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直喜欢阅读、写作,但是真正开始认真写稿、发稿是从2015年初开始的,给报刊写,一年多下来发表了1300多篇次,将近200万字。(关于给报刊写作这一块,我想在以后慢慢详细介绍。)
今年,有朋友建议我开通公众号,可我要上班,要带孩子,要做家务,要陪家人,要给报刊写稿、投稿,时间真的很有限。但不得不承认,自媒体已是潮流、趋势,因此,今年国庆后,我挤时间做了自己的公众号:王月冰,ID:wying322,做得很生涩,但是收获还是有的,总结起来大概有下面这些:
1.减少了时间的浪费率,提高了工作和写作效率。
我之前上班时喜欢和同事聊天,叽里呱啦有时一聊就是个把小时;还有就是热衷浏览网页,明星八卦什么的每天总要浪费不少时间;再有就是微信、QQ聊天,经常在文友群聊得不亦乐乎。我统计过,每天这些被浪费的时间平均有200分钟,一个月下来就是6000分钟,什么概念!自从开通了公众号,虽说大部分稿子都是从之前在报刊上发表过的文章中选的,但选稿、选图、排版、偶尔宣传,还有按捺不住不时地观察阅读量和粉丝数,都需要不少时间。因此,我只好加强自律,尽量少聊天,少浏览网页,少上微信和QQ,这样一个月下来,我惊讶地发现,公众号没有减少我的工作量和文章的发表数量,反而促进、提高了这些,比如,我之前每天只能编辑校对20多页稿子(我是教辅图书编辑),现在每天差不多能完成40页稿子;再说报刊的文章发表量,我这个月不但保留了之前的发稿记录,而且还给一家杂志成功做了一期5000多字的策划稿。由此可见,“没有时间做公众号”那样的话基本是不成立的,时间有限,但效率可以一直提高。这么一说,时间似乎也是无限的了。能做到这一点,我觉得很开心。
2.收获了90多位“粉丝”。
也许你会笑我吸“粉”好慢,可我觉得这已超出了我的预期。到现在为止,我从没在我的朋友圈推过我的公众号,我老公推了两次,我还发脾气了,幸好他这两次也没吸到什么“粉”(笑),但我姐姐帮了推了10几位她的同事,我觉得这可以接受;另外,我告诉了我的一位同事,还有两三位好友。前面更了四五篇文章,都是默默的,更到第6篇,我发到了校友群、我自己小区的业主群,还有我姐姐小区的业主群,另外发了几个文友群、车友群,这里面只有2个是微信群,其他都是QQ群,大家都知道,现在QQ群的阅读率很低。还有,我在简书上一对一地吸了3位“粉”。渐渐地,我发现我的公众号用户里有了一些来自全国各地的客人,有几位是我之前在报刊上经常看到名号的传统媒体写作的“大咖”,由此在微信公众平台聊起来,没想到他们关注我的名字也已经很久,真是相见恨晚,我这是第一次意识到自己的作品原来早有人关注,甚至有人把我七七八八的一些笔名挖了出来,说因为这些文章风格都很像。听到这些话,我觉得胜过吸了很多位“粉”。
3.收获了一个不错的写作机会。
一位做文化公司的学长在校友群看到我的公众号,我那天推的文章题目叫《节气之美》,说实在的,这篇文章很美,曾经有好几位杂志编辑跟我说看了这文章后,恨不得立刻就进去文中的境界,在报刊发表了10多次。但是,这样的文章不太适合公众号,这篇文章只有30多个人点开了。这位学长在吃饭时无意中点开阅读,马上被吸引,加了我的公众号,读了我的其他文章,然后加了我的微信。我们很快见面,聊得甚欢。他手中恰好有个还不错的写作项目在找人合作,一拍即合,我顺利加入。这对我来说是新的挑战,也是很宝贵的机会。
4.更深入地了解了身边的人。
如果你做一个公众号,你会发现,有的人,平时对你笑容满面,但他坚决不加你的公众号;有的人,平时君子之交,但他很快加了你的公众号,并且见面就会说鼓励的话;有的人,相交不多,但是立刻加你的公众号,且多次在朋友圈推送,这是一份很难得的情感。我在上班路上认识的一位姐姐,有时一起坐公交车,她是做高档婚纱服务的,平日很忙,但她会挤时间帮我发朋友圈,虽然我从没提过这样的要求,而且由于作息时间的改动,我们连见面都很难了。当然,我定然不会以是否加我公众号为标准来判断是否可以深交,但我觉得自己还是会适当地调整一下朋友圈。
主要的收获就是这些,只更了20篇文章,能收获这些,心怀感激!我还会挤时间把公众号做下去,不管“粉”多还是“粉”少,就像当初提笔给报刊写稿一样,我始终相信耕耘之后会有收获。(本文原创,如需转载,请与作者取得联系。公众号:王月冰;iD:wybing322,可在后台留言。)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