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爸爸穷爸爸》第二章。

这章首先就批判教育只是给学生传授以后工作需要的知识,而缺少财务知识。
所以提出观点:学校是个生产好雇员而不是好雇主的地方。
作者是美国人,这是他对他们那个年代的美国教育的看法。
有趣的是,这个评价用来我们现在的教育也很合适。
我小时候问父母为什么要好好读书,他们语重心长地和我说认真读书就能考个好大学,考了好大学就有好工作了。
我接受了这个观点,甚至前几年也这么和我身边年龄比较小的亲人朋友讲的。
可这几年却感觉不对劲了,我起早贪黑地努力学习,考了个211,最后就是为了打工,享受996的福报?
曾经踌躇满志地少年,总觉得有光明的未来,起早贪黑地多年苦读就是为了这个吗?

当然,不提那些所谓的梦想,就从实际的经济利益而言貌似是力不从心了。
这里可以引入马克思主义对经济学的认识,也就是大家听过的“剥削”“剩余价值”。究其本质,给别人打工就是被老板剥削,不是简单地屁股决定脑袋去仇富,老板也有付出,这也是劳动,也产生了价值,问题在他取得价值是超出他应得的。
那超出价值的从哪里来?从打工人身上。这就是为什么老板喜欢无偿加班了,工资是一定的,员工多干的,就是他多得的。
而这种关系在现在有了很多的复杂的表象,马克思也详细地解剖给我们看。
这个问题就谈到这里吧。
回到教育上,我们要跳出这种“学得文武艺,卖得帝王家”的默认路线,应该有怎样的认识呢?
那就是学习财务知识,合理地认识我们的金钱,资产,负债。
主要就是两点。
一是优化对钱的获得和使用。
二是自己参与剥削(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无奈,共产主义还很遥远)。最直接的就是创业,自己当老板,而且是雇人打工的那种。个体小作坊形式只是逃避了别人的剥削,却也自己辛苦,劳动停了收获就停了。
间接的有炒股,炒房子等等。其实所谓的被动收入,睡后收入很多就是这种。毕竟没有劳动,却能有财富源源不断,财富又不是凭空就有的,那里来呢?自己想想。
现在这方面其实没有那么赤裸裸了,有很多的看似公平的外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