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对吃苦的误解】
1、对吃苦的误解
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听闻父母那辈人,家庭环境普遍窘迫、贫寒,但在父辈的记忆里,不论是在工作还是事业中,积极进取试图改变命运的贫家孩子不少。而今天,我听闻的故事更多是穷人家的孩子更容易自我放纵,混吃等死,且不论家长怎么试图“费力拯救”、哀自家不幸,怒娃不争都没用。
越是身处匮乏之中,苦难和挑战越大,人越是毫无求生欲,更愿意选择放纵自己和混吃等死。
这乍得听上去似乎违反“常识”,人若处于困苦,不该是很有求生欲的满脑子琢磨往外跳么?
我不知道这仅仅是以为我所见识的圈子太窄,还是真的属于人性的普遍情况。
曾听老一辈吐槽:“今天的年轻人,条件比我们当年好多了,吃喝不愁,咋就是干啥都吃不了苦呢,不愿受累呢?”
他们想问的其实是:
凭什么感动中国里头,别人家的娃就可以在逆境中不卑不亢,在绝望中坦然面对,而且找到出路,最后成材。
但自家的娃烂泥扶不上墙,爹妈把心都操碎了,这娃还是废柴一个。
问题恐怕就出在“吃苦”这俩字上头。
我观察我自己有些亲戚,他们对吃苦存在严重的误解——“吃苦”并不是一直被迫缩在匮乏和窘迫中毫无目的的忍耐,而是为了完成自我升级和突破现有的、匮乏的生存环境,所进行的一种竭尽全力的努力。成长于匮乏、贫寒、窘迫的环境之中,忍受苦难了很多年,就以为自己比别人更能吃苦,其实是一种误会。这些人对匮乏和贫困的忍耐不过是走投无路之下的一种本能——无力改变、被迫接受、不得不忍。在不利环境下,还有勇气坚持去改变自己,从而完成突破,做自己不熟悉的、不习惯的事情,这才是真正的吃苦。
而能在逆境之中,勇气与智慧兼备,不为眼下的匮乏和困窘所束缚,内心世界还能理性地分析自己的环境,冷静地判断形势并做对选择,还有足够的耐心执行和等待局势的转变,这样的人本就是凤毛麟角、人中龙凤,这才是稀罕动物。
2、为何依返了绝望
生命的初心,不是自我封闭,而是对外伸展和扩张,对未来怀有期待——这叫希望。
用大白话来说,就是人本能地渴望拥有,拥有和别人一样的东西,更进一步,人有我有,人无我也有。
生命的本能是占有更多资源,因为更多资源有利于自身存续,而大家所说的“欲望无止境”也就是这么回事儿——对占有资源的无限需求。
但真实的生命,也会在恶劣的环境面前低头,选择关闭自己,甚至让自己停机,这是承认了自己的一切愿望注定无法实现——这叫绝望。
富足的人往往是多维度的富足,匮乏的人也往往是全方位的匮乏。
从环境层面:
长期身处匮乏环境中的人,更容易陷入困境,各种迫在眉睫的窘迫会不断带来挫败感和无力感,且匮乏的现实又会引发自身的卑微感。这些不舒服的感觉都在暗示这个人在生存竞争中所处的不利地位,而这激活了一个人刻印在基因中的古老记忆“优胜者可以存续,劣汰者必将消亡”。尤其,人面对匮乏的现实、不断侵袭的挫败感和无力感,下意识地启动了求生机制——因为感觉面临死亡威胁,下意识地用尽全力去否认,抗争和求存,去掩饰糟糕的现实处境,由此更难以看清真实,有效解决问题,从而陷入恶性循环。
遗憾的是,人一旦陷入恶性循环,就很难再跳出来。人身处匮乏之中,人依照自己的经验塑造自己的内在世界,塑造了一个充满匮乏的主观世界(人都是依照自己心中的世界而活),这天然会让人判断失真;同时,现实中的窘迫不断带来挫败感和无力感,情绪会进一步干扰人的正常决策;而面对持续的挫败感和无力感,人会本能地设法逃避,同时会因力量的匮乏而渴望力量,会去寻找一切可以立刻彰显自身力量的手段。
游戏成瘾、消费成瘾……都是这么回事儿,寻找直接的刺激给自己带来满足感,让自己在幻觉中拥有力量感,可以暂时抵消、或者说回避不断侵袭的挫败感和无力感对自我的持续否认。
这是一种死循环,身在其中的人会发现,既没办法摆脱来自现实不断侵袭的无力感和挫败感,同时被情绪裹挟采取的一切回避行动,寻找高频的短刺激都只能带来一时的力量幻觉,而让现实中的问题越积越严重,这仿佛一个掉进泥潭中的人在不断挣扎,虽然有人也知道挣扎会越陷越深毫无意义,但这种挣扎的本质还是求生行为。
直到最后,人面对自己感觉无从改变的现实和积压到完全无法解决的问题,选择自暴自弃——彻底放弃治疗。
此外,身处匮乏环境中的人,信息的匮乏,也使得一个人无法做出明智的决策。
从职业思维的角度:
我看我父母和他们的朋友,都存在类似的思考模式:培养孩子能读书,学习成绩好,从小学到大学一路上好学校,最后出来自然可以找到好工作。
他们这么想,不是没理由的。
在我所知的父母一辈所处的时代,我们的社会还处在补工业基础、计划经济的时代,那时候整个社会都是权力主导,不管你怎么选,其实唯一的选择是“上位”。不掌握权力,没有一个较高的位置,是怎么也混不好的。
但这对身处匮乏的人来说,却反而是一种利好,因为攀爬通道唯一,你知道自己攀爬的方向,只要自己在攀爬,就是在积累,即便无法登顶也可以一步一个脚印。
没有选择,唯一选择,反而给了人某种确定性和安全感。
但现在的社会与过去不一样,市场经济条件下,是购买力主导。向上的攀爬通道更多了,但跌落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充满了更多的不确定性。
从好的角度来说,人们从未有过今天这般自由,选择面从未有过今天这般宽广。
但这对底层、下层匮乏者来说未必感觉是好事儿,因为获取的竞争是单维度的、确定性的,在工业社会时代,存在哪怕只能在确定性按部就班的熟悉环境中、通过忍耐和重复劳动也可以改变命运的机会。但今天需要的面对不确定性的能力,过去的生存策略就显得不合时宜,但下层和底层的匮乏者不管是能力还是认知的升级,都远远赶不上社会转型的变化和需要。
越是底层匮乏者,往往越是缺乏各种资源投入培养处理不确定性、复杂协同问题的能力,往往只能胜任单一功能的社会工具角色,而这样的角色正面临只能机器人和自动化系统的竞争。
还记得曾经那个“高速收费站收费员下岗”的故事么?
匮乏者匮乏的不止是物资,而是包括信息在内的多维度匮乏。
面对不确定性,下层匮乏者既没能力做选择,更没有足够的信息来支撑他做决策,在战略选择的重要性远远高过战术勤奋的重要性时,战术上的辛苦未必是积累,也可能是白费功夫。
当你的一切付出可能都毫无意义,没有回报,你是否还会选择无条件地付出?
越是底层匮乏者其实越没得选择,也越不会选择,越是处于困境无力突破不得不忍受,反倒会喜欢强调“吃苦”和“努力”,因为除此之外,他们别无所有。
3、怎么破?
对这样的年轻人。
我暂时也不知道有啥必然好用的方法,让全方位的匮乏者停止下坠,如何可以补课开始走向正向循环。
人终有极限,受限于各种有形的、无形的边界,有些人是不太可能单靠自己的力量实现突破的,正如鲜见深度抑郁症患者单凭自己的力量走出困境。
倘若是亲友,有心助力。
或许首先得把TA带离原有的环境,与原有环境隔离,然后开始让TA做简单的可胜任的事情,开始逐步建立胜任感,让TA的生活规律起来,抵御如同海浪般不断冲击TA内心的无力感和绝望感。
人振作起来,是尝试对自身建立秩序,建立秩序需要消耗心力,而自我放弃和保持混乱,是回归到心力的最低消耗状态。
先建立基本的秩序,缓解情绪上的困扰,然后再考虑培养能力,至少作为能够胜任某种单一功能的社会工具,有能力自己赚取基本的生活资本……这会是一个很大的工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