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非暴力沟通读书研究▪性▪学习
看见需求,让爱融入生活——读《非暴力沟通》

看见需求,让爱融入生活——读《非暴力沟通》

作者: 欧阳玭pn | 来源:发表于2016-03-17 08:44 被阅读0次

    从小我就是个对语言非常敏感的人,对轻声软语有一种天然的渴望。但是很可惜,出生于80年代生长于农村的我,在整个成长过程中充斥在耳边的鲜有和声细语。相较而言,我的父亲母亲在当时的环境里已经算是“文明的知识分子”:他们都高中毕业,爸爸一毕业就代课,后进修,成为真正的“人民教师”,妈妈在我五六岁的时候开始担任村干部,很擅长做思想工作。在当时,邻居们打骂小孩是家常便饭,而我的爸爸妈妈,非但从来没有打过我和妹妹,连骂也很少,即便是训斥,也不会用粗痞难听之词。饶是如此,我依然对作文选里描述的温柔可亲的“别人的妈妈”充满向往。初中时韩剧《蓝色生死恋》热播,恩熙俊熙肝肠寸断的爱情固然让青春期的我心醉神迷,但让我印象更深刻、更向往的是恩熙一家和颜悦色饱含尊重和爱意的相处方式,我多么希望我自己家也有那种“暖暖内含光”的家庭氛围。

    随着对自己了解的深入,慢慢我更明白我渴望的是什么:我希望我的爸爸妈妈能在我进步的时候赞赏我肯定为,失落的时候鼓舞我,希望他们看到我的闪光点并用语言,充满爱和力量的语言表达出来。而实际情况却是恰恰相反,囿于成长的时代背景,60年代初出生的父母深信“谦虚使人进步,骄傲让人退步”,他们教育孩子的方式优于小环境但跳不出大背景,我幸免于成日打骂相加,但难以避免被拿来跟“别人的孩子”比较,被指责,被否定,被评判。2006年世界杯的时候,我窝在宿舍做一个“倾听头脑中父母声音”的成长练习,写了满满两页纸,全是否定指责之言:“长这么大了什么都干不好!”“没点用!”“看谁谁谁如何如何,你呢?”…一句温暖肯定的话都没有!同学们在客厅为进球欢呼时我为我满脑袋苛责批判之语难过得哭了。

    那一刻,我多么希望我能想到一些满怀爱意的话。是的,我的妈妈并非不爱我,但为什么语言上却如此缺乏爱?

    对此有疑问的显然不止我一个。师从人本主义之父卡尔·罗杰斯的马歇尔.卢森堡博士开创了“非暴力沟通”,简称NVC,也称之为“爱的语言”。它当然不止“言语温柔”那么简单,充满爱的语言意味着我们每个人的需求都是美好的,都值得满足,我们看到了各自的需求并用言语表达出来;意味着我们对自己和他人保持开放和好奇之心,对所见所闻观察描述而非评判;意味着我们关注自己和他人的感受;意味着我们明白自己要什么,需要帮助的时候能具体清晰地请求他人帮忙;意味着我们人生每一个“不得不”背后都蕴含机会和选择,而当我们用“我选择”来表达时,我们就获得的力量,获得了对生活的主动权;意味着爱自己,爱他人,让爱融入生活。

    读完《非暴力沟通》,我对言语沟通有了更多的理解。我认识到,我的爸爸妈妈之所以对我有“暴力之言”,是因为他们不了解自己的需求,自然也就不知道如何表达,于是只好延用他们自小耳濡目染的方式。这本书我们跨了个年才读完,书读一半,我回娘家过年,前后住了一个月。我发现,当我在生活中如非暴力沟通所倡导的关注每一个行为背后的需求时,我对“暴力之言”不那么敏感在意了。例如,几乎每一次回家,我和妈妈都会在一个问题上冲突:在妈妈累了的时候她会指责抱怨:“什么都要我一个人干!从来就没有人关心我!”往往我听了会觉得委屈,“无论我怎么做多努力你都看不到”的无力和愤怒席卷而来,大家都不开心。然而放下评判,我看到了妈妈渴望爱渴望关怀的需求,而我渴望得到妈妈的认可和肯定的需求。这些需要都真实美好,值得被满足,可以被满足,于是可以心平气和。当看到彼此需求的那一刻,我感受到对自己的爱,对妈妈的爱。

    当然,个人成长道路阻且长,我们并不会因为读了一本书就立刻脱胎换骨,但它可以为我们开启一扇窗,看到另一种选择。多年来随着自我成长的深入,我为自己输入了温和明亮之语,脑袋里不再只有苛责之声,但是它们并没有完全消失,在身体状态低落之时它们还是会自动浮现,然而我慢慢可以像看云朵一样看它们在我头脑的天空里飘来飘去,对它们微笑,云卷云舒,花开花落。甚至有时我也会对我的伴侣和孩子们脱口而出唠叨暴力之言,觉察到了,我也会笑笑,是,我看到你们又来了,小顽皮鬼们,然后它们就走了,不送,拜拜。尤其是,当我越来越能觉察到这些小捣蛋们背后的需求,我就离爱又近了一步,离自由又近了一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看见需求,让爱融入生活——读《非暴力沟通》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lccl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