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农人的老话说:白露早,寒露迟,秋分麦子正当时。许是不种小麦的过吧,现在大家收玉米都不是那么着急了。再过几天就霜降了,才刚刚收完。
前两天妈打电话说哥家刚收完棒子(我们老家把玉米叫做棒子)。十月一号回村里参加他侄子的婚礼,大嫂也告诉我 想吃煮玉米就去地里掰些,那会儿还嫩的很,想来这时候也是刚刚收完吧。
已经十来年不种地,原来秋收竟是这般从容了。有机器加上不种小麦,秋收也是平常日子了,可以悠然的过,也不需要主劳力了。哪像以前忙的热火朝天,腰酸背痛的。
十几岁开始去地里,没有哪一块地不熟悉,没有哪一件家什没摸过。喜欢开的白花花的棉花,喜欢熟的黄澄澄的谷穗。至于望不到头的金色麦浪和望不出去的苍苍玉米只能起早贪黑了。
最累人的就是玉米了。小麦收割叫麦秋,玉米秋收叫大秋,小麦半个月足够,玉米就时间长了了。玉米秸砍完、玉米棒倒腾回家才算一半活,还要剥玉米,用绳子或者扁担的一桶桶一筐筐一篮篮的提到房顶,晾晒的差不多了灌囤。囤子一般都是挑拣粗壮挺拔的玉米秸或者地头种的高粱秸,用绳子一根根排着绑在一起,结成个圆筒,支在房顶或者院子里,灌囤时根据囤的大小需要一两个人或者几个人扶住,另外的人用铁锹、簸箕的铲起玉米棒扔进囤里,这个就干完活一会儿的事。
还要去地里拍掉玉米秸根上的泥土,我们叫(打ha che),是非常啰嗦麻烦不得不干必不可少的一件活计。完了把玉米秸捆好捆儿拉回家,我小的时候甚至那玉米根根都背回去烧柴用。再用铁耙子把地耙干净,把大棵的草拔了,才可以耕地种小麦,然后用铁耙搂地,搂的地平平整整,土块细细碎碎。
其实应该说小时候的人们细致,实诚,追求完美,对土地的感情是依赖,是一颗虔诚的心。都说: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年,不细心侍弄,长不好庄稼,得不到收成,等到西北风管够就糟心了。
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人们找到了窍门,小镑镐磨的锋利,却恨不得是剁秸秆了,从地面砍断,一镐下去,削半个根,提出来土就散掉的差不多了,这样拿着秸秆多轻呀!几乎不用再多那一道工序,省了砸土坷垃了。根就留在地下,被刨掉一半的一般会被机器打散打碎,而大半个根或者整个根的等机器耕地的时候给翻出来,平整整的地面上一个个的大土疙瘩嚣张的晒着太阳,昭示着那啥的结果,一开始是真不好意思啊,显得自己多懒似的(尽管真的是……)。
后来都这样,习惯成自然。毕竟费劲巴拉的刨出来再打土太费事了,机器耕地走一趟就全出来了,谁还想费那劲呢。
再后来有了玉米收割机,就更省事了。大秋也不再发怵,甚至不需要壮劳力在家,不用耽误上班挣钱。更甚者在地头湿玉米棒就卖了,都不用往家倒腾。
变化不是一点点,进步不是一点点,享福不是一点点。
只是种小麦的越来越少了,大家都说不划算,小麦种子,化肥,农药,浇地,搭上时间,扣去这些一亩地也就挣个二三百块钱,有些伤不起啊,所以对种小麦慢慢不感兴趣了,宁可买着吃。冬天的时候走出去,大片的田野里,盖着小麦的实在不多呀,白着地皮的一块连着一块。
甚至孩子们这一代会种地的都少见了,几块地头都认不清。甭说谷雨前后种瓜点豆,瓜怎么种豆子怎么点?尖怎么打杈怎么拿?药怎么喷秧怎么拉?不曾做过。只要好好读书、工作,地里的活根本也用不着他们。
不用说孩子,去年我居然也闹不清什么时候种白菜了,然后打电话发微信问了几个人,只有一个毫不犹豫的的告诉我立秋种。
真是,哭笑不得的感觉。老农民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