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精读与读“经”

精读与读“经”

作者: 尹成果 | 来源:发表于2023-05-08 12:14 被阅读0次

    对于读书的认识,古今中外,都有高论。 “神童诗”有句名言,说“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对这句话,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有人说,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为什么只有读书才高人一等呢?还不是封建士大夫看不起劳动人民吗?可说这话的人,还是把自己的孩子送进学校读书。说明他还是认同这个观点。也有人说,“唯有读书高”,是说只有读书才能提高。如果这样理解,那么中国的传统文化就与国际接轨了。因为高尔基也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也就是说只有读书才能提高。这与“唯有读书高”十分接近,甚至可以说是一个意思。

    但是,读书只是一种手段,而且也不是所有读书人都在提高,都在进步。有人“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有人天天看小说,屁事都不懂。有人在嘲讽那些读书不知礼,有事不会做的人时,经常反问的一句话就是,“你把书念到狗肚子里去了?” 读书要选择,也得讲方法。书是死的,人是活的。不能读死书,也不能死读书。我国有句谚语,说“造烛求明,读书求理。”马克思说,“书是我的奴隶,应当服从我的意志,供我使用。”我们也经常说,“学以致用”,或者叫“活学活用”。而要达此目的,你就不能随便翻翻,或一目十行地浏览。而应当“俯而读,仰而思”, 书为我用。因为不求甚解的读书,犹如是沙面的记录,后面正在写,前面的内容已被风吹得无影无踪……人世间的书浩如烟海,而且良秀不齐。别林斯基说,“不好的书告诉你错误的概念,使无知变得更加无知。”因此他主张,“选择最有价值最适合自己需要的读物”去读。培根也说,“有些书可供一尝,有些书可以吞下,也有不多的几部书则应当咀嚼消化”。因此有的人主张“不动笔墨不读书”。这或许就是人们常讲的精读吧!

    要把别人的书演变成自己的品行与能力,不光要精读,要学以致用,还应当常读经典。特别是中国的经典。那可是历经5000年文明洗礼的精品,也是传统文化的精髓。台湾有个教授,不光倡导人们精读经典,而且还对经典做了如下的论述——

    他说,经典中的“经”,从字面上讲,也就是织布机上的经线。说文解字上叫“机纵丝”。与纬线相比,它是最早摆上织布机的。这就有了“先在性”与“主导性”。而且还决定了布匹的质量。我们在织布时,经线几乎是不动的,由纬线,也就是梭子左右运动。因此“经”还有不变性,也就是永恒性。因为它最先上的织布机,又主导了纬线的运动,因此也就有了“经常不变,天经第一”的意思。因此后人也就把凡是记载人类永恒智能,是“天经地义”的著作,就成其为“经”了。

    而“典”字则是个会意词。“典”的上半部是“册”,下半部是“几”。“册”是象形字。像竹简用线穿起来。是古代书籍的模样。其下是“几”,也是个象形字。是高脚桌子的图像。合起来就是“放在高几上的简册”。应当是贵重的简册,后来被人们引申为所有贵重的事物。如典礼,典藏。所以“经”“典”合起来就是永垂不朽的高文典章。也就是我们现在口头上所说的经典了。比如我国的诗经,三字经,论语,大学,中庸,以及流传至今的诸子百家的学术著作,都被后人称之为经典。并随着岁月的流逝,逐步演变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经典不光是我国5000年,中华文明之瑰宝,也是我国古代文明与智慧之集大成。因此,读书不光要“精读”,而且还要读“经”。因为“经”是“先在”的,“主导”的,与“永恒”的……

            2023.5.9草于银川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精读与读“经”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lhl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