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使人学习,早起第三百三十一天
微博可以说是现在时下最新事件、舆论、热点的聚集地,不管是什么事情,只要引起了人们的关注,那么在微博就可以在最短时间内扩散到全国,恰好昨天在混沌思维训练营的时候有一个环节就是在讲从众效应,我们小组也举例了生活中的从众效应,双十一与企业办年会,这也是属于心理学范畴。
这两天福建赵先生见义勇为的事件比较火,我就在想,从心理学这个角度,微博所拥有的广泛心理基础到底是什么?毕竟微博的影响力太大了,在互动和传播中是其他平台难以媲美的,经过查阅大量资料总结分析,有了以下结论。
1.广场效应:大家在广场聚集,如果有好事者现场散播流言,人群立即相信并且发酵。如果有人在现场点火,催化作用更为明显。
2.从众原则:大众化的环境中,大家说什么,自己也说什么。
3.盲从原则:名人和权威人士的公众化,也为缺乏独立人格的人提供了盲从的依据。
4.自我膨胀原则:粉丝多,容易放大自己的自信和实际影响力,其实大部分是围观者。
5.信息透明原则:每个人都可以是一个媒体的时代,发布的信息更加透明化。但是微博也会经时间而去伪存真,并具有自我校正与过滤的功能。
6.信用第一原则:任何发言,都会被记录沉淀,然后被人背后私下议论,被人分析你的心理。微博碎片化的记录,非常容易暴露自己的真实心理。
7.深度社交和快社交原则:微博碎片化记录个人思维和活动,有利于人们依据内心世界和价值观发现同类;由于价值观判断是社交的基础,所以微博社交让深度社交和快社交流行。社交成本降低。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8.社交关系扁平化原理:微博打破现实社会等级,让有本事者与名人容易接近,得到认同。但其实现实社会交朋友的规则在微博社会仍然有效,只不过让你更容易认识人。
细细分析之后发现,这些心理基础完全与我们生活中遇到的没有不一样,比如中国人最爱看热闹,只要广场上发生什么事一定有人围观,有人询问就会添油加醋的向人传播信息,从某种角度讲微博把生活中的真实生活场景搬上了线上,让每一个人都参与进来,不过要注意的是注意隐私,虽然在互联网时代没有隐私可言,但还是尽量少透露比较重要的个人信息,以免带来不必要的麻烦。
2019年2月24日
我是有点逗的正经人
时而神经,时而正经,就是个不服输的人!
一名终身学习者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