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img.haomeiwen.com/i17506118/5380fe765f91454f.jpg)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
孔子在家没事时,也是衣冠整洁,悠闲自在。
这是孔子“下班”后居家的状态。
我们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幸福,不要看他在职场中的样子,因为职场当中,全靠演技。而是要看他在家里的状态,因为一个人在家里的状态,才能够真正的反映其幸福度。
所以,如果孔子回到家后如果不是他自己在外面表现出来的状态,那么孔子讲的话便都是假的,也都是演给别人看的。这句话也就是在阐述孔子“知行合一”的生活状态。
另外,如果一个人,在外人面前谨慎,回到家后就放松甚至发泄,实际上,这是一种特别不“仁道”的人,因为他们只是把外人当作人,甚至人上人,却没有把家人,亲近的人当作“人”,只是一个可以随意干涉,任意发泄的“物”罢了。
所以,一个真正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真正仁者爱人的人,他对家人和对外人的态度一定是一样谦恭的。
因此,如果我们真的去了解一个人,了解他的生活品质、道德水准、内在修养是不是真的好,就要看他下班后的状态,他和家人的关系是否和谐。
其实,生活中最明显的可见就是,一般真正成功的人,家庭关系都是很和谐的,合作伙伴也会考察他是否孝顺父母,是否夫妻和睦。而不在乎父母,家庭也照顾不好的人,即便再有钱,也谈不上成功,也不会让人放心与其共事。
而从根本上能够解决这个问题的,就是我们能够真诚地面对外人,真挚地与家人相处,而不是伪装。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
孔子说:“我衰老得多严重啊!很久没再梦见周公了。”
周公就是周武王的弟弟,周武王打下了天下,周公制定了周礼,而孔子是最信奉周礼的,所以周公是孔子的偶像。《短歌行》里也讲到,周公吐哺,天下归心。周公是一个非常勤奋,且以天下为己任的人。我们都说,日有所思也有所梦,孔子年轻的时候经常梦见周公,就是一种治国的理想与憧憬,孔子很喜欢这种“梦境”,因为他觉得这是一种警示,证明自己真的是每天都以“周礼”于心的,这也是孔子的一种“心气、心劲儿”。但孔子在70多岁后说的这句话,也是孔子一个很失落的感慨。
所以说,如果我们真的把自己的理想,完全渗入到自己的身体当中,日思夜想地只为这一件事,他才能超凡入圣,孔子之所以才能成为万世师表啊。孔子就是教育工作者当中的匠人精神。
真正的沉浸与热爱……才能有幸梦见周公啊。
而现代生理学的依据表明,一个人的梦境越深邃越复杂,证明一个人的智商越高,原因是大脑皮层的活跃程度,而孔子感慨自己梦不到周公了,也是因为年事已老,大脑昏昏已经没有那么灵光了。
子曰:“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孔子说:“人要树立远大的理想,培养自己高尚的品德,心怀仁慈和友爱,爱好广泛、品味高雅。”
这句话是孔子对于自己学生的一种要求。如果你希望在这个世界上安身立命,就要做到这四点。
前文讲到的“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这四句话,就解决了以上三点。
志于道:我们立志,不能仅仅局限于物质财富上的志向,这样生活真的会非常痛苦的,无论你是否能达到这样的目标,都是非常痛苦的。我们应该去立一个更加宏远的目标,就是无限的去接近真理。这看起来对于我们平民来说,有那么一些不切实际,但是我觉得,有时候物质的充盈真的不能解决所有困扰,但精神的满足就能够让我们释怀很多,所以说,那么我们不去追求所谓的真理,就去丰盈自己的内在精神追求,这样我们的生活永远都不会无聊。这是更能带来幸福感的一种志向。
据于德:我们做事要有底线,而底线,就是道德。而道德的目的是让这个社会更有秩序,效率变得更高,所以我们对他人都多一些体谅和容忍。据,可以理解为“凭借”,也可以理解为“熟悉”。
依于仁:我们依靠的方法要是“仁”。仁者爱人。
游于艺:游,是广泛得涉猎的意思。人生要有趣味,人生如果只谈道德,只谈仁义,然而并没有实践的地方,也是不行的。也就是孟子所说的“必有事焉”,我们必须要在具体的事情上磨练才能够看到自己的“仁”和“德”到底做到了怎样的程度。
我们现在的人大多是:“志于钱财,据于法规,依于手段,游于手机”。所以,这样惯性生活下的人们,幸福指数真的是非常低,生活境界也是很低的。所以孔子告诉我们,要有一个大的志向,去追求更广阔的生活境界,而不是被局限在物质中。
而且,“游于手机、电脑”的生活,真的很颓很废。
所以,这句话也告诉我,一定要有一件具体的事情去做,去做事,去接触人。在生活实践中,去验证自己的内在修为。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