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圣心源》精要(73)
黄岐之
“反胃根原”
[摘录1]反胃者,阳衰土湿,下脘不开也。饮食容纳,赖于胃阴之降,水谷消磨,藉乎脾阳之升。中气健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水谷化消,关门洞启,精华之上奉者,清空无滞,是以痰涎不生;渣滓之下达者,传送无阻,是以便溺不涩。
[意义] 反胃是阳衰土湿,下脘不开。饮食容纳,(有)赖于胃阴之降,水谷消磨,藉(借)乎脾阳之升。中气健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磨(运化)。水谷化消(消化),关门(经穴名。属足阳明胃经)洞启(开启),精华之上奉(传)者(时),清空无滞,是以(因而)痰涎不生;渣滓之下达(流)者(时),传送无阻,是以(因而)便溺不涩(通畅)。
[感悟]中气健旺,则胃降而善纳,脾升而善运化。水谷消化,精华之上传,清空无滞,因而痰涎不生;渣滓之下流,传送无阻,因而便溺通畅。
[摘录2] 湿盛阳亏,中气虚败,戊土偏衰,则能消而不能受;己土偏弱,则能受而不能消。以阳含阴则性降,降则化阴而司受盛,故胃以阳土而主纳;阴含阳则气升,升则化阳而司消腐,故脾以阴土而主磨。阳性开,阴性闭,戊土善纳,则胃阳上盛而窍开;己土不磨,则脾阴下旺而窍闭。水谷善纳,上窍常开,所以能食;饮食不磨,下窍常闭,所以善吐。盖土性回运,气化无停,新故乘除,顷刻莫间。饮食不磨,势难久驻,下行无路,则逆而上涌,自然之理也。
[意义]湿盛阳亏,中气虚(弱)败(衰),戊土(胃气)偏衰,则能消(盛食)而不能受(腐化);己土(脾气)偏弱,则能受(纳精微)而不能消(运化)。以阳含阴则性降,降则化阴而司(主)受盛,故胃以阳土而主纳;阴含阳则气升,升则化阳而司(主)消腐(消化),故脾以阴土而主磨(运化)。阳性(主)开,阴性(主)闭,戊土(胃)善纳,则胃阳上盛而窍开;己土(脾)不磨,则脾阴下旺而窍闭。水谷善纳,上窍常开,所以能食;饮食不磨,下窍常闭,所以善吐。因此,土性回运(戊土善纳,己土善磨),气化无停,新故乘除(新陈代谢),顷刻莫(无)间。饮食不消化吸收,难以久留,下行无路,则逆而上涌,是自然之理。
[感悟] 湿盛阳亏,使中气衰败虚弱。胃气(阳气)偏衰,则能盛食而不能腐化;脾气(阳气)偏弱,则能纳精微而不能运化。
以阳含阴则性降,降则化阴而主受盛,故胃以阳土而主纳;阴含阳则气升,升则化阳而主消化,故脾以阴土而主运化。
阳性(主)开,阴性(主)闭,戊土(胃)善纳,则胃阳上盛而窍开;己土(脾)不磨,则脾阴下旺而窍闭。水谷善纳,上窍常开,所以能食;饮食不磨,下窍常闭,所以善吐。饮食不消化吸收,难以久留,下行无路,则逆而上涌,是自然之理。
[摘录3] 其便结者,糟粕之传送无多也。隧窍闭涩,而渣滓有限,不能遽行,蓄积既久,而后破溢而下。下而又闭,闭而又下,零星断续,不相联属。及其迟日延时,传诸魄门,则粪粒坚硬,形如弹丸。缘大肠以燥金之府,而肺津化痰,不能下润,故燥涩而艰难也。
[意义]大便结是糟粕之传送无(不)多。隧窍(肛门)闭涩,而渣滓有限,不能遽(及时)行(排放),蓄积既久,而后破溢而下。下而又闭,闭而又下(不通畅),零星(少量而细碎)断续(断断续续),不相联属(大便不成条,不连接)。及其(还有)迟日延时(延时几日),传诸(传送到)魄门(肛门),则粪粒坚硬,形如弹丸。这是大肠以(主)燥金之气,而肺津化(生)痰,不能下润,因此,燥涩而艰难。
[感悟] 大肠以(主)燥金之气,而肺津化(生)痰,不能下润,因此,燥涩而艰难,形成大便结。
[摘录4] 仲景《金匮》于反胃呕吐,垂大半夏之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之圣方也。若与茯苓四逆合用,其效更神矣。
[意义] 仲景《金匮》于(对)反胃呕吐,垂大(使用量大)半夏之法,补中降逆而润肠燥,反胃之圣方也。若与茯苓四逆(《伤寒论》之经方:茯苓四逆汤)合用,其效果更好。
[感悟] 仲景《金匮》有使用半夏量大之圣方,与茯苓四逆合用,其效果更好。
[摘录5与(注释)] 姜苓半夏汤
人参三钱 半夏三钱 干姜三钱茯苓三钱 白蜜半杯
河水扬(“扬”通“炀”,烘烤)之(煮沸)二百四十遍,煎大半杯,入白蜜,温服。
[摘录6] 反胃与噎膈同理,但上脘不闭耳,全以温中燥湿,降逆开结为主。土燥阳回,饮食消化,自然不吐。谷精下润,渣滓盛满,传送无阻,大便自易。
湿气渗泄,必由便溺,若肝气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胶,疏木清风。利水滑肠之法,依噎膈诸方,无有异也。
[意义]反胃与噎膈同理(医治同理),但上脘不闭,全以温中燥湿,降逆开结(开下窍)为主。土燥阳回(阳气转盛),饮食消化,自然不吐。谷精下润,渣滓盛满,传送无阻,大便自然不难。
湿气渗泄,则湿盛阳亏,中气衰败虚弱,一定会便溺,若肝气不能疏泄,加桂枝、阿胶,疏木清风。利水滑肠之法,依照治噎膈诸方,没有不同。
[感悟] 反胃与噎膈同理(医治同理),土燥阳回(阳气转盛),饮食消化,自然不吐。谷精下润,渣滓盛满,传送无阻,大便自然不难。
湿气渗泄,中气衰败虚弱,则湿盛阳亏,一定会便溺。利水滑肠之治,与治噎膈诸方相同。
(“《四圣心源》精要”文集为原创系列文章,版权所有,请勿侵权。)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