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印象
这本书最吸引人的地方是,作者是个超级学霸,而且乐于分享自己的学习方法,我们都会好奇学霸是如何学习的,但这本书绝对不是看过就能变成擅长学习的高手,说到底还是实践。我整理了全书的思维导图,放在后文。
书中没有花篇幅去讲方法背后的原理,详细地整理和罗列了很多学习的方法,还给出了一些让读者自己去训练的小练习,也算是很贴心了。学霸一直对我有致命的吸引力,但总是可望不可即,书中的这些方法,能不能把学霸和我们的距离拉近,还是要靠自己去实践和思考,要不然读完本书和看了八卦娱乐并没有什么区别。
大概扫了一下豆瓣里的评论,很多人都在吐槽翻译者的表现欲,活生生地把这本书的中文版搞成了一个超长版的读书笔记。如果以一篇读书笔记来评判,本书的翻译真的是做的不错,他经常主动拓展一些内容,也在使用作者所讲的整体性学习方法中的“比喻(类比)”来解释观点,但他并没有去客观地表达原作者的意图,更别说做到好翻译的标准: “信” “达” “雅”了。无力吐槽。
思维导图
《如何高效学习思维导图》.png思维导图详细文字版链接:
https://mubu.com/edit/28FWmYmTLC
分类是设计,也是思考
全书对我很有帮助的一点是,作者把学习的过程分成了几个步骤,在哪个步骤中可以用到什么学习方法也很清晰。对于我们想要学习的知识和信息,他也做了分类,在学习之前先判断这种信息属于哪一类,然后用对应的方法去学习,就会更加得心应手。(具体内容看上图思维导图)
在得到偶然听到
微信创始人张小龙有个观点 “设计就是分类”,即:给事情做分类,这本身已经完成了设计的工作。
对此,我深以为然。之前有段时间喜欢用 aTimeLogger2 记录时间,在这个 App 记录时间的前提就是把自己每天做的事情做出分类,在记录的时候就会很容易,分类做得好,对于之后的数据汇总统计,以及数据分析也会有极大的便利,如果分类做的不好,可能会让记录时间这件事本身就成了一种无用功,可见分类的重要。
比如,在豆瓣里标记自己读过的书这件事,我前不久看到一个大牛发了一张图片,他用一个柱状图来展示自己已读书目的类型,比如历史、哲学、心理学、经济学等等,每种类型分别多少本。豆瓣本身并没有提供这个统计功能,他是怎么做到的呢,原来,他在标记每一本已读书的时候,都会加一个唯一标签,这样就会随着时间积累出有意义的数据了,把标签统计的数据放到 excel 表格里生成柱状图,就有了这个结果,他比别人多做的一步就是,他在做这件事之前就已经想好了分类。而我和大多数人一样,在做标签的时候,从来都是随性而为,分类的思维是一种整体性思维,要对事情有全局观和前瞻性,如果平时能去刻意练习分类的能力,也会有益于培养全局思维。
书中列出的练习
练习是本书的精华,以下是书中详细介绍,需要自己去实操和练习的一些学习方法,每种方法都需要反复练习至少一个月才能变成自己的习惯。
- 指读法
- 积极阅读法
- 笔记流
- 比喻法
- 内在化
- 图表法
- 联想法
- 挂钩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