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管理要效益,喊出了多少人的心声。可是什么是管理呢?国外的管理与国内的管理有什么区别?谈到这些,作为在职场打拼10年的80后的我,不断的总结、探索和思考中。前一阵,系统的学习了陈嫦芬《职业素养》,陈老师提到职业的生涯中时时刻刻都要做到做中学、学中觉,在提高自己职业素养的过程中,我们也坚信功不唐捐,你的付出总有回报,这种回报就会把你带到更高的层次,能力越大,责任越大,身上的担子也就越重。
曾仕强老师《中国式管理》,是以中国中庸之道的方式对管理界的深刻剖析,我也是温故而知新,再读这本书时,从中寻找提升自己、超越自己的现实解药。其中有一个观念我非常赞同,在企业里会议大家都要参加,我们也发现市面上有很多关于如何提高会议质量的书籍,那么,越是强调的,它越是一个普遍存在的问题。在企业里80%的会议都是没有定论的,都是议而不决。为什么?书里面有个一很有意思的案例,公司里两个副手和正职开会,两个副手意见不统一,而正职倾向一方,但在会议结束时也不下定论,正职表示下次再讨论,会后,正职很有水平。找到跟他意见一致的副职,说我是倾向于你的意见的,你要做他的思想工作,什么时候做通了,我们再开会。既我们所说的,会议之前是要沟通的,会议之后也要沟通,而会议当中会出现“先说先死”,不可不说,要做到既不先说、也不不说。
在职场里,我们就怕病从口出,因此有可能变得沉默寡言,给人一种高深莫测的感觉,可是这样对吗?孔子欣赏木讷的人,却也主张言词必须通达。少说话很好,不至于言多有失。但是少说话绝对不是不说话,不说话大家不可能完全了解,有时候会构成自己职业生涯通道的障碍,不可不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