凡是涉及到“做”,总会感觉到能量不够、有很多无形束缚。
今天与许久不见的同行者会晤,不得不面对因为各种“搞不定自己”的情况,而掉入事情后又停下了的自己。
这不是成功与否的问题,是我如何面对定义的“自主自由”的自己的问题,这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不然,我就不是我了。
回来便去公园散步,跟随品格和晓平老师后,大自然会让我能够安静和思考。
此刻,我意识到,“做”之于我,是应该被平静理智对待并加以解构的。
第一步,是认真细微的觉察——所谓想内求,觉察是改变的开始,因为觉察是与心的对话,是在看见本质。
而一个长久找不到自己的人,一个不大会爱自己的人,与自己的心连接,是经常自动被忽略的。
所以我忽略了“做”的本质,我忽略了“那个小小的我”在想什么?
觉察什么呢?
1.自我多,易内耗,慢下来去觉察。
为何自我多?冰山层那一大片渴望,都是需要被补给的心理营养。
而当执着于被看见被爱时,就陷入了对人对事事的执着、自己情绪的内耗。
不可以吗?可以,功课是需要过程做的。
只是记得慢下来,去觉察。
为什么需要有价值、被爱等等?
深度思考一下,也可以跳出来,因为被爱这并非人生意义的终点。
否则,你关注孩子,你会发现你被孩子反复伤害。
关注工作,你会发现你被工作反复伤害。
关注任何,你都会伤害。
2.觉察规则和界限。
我讨厌规则,但是我的意识和潜意识里有很多规则。
当我和合作关系的朋友沟通受阻时,我发现她有太多的规则:请不要越过我的界限。
规则和界限,是为了保护自己的安全感吧,是为了证明自己的经验和权威吧,是为了能够评价别人吧。
但是你并不知道你想要什么。你做点什么,可以保证对你的中心更有建设性和创造性呢?你没有想过。
为了规则,这个人和与他有关的事情,开始不好玩了,他给不出更大的价值创造了,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互动不能流动了,一个笑意盈盈的人此刻却不是柔软的,住在自己的规则里的人,无法守住自己的中心,或许压根没有心力思考自己的中心在哪里吧?
晓平老师说:给孩子空间,生命轻松绽放。
填满了规则的成人空间,何处绽放?
3.觉察允许。
我们会退缩,会不知所措,会沮丧,会百思不得其解,会羡慕别人,会因为失败而退出……
但是什么是“允许自然而然,遵循规律”呢?
给时间,给空间,其实人只是牵着蜗牛的人,成功的是事情本身的积累,成功的是你的心与人连接的满足。
但是,要付出的艰苦卓绝的斗争是:继续坚守,不执着,放下,灵活,勇气,所有内心的磨练。
4.觉察人际关系。
阿德勒说,“一切烦恼都是人际关系的烦恼”
真正的善意布施,是无我无为的。
不以“被认可”为目的的,这样,无法做自己。也会失去“与他人之心连接”的机会。
目的性太强的时候,看不到大风景。
那大风景是什么呢,大风景就是人与人之间能量的互动,是人。小风景又是什么呢,是事。
过度的想去帮人,就会丢掉中心。
我总是想要直接给到对方结果,想要给到对方一个整体框架,以便他一清二楚掌握本质和每一个细节。
那究竟是我的爱,还是我的贪婪和证明呢?
过度的想去爱人,对人是份控制
克制可能并不漂亮,但是很实用。
爱他首先懂需求,给对方需要的
一个人需要找到一个支点,靠他自己站起来。
一个人想要付出,他因此需要舍掉一些。
一个人有难处,他没有勇气选择更好。
……每个人都不一样,你不需要调查户口,但是你需要了解他的态度和心境。
懂比爱重要,懂需要克制和细致的爱,界限。
觉察
不是为了你想要的,而是为了放下你想要的。
不是为了证明你可以做到,而是为了你拥有能够把它看成游戏闯关的心态。
不是为了维护你的小世界,而是为了明确你在更大世界中的定位,维护人际关系。
所以,凡事别太认真了,会有隐性伤害
所以,人要变得好玩些,人都喜欢放松
觉察,是放弃旧有的念头,好玩,是调整自己的规则。
一个对意外极其恐惧的人,是无法应对惊吓,也无法享受惊喜的。
拥抱无常,包括觉察,包括改变规则,包括挑战痛苦。否则你无法在当下。
有心之处,处处是风景。
心如何用,就如何看风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