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都追名逐利的时候,总还是有一些人耐住寂寞,历经孤独,守望一份初心。对教师而言,面对一个个渴望知识的眼神,你能否照亮孩子的心灵,让他们豁然开朗,心领神会,是责任是使命更是良知。
学生若能遇见好老师,他将会有不一样的人生。
【理想与现实的艰难抉择】
初见李想时,他是一个翩翩少年,背着沉甸甸的书包,憨憨厚厚的,腼腆中透着阳光,稚气中显现刚毅,浑身散发着生机,似能穿透荒凉的原野。
李想是我先生的学生,他大学毕业,奔赴工作岗位前向我先生来辞行,说“自己考上了特岗教师,很喜欢”,还说“教师这个职业是他一生的追求”,我先生很高兴,送给学生很多激励和祝福的话,希望他青出于蓝胜于蓝。
李想带上老师的祝愿,迈着轻盈矫健的步伐,走向三尺讲台。
他去了偏远山区的一所小学,听说哪里山高路远,交通不便。唯有空气清新,阳光普照,原生态的村庄已远去,民风依然淳朴,人们脸上四季挂着笑容,亲和善良,于世无争。
学堂是村里的灵魂所在,人们深知书香致远,一辈一辈的人都把孩子送进学堂,让他们成为知书达礼,举止优雅的人 。村民们视学堂如圣殿,守护着、敬仰着!不曾想过,因缺少老师,学生流失殆尽,学校几经变迁,从此村里将不再有学校。
人们不甘心,期盼政府派老师前来教书,恢复建校。
李想来了,他是教师兼校长,当时,学校仅有学生四名,一年级三人,二年级一人,一个老师四个学生,堪比私塾。 他曾经无数次自想象过即将任教的学校的情况,但如此凄惨悲凉的现状,远远超出自己的想象。
一时间,失望,无助,孤独一并涌上心头,浇灭了他的一腔热血。
尽管如此,李老师的到来,如春风吹度这个偏远的村庄,村里沸腾了一阵子,人们一扫往日的愁云,欢天喜地,奔走相告。辍学在家的孩子及家长都来学校试探,“会不会来了,过不了多久又会走了呢”?面对每一个持疑问的人,李想笑容中略带腼腆地说:“让孩子们都来学校上学吧,我会好好教他们的,请你们务必放心!”
陆陆续续几个孩童来到学校,他们满是好奇,用诧异的、胆怯的眼神看着新来的老师,李想有一种被刺痛的感觉,他是如此的珍爱教师这个职业,但这份责任让他不堪负重!不知该如何是好?他甚至想到了逃离……
即便回头,也上不了岸经过了艰难的抉择,最终李想还是决定留下来,看着纯真可爱,对外面的世界一无所知的孩子,他不舍,不忍心一走了之。
虽然,回头是岸,但他清楚自己,即便回头,也上不了岸,因为良知,因为耕植在心里的信念。
此岸即是彼岸!
他给自己订了一个计划,从一年级开始教起,用五年时间,让这个学校恢复正常教学。计划尽管慷慨激昂,但做起来何其艰难!将心比心,谁愿意把孩子送到只有一个老师的学校读书?
没有生源,他就一趟一趟地家访,去有学龄儿童的家里动员,邻村也去,他甚至动员家长把满三岁以上的孩子送来学校,他要办幼儿班,反正,不能让学校空着,不能让自己闲着。除了生源,还有千头万绪的工作等着他。课桌课椅、办公设施等都要从零开始,接踵而来的资金问题无不在困扰着他。
他磨破了嘴,跑断了腿,一天下来,筋疲力尽,都快累趴下了,但是,只要学校没有步入正常教学,他就不能有一刻的懈怠。
傍晚时分,空旷简陋的校园里只有李想一个人,环顾四周,天高皇帝远的村庄,苍茫起伏的群山。一阵凉意袭来,疲惫不堪的他才慢慢走回宿舍。山里的夜是清冷的,万籁俱寂的。劳碌一天的人们早已进入梦乡,李想却难以入睡,心绪不宁。
自己本应该是站在讲台上,滔滔不绝地向学生传授知识,解答疑难,可为什么面对的却是一所近乎空壳的学校?
他在心里为自己鸣不平,为什么偏偏是自己遇到这种情况?
初涉社会,却要为一个学校的何去何从去求索?
不堪重负,却又无处可逃。想着想着,又宽慰自己,总会好起来的,既然自己立志要当一名老师,一名好老师,就要忍辱负重,吃常人不能吃的苦,想着想着,一阵完全的倦怠淹没了他……
静夜里,李想宿舍里的灯还亮着。茫茫夜色,浩淼星空,校舍里的那束灯光似在黑夜的海上,给远航者以航向,给迷途者以指引。
【一个人的孤独、寂寞与求索】
那座最高的山梁,是他常去的地方,在哪里,可以遥望远方,虽望故乡渺茫,何以解忧,唯望故乡!
山梁上的那棵老槐树像一位可亲的长者,给他以抚慰,他长久地望着着这棵苍劲浑厚的大树,思乡之情更切。家乡村头也有这样一棵树,它闻达坦荡,阴佑一方,那是他乡愁的主要情愫。当年来任教的山路上,几十里远就看见老槐树挺拔在群山之上,似迎自己归来!
从校园到社会,从大都市到乡村,从繁华到寂静,跳跃式的跨越,让他及不适应,慢慢地,他也习惯了一个人的生活。
慢慢习惯一个人学校设施固然简陋,然周围环境清幽,泉气清香。秋天正是读书日,他就像私塾里的先生。
大多时候,他就在自己的宿舍里给孩子们授课,讲完一年级的课,再讲二年级的课。讲完算数再讲语文,然后给幼儿班教唐诗宋词,孩子们津津有味地学着,老师有声有色地讲着。日子过得虽清苦却真实,不知不觉,岁月从孩子们的读书声中流走。
除了缺教师,学校的资源配置更是简陋。在课余,他还要跑乡镇要资金,以添制桌椅 、教课用具。他常常会为一笔极小面额的钱,跑上三四趟,但除此之外,别无他法。
斗转星移,季节更替。转眼到了初冬,天气一天冷似一天,热心的村民送来取暖的柴火,有的人还送来蔬菜水果等,村民的热心和善良,也许是他留下来的理由之一。
山里的冬天比城里要寒冷的多,宿舍里的那一轮炉火温暖了整个冬天,
融化了深夜里静静飘落的雪花。
孩子们的郎朗书声,幼儿的欢歌笑语,回荡在田间村头。
沉寂了很久的村庄恢复了往日的活力,
村民们个个如沐浴春风,笑若桃花。
【漫漫长路、理想和灯塔】
李想百忙中没有忘记给老师捎来信息,他在信中说:
老师:
您好!我任教的学校在一个美丽的乡村,初来乍到,工作千难万难,好在我都一一克服。因教师奇缺,生源流失严重,有一部份学龄儿童辍学在家,我深感责任重大,在课余和闲暇,不辞辛劳,挨家挨户晓之以理,动之以情说服,甚至到邻村去动员家长,让他们的孩子来我校读书。
功夫不负我,学校现已有一年级学生五名,二年级学生两名,另外还有一个幼儿班七八个学生,我会继续努力的,我计划让转学在外的学生都能回到本村的学校就读,我有信心办好这所学校!
总之,我一切安好,老师勿念!
虽然他对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描述地云淡风轻,我先生读信时,我分明看到他眼里满含热泪。我先生是一位睿智而博学的师者,他无愧于传道授业解惑。他更是慈悲真诚,对家乡饱含深情的赤子。
看见家乡的教育状况以及学生的处境,他能不为之落泪?在给李想的回信中写道:
李想贤弟如见:
知道你去了偏远山区执教,甚是牵挂,好在你热爱哪方土地,并且,你的工作进展顺利,倍感欣慰!
山区虽清苦,但远离都市的喧嚣,你比别人多了一份清静和自我,望你在教书育人之余,多习文练字,提升自己。
匆匆不尽欲言,祝安好!
光阴飞逝,冬去春归,新学年开始,校园里读书声不绝于耳。
待到春风拂面,万物再复苏,百花又盛开,李想就带着学生去踏青,去春游,师生们站在高高的山巅,眺望千重山万重云。他给孩子讲大山外面繁华的都市;讲人人向往的高等学府;讲天外有更高的天;云外有更远的云……师生们说着笑着追逐着,痴迷和纯真,在春天里!
李想默默地耕耘,真心的付出,他竭尽所能讲课,即使只有一两名学生,也从不言弃。他赢得了村民的尊敬和孩子的爱戴。
一年之后,李想又来信:
老师您好!
承蒙您的厚爱,我校分来了三位支教学生,他们和我一样,都是热爱教育事业,对乡村深有情怀的孩子,我们是校友,亦亲如弟兄。
有我们四人同心同力,其利定能断金。万望老师放心!
这次,我先生脸上有了笑容,他回信说:
李想:
知你办学艰辛,堪忧万分,现在每学期都有大学生去乡村支教,我特意安排,派了有实力且能吃苦的学生来你校,助你一臂之力,老师只能尽此绵薄之力,其余全靠你自己,即祝安好!
桃李不言 ,下自成蹊,春蚕吐丝,只争朝夕。
多少个日日夜夜,李想在辛勤的劳作着,他在自己的一亩天地里,种桃种李种春风。他不停地耕耘,收获,再耕耘,再收获。每一次收获,每一个成就,每一份喜悦都是一步一个脚印走出来的艰辛。任教的第三年,李想的学生在学区考出了好成绩,他也因此获得了嘉奖,从此,他的名字便被越来越多的人知晓。
暗夜中唯一的光教书育人是国之重任,亦是家之重任。
诗书能传世,诗书可敌国。在国人心中,这是种在骨子里的信念,教育怎能忽视?学子的学业焉能荒废!作为老师,李想深知教育之重任,他执着并身体力行地去做。为自己安身的社会担负起当有的一份使命,然而,人们更多关注的是声色犬马的追逐、纸醉金迷的奢华,对一个寂寞的灵魂,懂他的又有几人?
【为中华之崛起而育人!】
再次见到李想,已是他参加工作的五年之后,我跟随我先生去乡村调研。
那是一个晴朗的秋日,天气极好,到处弥漫着庄稼成熟的气息,我们沿盘山公路北上,金灿灿地野菊花漫山遍野,成群的鸟儿,飞来飞去,时不时有几只漂亮的锦鸡游走在田间,我们都欣喜而惊呼,路边的松鼠没有一点怕人的意思,悠闲的吃着路上洒落的种子。
很快就到了山顶,放眼望去,被又一重群山环抱着的村庄就是李想从教的地方,那所学校坐落在村庄中心平坦的向阳地带,视野开阔,光线极好。两排白墙红瓦的校舍已清晰可见,校园里的国旗在迎风飘扬。校门两边的白墙上醒目的写着:山野百花香,校园桃李秀。
这幅标语应是这所乡村学校最纯情的告白。
李老师早在校门口迎着我们,仍然是笑容中略带腼腆,只是眉宇间多了几分疲倦和沧桑。我们来了,他自然是高兴得很,带着我们在校园里参观。
学校四合院式的建筑,坐北朝南,正对校门的一排平瓦房是教学区。共有五间教室,教室面积不大,但每间教室整洁有序,窗明几净,是读书的好地方。从幼儿班到四年级,桌椅整齐排列,每间教室后排都有黑板报,极其醒目。四年级三名学生,教室里三张桌椅一字排列,墙上挂着一个大大的黑板报,上面写着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让中华儿女为之振奋的名言,在这个偏僻的小学发着日月般的光辉!我由衷的心生敬意,同时感动到落泪。
可见李老师对学生倾注了极大地爱心,并赋予他们成长的厚望!看到孩子们端正笔直地坐在教室里,全神贯注地聆听老师讲课,我仿佛看到了他们美好的未来!
东边是新修的幼稚园,这个项目来之不易,为了让村里年龄太小的孩子接受学龄前教育,李想说,他在县统办楼坚守了三天两夜,好不容易才获批。讲到这里,他满脸的成就感,笑的像个孩子。
校园里唯一的体育设施是一张乒乓球案,他说是蒙古志愿者捐赠的,乒乓球案形单影只,却好似在独自给孩子们讲述着运动的乐趣。
西边是教工宿舍,每个门前挂着一串红红的辣椒,李老师招待我们到自己宿舍小坐,但除此以外,他不知道让客人在哪里歇息。九平米的宿舍,摆放着一桌一椅一床,最多能容纳三个人站着的空间,于是,大家站在院子里喝了一杯山泉水煎的茶。
西南角的一间简易彩钢房,门前挂着一个铜制的牌子,上面写着“一校一梦想”项目学校,引起我的好奇。
李想说:“这是北京感恩公益基金会资助修的教师食堂。为了教师的吃饭问题,我们申请了这个资助,现在好了,有食堂,解决了支教的学生及新来的教师吃饭问题,这个项目真是帮了大忙”。
我看着宿舍门前的一串串红辣椒,笑问:“这是你们自己种的吗?”
李想说:“教工吃的菜,基本上都是自给自足。”他把村民荒弃的地要回来,种些蔬菜,供教工食堂吃。
我说:“李老师给孩子们教着圣贤书,又过着归园田居的惬意生活,好羡慕!”
真所谓——多少长安名利客,机关用尽不如君!
【当幸福来敲门】
道生万物,万物生辉。李想的学校由当初自己一人增加到五名教师,学生从四名增加到现在的四十一名,四个年级以及学前幼儿班,李想依然既是校长亦是教师。
临走,师徒话别,我漫无目的地在学校周围闲逛,校门口,有一片绿草地,几个小孩在哪里专注地找着什么,我好奇的问:
“小朋友,你们在找什么呀?”
一个稚嫩的声音说:
“我们在找四叶草,我们老师说——谁能在三叶草中找到四叶草,谁就会是幸运的人。”
我走近一看,天鹅绒草丛中间长了一丛三叶草,可能是散落的三叶草种子落地生根,年复一年,长成了郁郁葱葱一片。
四叶草的幸运我忽然突发奇想,笑着对孩子说:
“你们老师不就是四叶草吗?”
“不是,不是,我们老师是人,不是四叶草。”
几个低头专注的孩子同时抬起头,诧异地看着我,童稚而固执地和我争论,我心中被一种温柔拂过。
是啊,你们知道吗?你们是幸运的,你们老师是不一样的人,表面上看,人和人差别不大,但内心境界却相差甚远。
就比如三叶草和四叶草,你不仔细看,是根本发现不了它们的异同。
也许,十年或二十年之后,你们会想起我说的话,恍然大悟!
我们走了,李想一直送我们到山梁上,身后传来甜美的童音朗读声:
妈妈我要飞
宝宝,宝宝往哪儿飞?
去大海,往东飞
去草原,往北飞
去天山,往西飞
去海南,往南飞
飞过山,飞过水
祖国山河大又美
.......
天空非常的蓝,远方群山连绵不绝,天边白云堆积,仿佛似青海长云。
山下的百里带川一望无际,清水河在太阳的照射下波光粼粼。
小镇上车水马龙,人声鼎沸。周边田陌纵横,秋意浓浓。
微风轻轻吹着我的衣裳,暖暖的,感觉及好。
秋天的美景,真让人沉醉痴迷。
我们走了好远,李想还站在那山梁上。
他把自己站成了一棵树。
他是守望的天使,为孩子遮风挡雨,护佑他们成长!
【后记】
关于乡村教师的感人事迹听了很多,一直想写一篇文章以抒敬意,因才疏学浅,虽情之切切,却言不尽意,常怀惭愧之心。金秋十月,我随我先生去农村调研乡村教育,听闻不如一见,笔者所见:乡村学校面临的困境远不是缺少老师的问题,生源、教学配套设施、校园环境,运动器材等等,可以说这一切都是空白。
现在的农村远不比从前,小孩本来就少,有的孩子随外出打工的父母去了外地念书,留守儿童也大多到条件好一点的镇子上读书,家人随孩子陪读。村庄是寂静的,土地很多是荒芜的。再加上农村教育机制的改革,边远农村的学校大多面临撤并的命运,因此,政府并不积极投入,学校几乎是有名无实。唯乡村教师身处困境,但他们仍然坚守。有人嘲笑:“乡村教师是书读的太多,傻了!”也有人说:“他们乡村待久了,傻了!”,我说:“他们是不一样的烟火,在不经意间发着光亮,他们是这个时代可敬可爱的人!”
我先生回城之后,与某大学协商,把高校退下来的电钢琴,课桌椅、电脑、办公桌椅,以及运动器材等无偿提供给山区小学。这些虽然微不足道,兴许能解燃眉之急。在乡村学校默默耕耘的教师们,你们并不是孤单的,社会上很多人都在关注着你们,关注着乡村教育,并且为乡村教育的发展与提升,很多人和你们一起并肩同行。
于二零壹捌年拾月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