋包装食品,品种越来越多,看来也是“与时俱进”了,抛撒的多少属于面子问题,而来“抢”的人越多,则表示这户人家会越发达。我看到“抢”的人群中,有拿着编织袋的、拿着纸箱子的。其中三位大概是捕鱼的,把大网都拿出来用了,三张大网用长柄举着,遮住了好大一片天。

不少姑娘小伙子还很会想办法,他们把凉伞撑开来翻过面,高高擎起来接。那“抛梁”的场面实在太壮观了,花花绿绿的包装袋,在阳光下色彩斑斓,简直是一片彩色的花雨。不一会儿,盒子箱就装满了,凉伞也举不住了。据老婆的表嫂说:“按当地风俗,这‘抛梁’的物品是我娘家送过来的,总共花了一万多元。”呵呵,原来“抢”的还是表哥的丈人家的东西,这不正是应着了一句俗语:养囡养强盗了?

不过,表嫂的娘家还是很高兴的,毕竟女儿、女婿住上了这么气派的房子,娘家面子也光彩的。只是刚开始的时候,我还有点纳闷,凭你抢得最多最多,又值多少钱呢?西谷人那么富,来西谷租住的几乎都是清一色的老板,怎么会不惜扭曲形象争先恐后呢?后来经表嫂一解释就恍然大悟了:原来早先小舅舅退休之前还是镇里的干部,他为“官”清正,待人诚恳,人缘特别好,所以肯来“抢“就是给面子,就是来捧场,也才会形成“吴府”前面人山人海的热闹景象。

中午的酒宴非常丰盛,但终归是煎烤炸爆的多,蒸煮炖焖的少,这估计也符合义乌的乡风民俗。这五十多桌酒席,对这个已经规划成为义乌街道的小村坊来说,也算不上隆重了。按照惯例,村上德高望重的前辈,为造房出过力的木匠泥水匠甚至杂工都得请来喝酒。与我们一桌的那个木匠,是江西上饶人,在义乌做了几十年的泥水匠,连户口也落实在义乌了。他是见过世面的人,讲起义乌的奇闻轶事头头是道。他说,义乌不靠大海,不靠边境,不靠大城市,地理上是“三不靠”地带,能够发展到现在这个模样,真是奇迹。小舅舅也说,东阳义乌一带,早先是很穷的,据说是鸡毛换糖的小货郎在义乌落脚生根,繁荣出这一大市场出来。

过去的义乌穷,这我们从小就有耳闻,我的岳母年轻时就是因为家里穷才嫁到了嵊州,那时候还叫嵊县。可现在颠了个倒,义乌人富了,但他们没有忘记古代的那些讲究,许多的乡风依然没有改变。别的不说,就说这引发义乌暴发的泼浪鼓。我不知道摇泼浪鼓起源于何时,但也算是老古时候的那一套吧?在很多地方驱赶“马路市场”的时候,正是义乌的泼浪鼓摇得最欢快、最起劲的时候。

喝过了“归屋酒”,我们就心急火燎地想回嵊州。小舅舅一家送我们出来,一直目送我们上了甬金高速。原来甬金高速在西谷就有个出入口,以后再来西谷那是方便多了。

相关文章

  • 抛梁,义乌乡下的“归屋”习俗

    抛梁(散文) . 岳母的娘家在义乌市西谷村。由于中国小商品市场的崛起,那里大片的土地被征用了,村上统一造起了一排排...

  • 湘西苗族抛梁粑(百度节选)

    湘西苗族有抛梁粑习俗,一般抛梁粑前主人家都会事先请人帮忙算好良辰吉时,然后通知自己的亲戚朋友前来庆贺到时候整个寨子...

  • 天净沙 . 汗颜

    一束亮光 作 旧屋破残飘摇。 爹娘建造饥劳, 离乡无意弃抛。 统归苦熬, ...

  • 七绝 五一杂感

    轩窗伏案伴参商,夏播春耕说稻梁。 旧屋归莺槐已老,轻哼暮色醉沧桑。 【平水韵】

  • 新年习俗——扫屋

    除旧迎新打扫屋子,是准备过年的一项必要劳动吗? 每年腊月十六以后,二十三以前,我都要洗洗涮涮,打扫一边屋子,...

  • 片段2

    归屋。衡阳话里,回家,可称之为,归屋。我有两周多时间没归屋,身体在外,心全在漂泊。 归到屋里。跑去看小表...

  • 咏球川三十六天井

    奇屋奇门奇女子,无名无史未深知。 天泉汩汩归堂奥,雪月清清照桂枝。 壁立绝尘贞子愿,梁雕超世寿翁姿。 ...

  • 黄子宸:影响力对话老梁话微商【09】

    2017年3月30日,小雨,浙江义乌 今天下午到义乌电视台参加【影响力对话】老梁话微商,中午吃过中饭就开车去了,半...

  • 燕归梁

    燕归梁 游荡江湖鬓已苍,剑眉尽成霜。 曾经潇洒慕花香,盼携手、到天荒。 愿心依旧,梦醒山上,迷雾晓夕阳。 诗书砚墨...

  • 燕归梁

    半睡昏昏入梦乡。枕簟似黄粱。离魂辗转去何方。红尘路,几彷徨。 凄凉忒煞,天生薄命。袖掩冷寒霜。人间无数话荒唐。饮一...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抛梁,义乌乡下的“归屋”习俗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krgc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