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明心学,是明代著名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思想。其精神内涵包括:“心外无物,心即理”、“知行合一”、“致良知”等。
阳明心学诞生后,王阳明兴办龙冈书院,授徒讲学,声名远播,后又受到贵州提学副使席书的邀请,讲学于贵阳书院。
王阳明,是明朝杰出的思想家。王阳明的心学,对于一个人重塑自我、改变现实,具有极高的使用价值。
学习阳明心学,以积极主动、乐观向上的心态,去面对生活。我们会发现:人生大不同。
王阳明心学,要求:在每一天中修炼身心。
越是艰难处,越是修心时:
王阳明年轻的时候,考试名落孙山。不少人在发榜现场没看到自己的名字大哭,王阳明却非常平静。大家以为他是悲伤过度,都来安慰他。
王阳明却说:“你们都已落第为耻,我却以落第动心为耻。”
人生,会遇到很多的苦难,越是在这种时候,越能体现人的心性修养。寻常人失败时,往往慌乱悲伤,不知所措,唯有修养深厚者,能做到泰然处之。
那么,如何才能拥有这种自觉和修养呢?
王阳明有句话说得好:“人须在事上磨,方能立得住,方能静亦定,动亦定。”
所以说,艰难困苦之时,正是对一个人心性的最好的磨砺,让一颗强大的内心,伴随我们走天涯。
有弟子问王阳明:“用兵是不是有特定的技巧?”
王阳明回答:“哪里有什么技巧,只是努力做学问,养得此心不动。如果非要说有技巧,那此心不动就是唯一的技巧。大家的智慧都相差无几,胜负之决只在此心动与不动”。
为什么此心不动是唯一的技巧呢?
因为:心不动才能冷静,冷静才能沉着,沉着才能在危机面前正常,甚至超常发挥,所谓急中生智就是如此。
事事讲技巧,似乎看着聪明,其实,都是投机者的小聪明而已。只有真正的智者,才会从大本大源上来找依靠,老老实实的下功夫,这就是老子所说的“大巧若拙”。
那么如何做功夫呢?
王阳明也为大家指出了一条明路,那就是努力做学问,对于提升才能和修养。读书学习也许不是唯一的方法,但一定是必不可少的一条路。
顺应自己的本性,保持自己的良知:
王阳明在一座寺庙当中,看到一个枯坐的和尚,据说:他已经不视不言静坐了三年了。
王阳明问他说:“你家里还有人吗?”
和尚回答说:“还有我的老母亲。”
王阳明又问道:“你想念他吗?”
和尚什么也不说,周围一片寂静。
过了好久,和尚才说:“怎么能不想念呀!”
王阳明轻轻地摆摆手说:“回去吧!回去照顾你母亲吧!”
第二天,和尚离开了寺庙,重回人间。
这个打坐的和尚明明不言不语,已经三年了。王阳明看到了和尚表面不说不看,心里却终日在说、在看。
和尚说的和看的,正是他绝思绝育之后,与人的天然良知之间的冲突。
王阳明其实就跟他说了一句话:顺应自己的本性,顺从自己的良知,才是人,才合道,而不是要到别处再寻求一个凌驾于人性万物之上的道,那根本就不是道。
所以说,好好生活,听到自己内心善良的声音,听从自己内心的良知的召唤,就是最好的修道。
那么,在工作生活当中,如何去修炼自己的身心呢?
有一位地方官员,常去听王阳明的心学讲座,每一次都听得津津有味。后来,这位官员深表遗憾的说:您讲得真精彩,可是我不能每天都来听。作为官员,我每天都有很多公务要办。
王阳明说:“不需要你每次都来,工作就是修行。”
这位官员既迷惑又惊奇,说:“难道您让我一边工作,一边温习您的学说吗?”
王阳明说:“心学实践相结合,它才是最好的归宿。
打个比方:当您判案的时候,要有一颗无善无恶的心,不能因为对方的无礼而恼怒,不能因为对方言语婉转而高兴,不能因为厌恶对方的请托而存心整治他,也不能因为同情对方的哀求而屈意宽容他。更不能因为自己的事物太多,而随意草率的结案。
如果抛开事物去修行,反而处处落空,得不到心学的真谛。”这位官员恍然大悟,满载而归。
在普通人看来,工作和修炼身心关系不大,工作是为了糊口与其有关的词汇大部分应该都是乏味、机械、劳累等等,充满了世俗的气味,可真的只能是这样吗?
有一个叫作南大吉的官员,对王阳明说:“我为政总有过失,先生为何没有说法?”
王阳明反问他说:“你有什么过失?”
南大吉就把自己为政的过失一一说给王阳明听。
王阳明听完笑了,说:“您是如何知道这些过失的?”
南大吉想了一会儿,突然惊叫起来,说:“我知道了,是良知。”
王阳明说:“心中有良知,行为上也就不可能有大的过失。”
其实,岂止是官场,但凡是工作场所都是修行之地,工作越繁重,修行的时机就越好。
王阳明对工作中修行的解释,是这样说的:“在工作当中,自然而然的按照良知的要求去行事。除了良知的指示外,心无旁骛,不欺良知才是真修行。离了工作和生活,修行就变得毫无意义。”
有个叫朱廷立的官员,曾经向王阳明请教在工工作中致良知的问题。
朱婷立上班后,按照王阳明的教导,进行了一系列的修身之术,知道了自己的欲望,也就知道了百姓喜欢什么了,舍弃了自己的私利,也就知道百姓的利益是什么了。
明白了这一切,而主动去做就是致良知。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他发现不但了解了百姓的好恶,还得到了百姓的真心。
百姓们纷纷在背后说:“他是一个好父母官。”
周廷立感慨地说:“我今天才知道,原来修身不但可以养性,还能提高工作质量,提升幸福指数。”
的确是这样,把百姓厌恶的事情去除了,自己就有了惩恶的快感,让百姓得到了很多好处,自己也就有了遏制欲望的能力。
经常告诫百姓,要遵守法律,自己也就会时常去警惕自己的内心。
解救了他们的苦难,自己的心情也会很好,也就去除了心病,看到百姓人人都好了,自己也就越来越好。
对于现代人来说,无论处在什么岗位,无论当下在做什么,都可以尽力去致良知。
人的能力,有大小。但是,心存好的念头,在工作当中认真负责,不欺不枉,少一 点私心,不拉帮结派,不损害他人的利益,就能做到发心清净、身心一致,慢慢的成为更高格局和更好修养的人。
人生说到底,不是看您能爬到多高的位置,也不是看您能够拥有多少财富。
这些东西,我们固然需要,但是也都是过眼云烟而已。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修行。
(读书笔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