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过后,你会发现
除了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你买的其他东西都贬值了
十年以后,你会发现
除了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你买的其他东西不知道扔哪了
二十年后,你会发现
你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成全了一个熠熠生辉的生命!
当那些奢侈品被称作“旧衣服”
那些高端产品被称作“过时货”
你会发现,给孩子最好的教育
才是永不过时的奢侈品。
自从有了娃,真的是当妈不容易啊,时间、精力都是双重挤压,
有妈妈觉得亲子游戏不就是陪着玩一下,还有什么讲究?放下手机陪玩是第一步,接下来还有坑要避开的。
避坑1:急吼吼地干涉孩子
小明在公园里和几个孩子一起玩滑板车,小明突发奇想地把滑板车推倒,然后说我们来玩修车的游戏吧,小朋友们一听都围了上来,一起趴在地上假装修车。小明奶奶见状赶紧冲过去说:“滑板车是这么玩的吗?趴地上多脏啊,快起来!”
对孩子来说,生活中的任何事情都是游戏。因此,孩子的很多做法可能让家长感觉十分困惑,尤其当孩子玩一些家长认为不恰当的游戏时,有的家长会急吼吼地跑去干涉孩子,这会对孩子产生不好的影响。对新事物的认知,对外界的创造力,还有孩子的探索能力等等可能就会被你给埋没了,孩子虽然小,但他天生就会察言观色。因此,家长的任何行为都会在孩子的小脑瓜里留下十分深刻的印象。
与孩子建立平等的玩伴关系是亲子游戏的最高境界,这样可更好地调动孩子游戏的积极性。让孩子在游戏中通过模仿与创造性地积极参与,学会以正确的方式处理事情。
避坑2:以家长的价值取向来衡量孩子的游戏
隔壁邻居的孩子小强,经常来我家串门,一岁的小强总是反反复复地玩一套叠叠杯,搭起来又推倒,妈妈见状忍不住说:“这个叠叠杯你都学会了呀,别再玩了,来看看这个新的串珠。” 于是妈妈就把小强心爱的叠叠杯拿走,拉他去玩串珠。小强也是一脸蒙了。
游戏是孩子学习的最佳方式,也是培养孩子良好性格与行为方式的最佳训练方法。家长不要以自己的价值取向来衡量孩子的游戏行为,人为地限制孩子的游戏方式,或为了让孩子“学”到“知识”而强迫孩子玩不喜欢的游戏。
应让孩子充分发挥他的想象力与创造力,做游戏的主人。当孩子在游戏过程中确实出现无法解决或可能对他产生不良影响的问题时,家长才有必要介入,并对孩子加以引导。
避坑3:完全让孩子自己去发起、探索游戏
有不少家长觉得游戏就是孩子自己的事情,大人完全不用插手。但事实证明,“大人发起”的游戏和孩子“自发”的游戏都很重要。大人发起的游戏能够帮助孩子拓宽视野,接触到他们还想象不到、探索不了的世界,丰富孩子的体验。虽然我们说,孩子是天生的游戏家,但是他们依然需要灵感、需要素材、需要新的方法,这些启发给孩子自发的创造打下了很好的基础。
有时候在同一个游戏里,自发和大人发起两种方式都会出现。一开始的游戏可能是大人提议的,但是孩子很快就会自己在此基础上自己发挥,家长这时候要注意自己的控制欲,不要非要孩子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玩耍,尊重孩子的意见。
避坑4:违背孩子的年龄特征开展游戏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对不同的游戏有着不同的兴趣与热情。比如,故意让手中的物品掉落在地面,让它发出响声,一些看起来毫无意义的游戏也会引起孩子的强烈兴趣,这是1岁左右孩子乐此不疲的游戏。但如果与2、3岁的孩子玩这个游戏,他们就会觉得索然寡味,这么大的孩子可能对玩具更感兴趣,并喜欢用玩具作为道具来延伸他们的游戏。
家长应该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尽可能玩出适合他们的游戏,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兴趣,也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智力和想象力。家长应该引导不同年龄段的孩子尽可能玩出适合他们的游戏,这样才能使他们感兴趣,也有助于发展孩子的智力和想象力。
避坑5:认为良好的游戏习惯无关紧要
小红和爸爸玩纸牌连续输三次了,小红不高兴,便大哭起来:“我不管,谁后出牌算谁赢嘛!”妈妈听到小红哭,就走过来说:“玩个游戏怎么还让孩子哭了啊,他那么想赢就让他赢嘛!”爸爸说:“那可不行,我们事先讲好规则的。”小红一听哭得更凶了。
现在你知道什么叫“妈妈心”了吧?那就是:在某个游戏上,只要孩子开心,全世界都可以不用讲规则,因为孩子的规则就是全世界。
良好的游戏习惯,会对孩子的成长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让孩子学会遵守游戏规则,合理安排游戏时间等等,这些良好游戏习惯的建立是孩子理解社会行为规则的最佳途径。比如,玩具玩完了让孩子自己收拾好,并物归原处;游戏时间要有节制,不能没完没了地让孩子玩,更不能因为玩而影响吃饭、睡觉等;游戏规则一旦制定好,就不能随意更改、不能作弊耍赖等等。
避坑6:总是剥夺孩子独自游戏的权利
有的时候,孩子并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一直需要有人陪着,他也需要有自己的空间。即便几个月的孩子,他们也会自得其乐地玩着自己的小手小脚,体验独自玩耍的乐趣。因此,有必要利用机会鼓励孩子独立游戏。当孩子不哭不闹自己玩耍时,不要打扰孩子,给他一点属于他自己的时间与空间。
避坑7:在孩子需要帮助时袖手旁观
游戏是孩子自己寻求答案的最佳途径。当孩子热衷于游戏活动时,他们可能会提出一些比较特别的要求。这时,有一种极端的说法是,不要管他们,让他们自己去玩儿吧。
科学家做过一组对比实验,找了两组孩子来玩儿分类游戏,一组孩子完全没有家长的帮助自己探索,而另一组孩子的家长在适当的时候给予了一定帮助,实验以后对孩子的分类能力进行测试,发现有家长帮忙的那一组孩子明显在有关分类的知识和技巧上领先于另一组。这其实是和发展心理学中有关孩子应该在“最近区域”学习的结论相吻合的,当家长能够在孩子现有认知范围外一点点(不能太远)的地方给予一些指导和刺激,孩子能更好更快的学习。
另外两点小提示附上
1. 亲子游戏应该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而不断变化。小一点的孩子,适合玩简单的、操作性强的和互动多的亲子游戏,孩子能从简单的游戏中体验快乐,体验成功。而大一点的孩子,我们就要相应地提高游戏的难度。小步十分钟游戏馆中为你提供都是适合年龄适合孩子能力发展的游戏,不断变化的游戏才能更好的促进孩子的认知发展。
2. 家长一旦在游戏中表现出别扭或勉强,孩子肯定是感受得到的。家长的这种别扭,会让孩子怀疑游戏的趣味性,既然妈妈(爸爸)都不喜欢玩,可能就是游戏不好玩了,那么他们对于游戏的兴趣也就慢慢降低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