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在前面
这周在读采铜的《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为了让自己能够更深入的理解书中的内容,我将会按照书中的章节来做读书笔记。(这也说明,这本书还是非常值得一读的,推荐购买)
采铜在序言中阐述了他写这本书的缘由:“我们总是在惯性中生活,在教导下学习,在成规中思考,在劝解中决定,并在无助的结果中自责。我们着实需要一种智识和能力,去观察、反思自己被局限的生活,去发现和实践更多成长和成才的路径。可问题是,大多数时候,当我们对眼前的一切习以为常时,我们连这种“需要”都没有意识到。于是,我决定写这本书。”
所以,这本书是想要帮助你改变观念的,进而影响到你的实践,而非像工具书一样,按图索骥即可。(从这个角度来看,如果它能够影响到你的一个观念,这本书都是值得购买和阅读的)
正文部分
这本书共有七个章节,分别是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和成功。
关于时间,采铜是这么解释它的:“时间是我们的坐标,我们做任何事都离不开这个坐标,所以处理好与时间的关系,是我们生活、成长和改变的前提。”也因此,时间是本书的第一个章节。而在这一章节中,采铜讲了什么呢?主要有六点:
1、用平衡观点看待过去、现在和未来,用郑重的态度过好当下的生活,并联结起过去和未来。
上帝是公平的,因为我们每个人每天都拥有相同的时间。而一个人如何对待他的时间,决定了他可以成为什么样的人。(有的人荒废度日,有的人将时间看作最紧要的东西,不肯浪费一时一刻等等)而时间无非是由过去、现在以及未来组成的,如何看待时间也就是如何看待过去、现在与未来。
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根据“时间视角”(看待时间的角度)不同,将人划分为五种:
积极过去视角:总以积极的心态往回看,常常回忆过去发生的美好的事情;
消极过去视角:总以消极的心态往回看,容易沉浸在过去的伤害中无法自拔;
享乐主义视角:总以享乐的心态看待当下,认为及时行乐是第一要务;
宿命论视角:总以宿命的观点看待当下,认为一切都是命中注定,自己只能顺从和忍受;
未来视角:习惯往前看、为未来谋划的人,为了完成未来的目标,愿意放弃当下的享乐。
这五种视角都存有问题,不是好的视角。瑞典心理学家林德沃认为具有平衡式时间视角的人是最好的,因为他们能够从当下审视过去,也能够立足当下去看待未来。而这恰巧与民国大学者梁漱溟先生的“郑重”概念一致。所谓郑重是指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的投入。
上面所说的内容实际上是在强调要专注当下,这可以用“未来不迎,当时不杂,既往不恋”来概括。不过值得赞扬的是,采铜借用了梁漱溟的郑重概念,使得这样的观念变得更加切实可行一些,即如何才能做到专注当下: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的投入。
2、明确工作和生活的界限,用未来视角工作,用享乐主义视角生活。
上面讲了津巴多的五种不同时间视角,很明显,这五种时间视角有利也有弊,因此在不同场合切换不同的视角是最为合适的。而我们的时间可以被划分为工作和生活,那么我们需要的是用未来视角工作,用享乐主义视角生活。
“在工作场景中以未来视角为主是合适的,因为大多数的工作强调计划性、执行度和效率,未来视角使工作有条不紊,让当下的行动更好地满足工作目标,时间利用更有效率。所以当你坐在办公室里时,采用未来视角是合适的。但是反过来,当你拖着疲惫的身躯下班回家,是不是仍旧要为明天还要开什么会、写什么报告而操心,甚至寝食难安呢?大可不必。在非工作时间,你就应该放下工作,专心享受工作之余的闲暇。这个时候考虑未来不仅没有必要而且有害,转而采用享乐主义视角更为合适。”
3、使用“时间之尺”,审视事件的长期价值,尽可能删减非必要事件
我们从小就被教导,要合理利用时间。但什么是合理利用时间呢,采铜认为就是选择做正确的事情,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
而问题便随之而来了,如何判断一件事情是否值得做呢?
采铜确立了两个评估标准:一是这件事情在当下将给我带来的收益大小(精神物质都可,称为为“收益值”);二是这项收益随时间衰减的速度(称为“收益半衰期”,半衰期长的时间,其影响会持续持久,也就是意味着该事件价值更持久)。依照这两个维度,我们可以将事情划分四个部分:高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高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低收益值、长半衰期事件;低收益值、短半衰期事件。采铜建议我们少做短半衰期的事件,多做长半衰期的事情。
4、让“远期未来”更加具体,为“近期未来”增加挑战。
有心理学家将未来分为“近期未来”(可能是未来的几个小时、几天、几周)和“远期未来”(可能是未来几年),由此会产生两种不同的视角:在远期未来的视角下,人们倾向于用抽象、概括的方式去思考,而由此思考出来的结果往往是缺乏细节,更多考虑的是这件事情对自己的价值和意义;在近期未来视角下,人们更容易到具体的情境中去考虑,想的更多的不是“要不要去做”,而是“怎么去做”。
在采铜看来,这两种不同的视角会产生一些冲突,比如拖延症。他给出的解决方案是:一方面,从远期未来的角度,应该减少对价值和意义的强调,也不要一味地担忧目标没有完成怎么办,而是应该多思考实现目标的具体途径,把注意力放到那些立即可实施的行动上;另一方面,从近期未来的角度,应该提高逃避的成本,增加不做的成本。——总之就是,一、远期未来的目标更加具体化、情境化和可实施;二、降低近期未来中的“非期望行为”的便利性(比如避免出现想玩手机时,还有wifi供你使用的情况),主动增加挑战的难度。
5、把握好做事的节奏,区分“求快”的事件和“求慢”的事件。
你有没有思考过,为什么我们的时间总是不够用的?
我很喜欢文中的一段话——“现代社会就像一架高速运转的机器,每个人都在其中扮演着某种角色。机器越转越快,人就被推着一直往前跑,疲于奔命。同时,人的消费欲望被无孔不入的广告和形形色色的营销手法拉动着,人们变得无法满足于已经拥有的东西,而是不断地想要更多。如此一推和一拉之下,人就会陷入欲望的泥潭,反反复复地折腾,过了许久之后回头一看,人生就这么过去了。”
针对这种情况,我们要努力把握好做事情的节奏,而最为关键的就是要想清楚什么事情应该求快,什么事情应该求慢。
6、提升时间使用的“深度”,减少被动式休闲的比例,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文中提到了一个“时间悖论”:半个多世纪以来,人们可自由支配的闲暇时间总体上一直呈增加的趋势,但人们主观上却觉得自己的闲暇时间在减少,也就是说,人们实际拥有的时间越多,主观感受拥有的时间却越少。
为什么呢?采铜认为是由于时间深度不够导致的。时间深度不够最直接的反映就是,我们很难完全沉浸其中。比如看电视这种“被动式休闲”的方式,我们可以同时看嗑瓜子,玩手机,无法完全投入其中,而进行写作、绘画等活动的时候,人能够比较轻易地沉浸其中,甚至进入“心流”的状态。
心流是指人全情投入一件事情的状态。在心流发生时,人心无旁骛、全神贯注,甚至忘了自己的存在,忘记了时间的流逝,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获得很大的满足感。而至于如何增加时间使用深度,采铜认为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找到并保持至少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
以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