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说的也对

作者: 千白莫 | 来源:发表于2023-05-08 13:00 被阅读0次

苏轼大概说过,写作不能强求,有作文之意再下笔。时代不同了,多数的普通人也不是苏轼,大多事情如果不是我们硬做的话,比如写作,“作文之意”可能永远不会来的。苏轼的这个意思不能说不对,但吸取的维度和出发点(视角)不同,以及多数人不如他那么优质,所以对于一个有一点点想做某件事意愿的一般人来说,相对的强行措施是必要的。小时候和奶奶一起生活,休息在家的话通常在午饭后直接睡觉(跟随身体或大脑下午犯困的习惯走),醒来可能已是傍晚,然后继续吃晚饭。后来当意识到了时光的珍贵后,即便下午依然困倦,也要活动一下或泡一壶茶,并那本书来读,边和睡意斗争,边努力吸收文字里的内涵。苏轼是对的,他追求文字或文章的自然淳朴,但他已经是苏轼了,从文学上说他已经不用再努力了,可普通人却不行,尤其是生在诱惑极多的今天的普通人。

忘了是最近看的什么书里讲的,说要坚持写日记,但对于越来越规矩的现代人来说很容易写成流水账。还不仅仅是生活的同质化,同时疲惫的懒得观察生活,心仿佛蒙上一层油,糊住了。我每天除了工作外,读书思考写作背单词看英文背日语法语健身学金融大概也就是这些事情,输出的也就是从书里看来的东西以及读后的思考。与其是要写,不如说是应挤,实际上并没有太多值得写的东西,写了无非是重复前人。但这个过程最后必然会引发新的东西,带有自己特质的新东西。

昨天弟弟给我发来一个知乎上的文章,是一个问题,出国或回国后的变化是什么。我的直接变化是不爱说话,不爱和人交流,也不和人争辩,即便被人误解,误解就误解了也无所谓。弟弟天赋比常人高出一些,自己翻译过维特根斯坦的《逻辑哲学论》,他参加了本市不少的交流性的聚会,却十分失望。发现了周围人在交流时三个最基本的问题:1、非理性(没有逻辑,没有体现事情之间的联系和思维);2、红卫兵式交流,极为简单、过度的站队、扣帽子;3、图穷见匕的交流,不重视交流本身,画外音极多且复杂,导致内耗。我觉得看的很准确,而且这不是本市整体的说话风格和强调,而是更大范围的,大到九百多万平方公里的。意思是说,我们还没有建立个人以及公民的概念、自主的概念、平等的概念等等。自然,交流或者语言是在整个人类生活的大系统中的一环,我们不懂得如何交流并不奇怪。

我们继而探讨了关于不同文化下的饭局的问题。在外面往往一个饭局其实吃本身是最简单的,甚至寡淡,大家都把注意力放在交流本身。而我们这就不用详述了,常常让人觉得腻得慌、反胃,然后在交流上也并不深刻探讨着什么,只是互相粗浅地取悦而已,或应和着对方刚刚吹过的牛B。所以,我们都在寻找像可以我们这样交流的伙伴,但种种原因确实十分困难。最后还是自己和自己或在十分小众的范围里玩就好了。

相关文章

  • 也说苏轼——读《苏轼十讲》有感

    中秋节已过,人们的从一个小假期的涟漪中恢复,继续进行日常生活。不知其他地方如何,但我这里在下雨,在假后上班的第一天...

  • 苏轼,我想对你说

    流转的时光,褪色的过往,有言,欲与君。 ——题记 欧阳修一...

  • 失也苏轼,得也苏轼

    苏轼,多数人对其印象是“乌台诗案”,“被贬”,“黄州”等字眼,总是为其惋惜与叹息,好好的大才子,却一生都在颠沛流离...

  • 说苏轼

    再说那月光下的苏轼,任何动荡都扰乱不了他的心境,追逐权利的文人们,勾心斗角,党恶朋奸,是他心中的一点痛。每...

  • 宋元(8)苏轼126/40

    自从苏轼来到中岩学院,王方在家里也经常提起苏轼的名字,王弗对苏轼也渐生好感,这次“唤鱼池”起名事件更让两人距离拉近...

  • 也说“窑洞对”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生活工作在延安,工作中了解到了不少党中央在延安领导中国革命的历史掌故。其中有一段故事,在以后被广...

  • 我眼中的苏轼

    据我多年“苦”学,对苏轼那老头还是颇有了解,毕竟也看了看《苏轼转》。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谥文忠在书法...

  • 如果感到心烦,你就读苏轼

    读过苏轼的人都知道,苏轼有一个可爱的灵魂。深入了解过他的故事的人也知道,苏轼的一生并不平顺。苏轼说,人生如逆旅,我...

  • 《夜航船》之苏轼系列之三

    苏轼与王巩 苏轼对王安石的新党持有不同的意见,因而引发了“乌台诗案”。苏轼也在狱中被关押了100多天。 而新党还要...

  • 千古大家苏东坡(随笔)

    苏轼就像神宗皇帝所评价的那样:苏轼有李白的才气,李白却没有苏轼的学问。王安石对他的评价则更高,也更中肯:不知几百年...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苏轼说的也对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pqhls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