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上孩子们很安稳,在老师“拔苗助长”式的引导下,安静地坐着,只是显得有点主动性不足,这也是孤独症孩子的一个典型特征——对特定事物外的其它事物不感兴趣。上课前,我有意识地用任务驱动的方式设计课堂,但是实施后我发现我的“任务”并没有让学生驱动起来。
当我在课堂上抛出一个问题时,希望每个孩子都能完成这个任务,然后领取下一个任务,但是孩子们在完成任务时需要我一个一个辅助,这样一节课下来,一个任务十个孩子辅助十来分钟,一节课只能完成三个任务。通过这样的模式,让我意识到:让孩子们自主完成任务几乎不可能的。
比如,我让孩子们拿出课本时,有一个爱撕书的孩子没有拿、一个我没有看到他书包的孩子没有拿,其它孩子大多都需要我帮助他们拿出来,即使拿出书本的孩子似乎不知道做什么,每一个都等着我去给他们翻到指定的页码,然后有的同学翻到自己喜欢的一页乱画、有的一动也不动,每一个孩子都需要我一个个地指导,他们才知道要做、才会去做。
事后,我还是想到了一些问题 ,既然孩子是这样的、不主动的、毫无兴趣的,那么老师就要一点点地解决,遇见没有拿到书就要帮他们找到书,即便家长在也不能依赖家长;遇见撕书的就要马上制止并想怎么能让他不撕书,而不是不给他拿出书;遇见不能做作业的孩子就要有相应的提示与支持;面对孩子们不能同时做作业的现状,就要想着怎么能让他们从眼下的一步走到下一步的时间减少一点……一节课下来是有点累,感觉有点带不动。
在孤独症学生比较多的班级,特殊孩子们主动性不足,教师一定要发挥主导作用,要学会引导孩子、要求孩子、规定孩子。通过引导让他们知道要做什么,通过要求给出明确的标准,通过规定让他们知道怎样算是完成,并且要明确完成之后的“奖励”,要兑现承诺而不能加压。
在自制力与主动性不足的特殊孩子面前,用宽容和自由的态度真的没有那么适合,特别是对于孤独症孩子一定要有是非分明的界限,明确什么能做、什么不能做,要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在课堂与日常管理中要学会严慈相济。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