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化未完成的期待
期待就是希望
活着,就总有些东西想要。想要名牌包包,想要关心,想要别人听话,想要公平……这些都是期待。
我们每天都有超过100个期待,当期待被满足,我们很自然就被放下了。今天期待吃饱饭,然后吃饱了,就忘了。期待脚能踩着地板,实现了,以后就不会留意到自己这个期待。期待他能给我买早餐,能给我一点安慰,他按照我的意见做了,都实现了,然后也跟着放下了。
期待也就是我们想要某些东西,也就是希望。
人生最幸福的事情,莫过于有希望。正如我们相信生活,相信未来,相信美好,相信这一切都会到来,这都是我们积极的期待。人生正是因为有了期待才充满意义。当我们期待实现的时候,当我们所希望的发生的时候,当幸运降临的时候,那是幸福快乐的时候,仿佛拥有了全世界所有的美好,仿佛生命就是一场奇迹。
没有期待的人生是枯燥的,然而有希望就会有失望。
并不是我们所有的期待都能实在现。有时候我们想要的并没有得到,那就是期待没有被满足,所以我们常说出这样的话:
“我不想再对你抱有任何希望了”
“你太让我失望了”
“你怎么可以这样?!”
“你要对我负责”
“你要对我诚实。”
期待属于我们自己,就像感受、观点属于我们自己一样。是我们选择了期待,也需要我们自己来为自己的期待负责。可能是别人燃起了我们的期待,但最终也是我们自己选择了拥有,甚至我们自以为是地选择了拥有,所以即使我们失望、生气,需要改变的也是自己,不是别人。像这个可爱的大男孩:
今早一美女同事很正式问我:“晚上请人吃饭,你有空吗?”
我羞涩矜持地说:“有。”
她说:“那你替我值班吧。谢了。”
我们猜想,他有一个美好的期待,但是这个期待只是自己产生的,结果他可能会失望。失望的感受后面还有些其他感受,比如愤怒,因为高潮在后面:
我疑惑的问:“你刚说什么?”
她说:“那你替我值班呀。”
我:“不对,上一句”
她说:“晚上请人吃饭,你有空吗?”
我说:“没有!”
愤怒是因为没有对自己的期待负责,好像是别人玩弄了自己一样,然后又产生了另外一个期待:你不该这么对待我。
从萨提亚模式的角度而论,我们把期待分成三类:
我们对自己的期待。我们希望自己是怎样的人,有怎样的表现。
我们对他人的期待。我们对别人有哪些要求,希望别人怎么做,怎么看待自己。
他人对我们的期待。别人希望我们怎么做,如果没有找别人核对,这通常都是我们自己认为的。
未满足的期待
我们不是神,并不是想要,就能够得到。我们想要的很多,不仅包括外在可见的,还有很多我们没有觉察到的,但是能被满足的却很少。
当期待没有被满足,我们还保留着这个期待的时候,就成了未满足的期待。时间已经过去了,但我还是想要。没有被满足的期待里,有的可能还有机会再满足,有的却再也没机会了。这时候依然抱着期望,就会对我们产生很大的伤害。就像一直背负着巨石在人生路上狂奔一样,消耗着我们生命的能量,扭曲着我们的心灵。
有些难以实现的期待是隐性的。之所以说隐性,是我们不去察觉,就会意识不到。因为我们会用两种方式来忽视这个期待:一种是,我们太习惯这么做,而没有去总结过。另一种是:我们会发展出一个观点“这是不可能的”来压抑自己这个期待,但并不是放弃了这个期待。这个观点和这个期待并存,让我们不愿意承认的时候又期待着。比如我们会有这些隐性的期待难以实现,一直折磨着我们:
期待有个神可以改变我,我不用动。有时候明明觉得现状有些不对,但又缺乏勇气改变。明明觉得自己不该这样,却也不愿意迈出这一步出去。期待自己找到一条万无一失的方法改变。迷茫的时候常会如此,期待找到一条绝对正确的路。
期待有个人可以满足我,我不用付出。这个期待在亲密关系里比较常见。其背后的观点可能有“既然你爱我,就应该满足我”。
期待我或他人一次错误都不会犯。具体表现形式就是当自己或他人犯错的时候,就会自责、指责他人、生气、责骂等。这背后的期待就是:你不应该犯这个错误。你这次不允许自己或他人犯这个错误,下次也不允许,每次都不允许。总结起来就是:期待自己或他人一次错误都不会犯。
期待每次、每件事都做到最好。见不得自己做得不好。受不了别人比自己好的时候,通常就会有这样的期待。
期待一份钱多、事少、离家近的工作。对工作中充满抱怨的时候通常会有这样的期待。
这些期待被满足的非常可能性不大,几乎没有可能,处于未满足的期待状态。所以我们把它进行了压抑,然后还是想要。于是就会发展出一系列应对未满足期待的措施:
不去期待。于是有人说:我不去希望,就不会失望。听起来就像“我害怕死去,所以不会活着”失去了希望的人生是凄惨的,同样,错误的执着于期待也是痛苦的。
用强迫去执行。会发展一系列惩罚、情绪给到自己和他人,强迫去满足期待,但通常会失败,继而陷入另一种恶性情绪的循环。
如果期待不被觉察并处理,它将对我们的生活产生非常大的影响。我们会因为这些期待去折磨自己和他人。
《萨提亚模式与自我成长 找到意想不到的自己》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