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课堂从学生一生的视角去打量
原绿色
课堂,看起来一堂一堂不同学科不同时节的课,都有各自独立而相对完整的教学任务和目标,似乎彼此因为课间割裂而显得关联度不够紧密,但连起来就构成了一道学生成长的完美图景。就像一条学生人生成长的路,每一个路标都标志着独立的一段,但整条路却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体。 如果我们改变一下思维习惯,不把课堂看做一节一节的,而是从学生一生的视角去打量每一节课,看课堂,看教学,看教育,很多东西就变得清晰而不同起来。 教育原来是缓慢而优雅的事业,是一场从容有序,张弛有度的人生马拉松长跑或幸福的旅行,不应该因为过度关注知识、分数和考试,加上“剧场效应”,演变成只在乎速度和赶路,而不顾风景和远方的一场又一场的接力赛,功利、焦虑、内卷、紧张……导致教师、学生和家长都苦不堪言。同样,课堂也不应该因为过度关注学习效率,关注教学进度,而忽略学生一生需要的品质和能力的培养,失去课堂的温暖和趣味,变得单调、枯燥、乏味,甚至因为学习本身造成师生冲突,或发生一些不愉快的事情,乃至造成一些悲剧。 除了知识,还有很多要素正在被我们忽视,或者做得不够,比如习惯养成、兴趣激发、能力训练、健康锻炼、品德涵养、审美引领、人际交往等比分数更重要的东西。 随着智能化时代的到来,知识学习途径和方式越来越多,教育的使命越来越从知识的传授中解放出来,去追求人性善良人生幸福的终极目标。 换一个视角,教育教学天高地阔,课堂应该立足于“关注人生,影响一生”。
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
从学生一生的视角去看,课堂教什么? 新课程提出的三维目标: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但一般课堂上是把“知识与能力”放在了第一位,“过程与方法”有所顾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却和德育一样,喊得很响,做的很虚,大多数还流于说教与形式。 中国中小学生核心素养,提出要培育学生的必备品质和关键能力,怎样落实到课堂上? 2015年,基于学生情感缺失、冷漠、轻视生命等问题,直面“互联网+”时代对教育教学带来的知识与技术传授的挑战,从培养健康幸福的未来人的目标出发,我提出人生教育的研究课题,重视学生“社会化”的使命,致力于把学生从自然人(生理人)培养成社会人,成功人。其中,课堂作为学生校园学习和生活的主阵地,也是学生人生成长最重要的场所、途径和落脚点,明确提出人生课堂的概念,就是着眼于对学生的人生教育,为了师生人生“成功”,为了学生的健康发展,是教学生“更好地学做人”的课堂,是让学生身心健康,学习快乐,人生出彩的课堂。 无论什么学科,都应该从学科教学转向学科教育。教师要树立教育重于教学的理念,让教育寓于教学之中,让学生在学科知识学习中潜移默化地得到综合成长,包括精神滋养,特别是人格和心灵的健康发育。 课堂要重点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智商)和做人能力(情商)。学习能力(智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批判思维,发散思维和求异思维等,主要通过学科知识学习,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来培养;做人能力(情商)重点在于培养学生人生理想追求,良好习惯,文明礼貌,口语交际,规则意识,责任意识,合作意识,民主意识,坚强意志,抗挫折能力等人生素养,主要通过小组合作,学生自主管理等途径来培养。课堂上最该教给学生的是一生受用的“内生动力”,也就是要激活学生人生的理想和追求。 要重习惯养成,培养学生倾听、交流、展示、书写、坐姿、礼貌、卫生等良好的学习习惯。对学生课前预习、准备和课堂规则有明确要求。 当学习知识与培养人格发生矛盾时,学习知识要为育人让步,而不是牺牲人格换取所谓的知识。
建设一种影响一生的课堂学习范式
从一生的视角看,课堂该怎么教? 课堂是学生成长的地方,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人生的成长过程,要把学习知识和学习做人完美结合。 课堂是师生共同的舞台。而且,要让学生站在舞台的正中央,做主角。学生做课堂的主人,成为学习的主体,课堂的管理者,同学的好伙伴。教师做课堂的配角,做学生人生的导师,学习的引导者,生活的好朋友。教师要心中有爱,目中有人,尊重学生人格,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在自主学习、管理体验中获得生命的全面发展。 课堂要体现平等、民主、自由、规则,充满和谐气氛,让学生感到安全,感到快乐,有尊严,有兴趣,能体验到进步的喜悦和人生的温暖。 要建设一种能影响学生一生的课堂学习范式。要遵守学生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展示探究学习的学习流程,把学习还给学生,让学生自己去思考,去体验,去合作,去探究,去解决问题,老师只在恰当的时候予以引领、点拨和帮助。 要通过小组建设来培养学生做人的能力。我在巡看课堂的时候,发现一个小组的名字是“惜阳组”,我好奇地问他们是不是“珍惜阳光”的意思,他们断然否决了我的主观臆想。他们说,他们组一个同学放学回家的路上碰到了一只流浪猫找不到主人,他们组就集体决定收养这只猫,并给它起名叫“阳阳”。为了提醒组员照顾好这只猫,他们就把自己组的名字改为了“惜阳组”。听了以后,我心欢喜,课堂小组真的是学生人生成长的一个小舞台,小社会。 课堂要通过展示探究来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批判性思维等学习能力,但是,在同学与同学,组与组之间竞争的同时,更要培养学生互相欣赏、互相鼓励、互相喝彩的美好情感。在一节数学课堂上,老师问“是不是鱼离开水就一定会死”,当几乎全班学生齐声回答“是”的时候,一个学生很坚决地站起来反驳说“不是”。老师追问“为什么不是呢?”这个学生理直气壮地说:“我在《十万个为什么》上看到,有一种‘树鱼’,它可以上树,它离开水就不会死。”顿时,班级响起了雷鸣般的掌声,同学们都把崇拜的目光投向这位同学。这种课堂场景就是学生成长良好的生态和磁场。 课堂要通过课堂小结、小组评价等措施培养学生的反思习惯,让学生在简短的课堂小结中不断扬长,在扬长的过程中主动及时纠短,实现自我成长。学生在一节课一节课的简短“复盘”总结和小组评价中,就会养成一辈子受用的反思能力和评价能力,不断成长和进步。
课堂评价,要有利于学生一生的健康幸福成长
从学生一生的视角看,什么样的课算好课? 对于判断好不好的事情,向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传统意义上,一堂课的“好”可能会更大程度上看教学知识目标“达成度”。目标达成度高就会被看做好课,反之,则不够好。或者说,学生学到的东西越多就会被认为越好。 当我们从学生一生的视角来看课堂的时候,就不会单纯从知识学习一个维度去判断。所以,国家旗帜鲜明地反对“幼儿园小学化”式拔苗助长。我们应该理性地判断,对学生一生影响积极长久的才能算好课。 比如,课堂上能够充分帮助学生养成良好交往的习惯和判断是非的能力;学生能通过独立思考,努力完成阶段性学习任务;学生能够标注出独立学习中自己不能解决的问题,并想办法尝试解决;合作学习中能以恰当的方式表达自己的见解,鼓励质疑、批判等创造性的见解和方法,能接受或质疑小组成员的意见等等。 从学生一生的视角看,课堂有底线,无止境!不伤害学生的身心灵是底线,让学生主动健康积极成长是理想的状态。走进一个课堂,发现学生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放射着好奇与探究的目光,大方自由地发表自己的看法,积极提出发现的问题(不管对错),那一定是一节好课。 对堂上学生的表现,教师和同学要及时给与欣赏鼓励式评价,让学生感觉到被尊重被关注,是民主平等自由安全的,从而越来越愿意表达和参与,也就会成长的越来越好。特别是学生出错的时候,老师和同学更需要对学生包容、理解、善待,让学生对老师和同学信任、依靠,有归属感和集体观念,一起向前向上,追求真善美。 总体来看,课堂建设,良好的师生关系是前提,良好的人生习惯是基础,科学的学习流程是路径,独立人格、主动思考、批判精神是重点,幸福而有意义的人生核心素养是目标,反思、总结、评价是抓手,不伤害是底线,让师生“做最好的自己”是至高使命。
(本文发表于2023年11月《河南教育》基础教育)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