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引导技术在培训中的应用断想

引导技术在培训中的应用断想

作者: 顺叔 | 来源:发表于2019-08-17 22:26 被阅读0次

上周末探班Dolly的《当培训撞见引导》认证课。回来后总是觉得想值得好好总结,今天说说几点断想。

一、引导者的心法

百度百科说,引导技术主要是让参与者畅所欲言的一种技术。OK,其实概念的研讨并不是学习引导技术的有效途径对不对?假设我们认为这个概念是对的,那么如果实现畅所欲言,我们应该具备什么样的先决条件?就我个人的理解,我总结了八点:

1、激发:一场培训组织的好不好有两大关键环节,一是场域的打造,一是人际互动。这两者无一不和“激发”有关,场域打造关键点在于安全性,如果受训者进入场域内觉得舒服、愉快,必然更加容易说出心中所想,也更愿意积极主动。人际互动关键在于不断肯定、激励、鼓励对方,能够让他感觉价值所在,必然会更愿意表述。所以我把激发列为第一位。

2、时间灵活:听过几次引导技术在培训中应用的课程,很多学员经常反馈一个问题:引导技术真好,但是每次一做活动感觉时间就飞速流逝,好像容易讲不完课。我觉得这个是一个误区,引导技术应该是时间非常灵活,可长可短,关键在于使用引导工具的目的是什么,搞清楚目的,就自然会有合理的时间。

3、流程控制:接着上条说,如果让时间能够为我所用,不会出现拖延的情况,我觉得最关键的就在于流程把控。Dolly课堂上也开玩笑说,用了引导技术之后,做培训轻松多了。如果有培训师把这句话当真,我觉得很可能会吃亏。应用引导技术之后培训师在课堂上也许更轻松,但是课前的准备就变得非常重要,找准目标、紧扣流程,其实没有反复的实践并不容易把握好。流程,应该是引导师必须要谨守的一个内心状态。

4、学会百种工具不如一门吃透:我还记得前年《当培训撞见引导技术》课程的宣传大纲这样写:两天一夜给你带来超过40种引导工具。而本次培训中,我欣喜的发现,如今已经不再把引导工具的数量当作一个重要宣传点,更加在意的是,如何能够把工具应用。引导工具可以根据引导师的设计,做出各种变形。在课堂上,Dolly更加注重引导学员如何把工具变形,做出更多创意。我和几个伙伴第一天听完后,直接对租房条做了两次变形,分别应用在即将讲授的某门课程开场和结尾,感受非常棒。

5、放下恐惧和骄傲:课堂上忘了是哪个场景触动到我,突然就想起来这句话。我们鼓励学员的目的是什么?很大程度应该都是让他们能够放下内心的恐惧和骄傲,全身心的接纳和投入吧!其实对于引导师来说,更加需要这样的状态,当我们能够无论面对什么程度的学员,都能够全身心的接纳他们,释放掉恐惧、骄傲和虚荣,场域才能够被真正的营造出来吧!

6、相互交流:传统培训师始终被教导,如果想给学员一杯水,自己必须具备一桶水。而今天的时代变化之快,信息容量之多,早已经超出我们的承受范围,学员很可能懂得比我们还多,当我们能够保持“放下恐惧与骄傲”的状态,让引导师和学员、学员和学员之间能够增强交流,产出一定会超出我们原有设定。从这个角度讲,我倒是认为新晋培训师很适合学习引导技术,本身放空的状态也许会带来更多的包容性与开放性,毕竟,培训圈的很多老家伙已经养成了“诲人不倦”的习惯。

7、催化剂:引导师核心定位之一肯定包含“催化剂”的作用,我理解的催化剂有两个层面含义。第一,催化可以加速,这个加速可以是更快的产出结果,也可以是更好的让学员吸收。第二,催化可以放大,以点带面、管中窥豹。催化的背后逻辑应该是中立,不要给出主观指导建议,否则催化很可能会变成个人意志转移。

8、引导者的状态:Dolly在教材的第8页写出引导者的品质特征:专心、头脑清楚、体贴、思想开明、真诚、热情洋溢、守时、幽默、公平公正、尊重。这十条逐一看下去,扪心自问,真挺难做到的。我觉得总结起来应该是两点,一是“放下”,引导者能否放下自己的观点,能否放下过去的认知体系,能否放下固有的悬判,都将决定场域的开放度,决定被引导者的状态。另一个是“提起”,引导者必须持续学习,提起自己的专注度,学习如何更加幽默,学习如何更加真诚与尊重,学习如何才能用更好的工具方法让场域变得更好。“放下”和“提起”,这两点核心状态总结一个成语即“外松内紧”。

《射雕英雄传》里面写到武功秘籍《九阴真经》中的一项绝技,叫做“九阴神爪”,明明是个很正派的武功,最后却被梅超风练成了“九阴白骨爪”这种阴狠毒辣之术。待《九阴真经》在郭靖手里的时候,却帮助他最终成就一代宗师、侠之大者。所以说,技术是没有意识的,重点看施术者本身的修为,这就是所谓的“心法”,引导者如果想有所成就,心法应是立足之本。

二、引导者的功法:

心法是内心固守的信念,功法就是修炼的口诀。Dolly根据课程的OERC步骤总结了几条功法原则,我就谈几条自己特别有感觉的:

1、八大MI:说的是人们与生具能的八个天然智能,如果每个MI都能够应用到一场培训中,场域和学员被激活其实就是个必然的过程。八大MI包含:语文智能,对此我更加愿意翻译成语言智能,擅长语文智能的人喜欢语言、文字来进行思考,培训中的PPT和讲师讲述基本都属于这种;数学逻辑智能,我喜欢翻译成逻辑智能,这种人特别喜欢推理过程,从提问、解答、验证中进行学习,培训中可以用归纳、总结、推导等方式来实现这一智能;空间智能,该项智能包含色彩、线条、形状、空间等,擅长空间智能的人关注的是图形、空间构造等,如果用在培训中,可以设置彩色的引导布、彩色的笔、打造空间视觉冲击等;身体动觉智能,顾名思义,具备这种能力的人都喜欢走来走去,往往我们喜欢在开场的时候喜欢用这项智能,或者是小组讨论的时候,让大家可以动起来,我觉得下午魔鬼时间培训的时候,多使用身体动能智能,可以有效防困;音乐智能,擅长这种智能的人往往对韵律、节奏等有比较强的感知能力,在培训中也经常出现的就是在小组讨论或者共创的时候,往往有音乐伴随,让人们感觉舒适;人际智能,拥有这一智能的人通常喜欢和他人沟通交流,通过对他人的观察(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语气以及内容)感知对方的情绪、意图等,一般培训的开场破冰常常会有这种智能的应用,如果有条件,把场域做成罗宾圈也是个不错的选择;内省智能,内省其实是一个能够有效创造“心流”的智能,在态度类的培训当中比较常见,如果用在一般的培训中,可以放在结尾部分,让培训如何更好的走心、升华,其实加入内省智能是个不错的选择;自然智能,哎呀我特别喜欢这个智能,据说是在1999年才被开发验证出来,这一智能源自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对待任何自然事物都充满了兴趣,能够做好辨别和分类,这种智能放在培训中我觉得可以刺激和挑战学员,从而带来多巴胺的分泌让他们感觉既烧脑又有成就感。

八大MI非常值得仔细研究,如果能够在一次培训中反复应用,其实会给学员带来非常丰富的课堂体验,如果能够做到变形使用、举一反三,相信一定会有很多激发,不仅仅激发学员,也激发讲师更好的进行课程迭代。

2、CPR模型:也叫做投入原则。Content是指内容,Partcipant是指参与,Revisit是指重温。如果放到培训中,C可以代表课程内容,P意味着学员的参与,R则是指课程小结。其中谨记三条时间线:90分钟,一个人能够持续学习的最长时间是90分钟,这也是为什么培训通常都是90分钟就休息一次的原因。20分钟,指的是每20分钟就应该有一次“CPR”循环,意为应该有课程内容,然后学员参与,然后做个小结,当然这个原则本身可以灵活多变,比如讲17分钟,学员总结三分钟,这也是一次循环,还是那句话,重点看引导者如何实践。8分钟,意指每8分钟应该换一个MI,如此一来可以充分调动学员的积极性,当然MI也是可以不用8个全换上去,只要能够有一个MI即可,具体用哪个,重点还是在设计上。培训中应用CPR原则可以让学员在各种场域打造中充满新鲜和好奇感觉,也能够真正做到“以学员为中,以讲师为引导”,调动学员的积极性,而最后的产出也是学员自己的产出。

3、“3S”原则:这是我听了之后最有感觉的一个功法,第一个“S”是sweet(糖果),在培训中应该不断给予奖励,只要学员有响应,小到回答问题,大到产出总结,都应该及时奖励,奖励可以是各种物品、扑克牌、口头表扬等,糖果的作用就是不断的给学员正向反馈,给他们持续输出信息的动力,糖果的最佳做法是奖励需要不断升级。第二个“S”是spicy,直译就是辣的,“辣”这种味道很容易刺激我们的味蕾,适度的辣可以让人胃口大增,同样的,在培训的过程中也可以给学员适度的刺激,可以激发他们更高涨的学习热情与积极度,比如PK。第三个“S”是salt,嗯,就是盐的意思。盐在基督教中有特殊含义,代表信徒的品行,上帝希望大家作盐作光,如果菜失去盐,就将失去意义,所以盐具有联结和睦的作用,同时盐也具有杀菌和消除腐败的作用。这两种作用引申到培训中,意思就是“挑战”,一场培训必须要挑战,挑战将决定学员的多巴胺分泌,一点点的挑战可以带来神奇的效果,当然,和做菜不能把盐放多一样,挑战不能无时不刻的存在,这种培训将会让学员无所适从并失去弹性,很容易卡在一个关键节点上停靠不前。三个S全部解释完就会发现,好像刺激和挑战的含义有时候容易混淆,是的没错,其实这三个S往往在面对到不同学员时也会有不同的效果,比如有些学员被提问的时候他会觉得这是一种奖励,而对另外一种学员就是很刺激,还有人认为站起来当众回答问题是挑战。所以重要的并不是如何区分三个S的道理,重点在于如何更多的应用在培训当中。

《天龙八部》中有一个慕容复,这哥们最大的本事就是复制,加上有一个百科全书般的表妹王语嫣,几乎武林当中没有什么武功是他所不会的,可最后的结果呢?他疯了。如果有人一心追求功法,就将被功法所累,只有让功法为我所用,才能领悟功法之真谛,所以,功法的关键在于,如何去理解,如何为心法筑立一条通天之塔。

三、引导者的技法:

说一千道一万,不如来点可以直接应用的,所以就谈几个我学到的也很容易上手的引导技法。

1、罗宾圈:以我的理解,罗宾圈就是很多引导者都喜欢使用的开放空间。侧重场域打造。在讨论某项议题之前,把座位摆放成一个圈,准备好笔、纸、卡片等道具,然后引导者说明议题,开启话题。罗宾圈可以加入很多其他东西,比如引导墙、卡片、双脚法则等。罗宾圈可以用在培训沙龙分享、介绍彼此、归纳总结等。

2、GP:就是Gold Partner黄金搭档。两两一组通过各种形式选择搭档,可以通过卡片、纸盒等视觉引导物品,两个人寻找共同的词汇,就组成黄金搭档。黄金搭档在培训中应用非常广泛,它可以涵盖八大MI中多项智能,可以做自我介绍、话题讨论、寻找异同等多项活动。

3、租房条:租房条就是可以就一个话题寻找相关观点或者金句,找出之后在一张纸上写下若干遍,然后把这句话裁成一条条,把相关的租房条悬挂室内各个角落,让被引导者寻找他们最认同或者最感兴趣的内容,撕下,然后找到同样的人进行讨论,寻找不同的人进行分享或者PK。因为纸张被撕的一条条的,很像租房条,故名于此。培训开场可以用租房条分组,比如今天讲结构化思维,那就可以找六个结构化思维的金句,学员一进门就撕取自己喜欢的金句,然后找到相应组别坐下,这样就形成了六个小组,每个小组再根据租房条上的观点进行讨论,引出当天授课信息,做开场是非常不错的。当然,租房条可以应用在培训中很多方面,不一一举例。

4、概念中心:把知识量相对比较密集的内容放在墙上引导布的某个区域,学员可以由此进行共创或者讨论。概念中心的应用有四大作用:可以上墙/创造中心/数据中心/谷歌中心,看名字就知道是什么意思,就不多解释了。

5、发现&贡献:可以在课程开始的时候做开启话题,可以以小组为单位,问每个学员两个问题,第一,这个课程你最想获得/发现什么,第二,这个课程你最想贡献什么。如果你想发现新的知识、技能、工具、技巧等,那么你将通过如何贡献,贡献什么来获取这些呢?

6、气球回顾:第一天课程结束的时候,每个人都可以写一条你印象最深刻的观点,以提问的形式写出来。然后引导者下课后把相关的纸条逐一塞进一个个气球中,气球吹好之后上墙。第二天学员根据自己喜欢选择气球,然后踩爆,找到自己的GP或者小组进行分享。

写着写着我就发现技法简直数不胜数,太多了,比如万国游踪、ENDING圈、世界咖啡、ME/WE/US等等。不过就像书中所说:一盎司的实践胜过几吨的说教,与其学习更多种类的引导技术,不如赶紧开始实践起来,先琢磨清楚如何去使用。真正的高手并不是会千百种技巧,而是把一种技巧应用在千百种内容中。

《神雕侠侣》中杨过从小就跟在郭靖黄蓉身边,可以说在武学宝库中长大,后来又遇到小龙女,学到很多古墓派的厉害武功,可最终,他因为对小龙女的思念,加上自己的断臂条件,终于悟出属于自己的终极武功技法:黯然销魂掌,终成大器。技法,就是如此,有了心法和功法,不断的实践、领悟、改进,最终为我所用,才是实践的真谛。

引导技术,对培训来讲,是革命性的,是真正激发学员能够自主自发自立的方法。刘向东老师说,不要总是想的很多,别管什么,先做起来,依葫芦画瓢,然后在实践中再琢磨背后的道理,寻找自己的状态。今天,我分别从心法、功法、技法三个方面浅谈自己对引导技术的理解,希望能够对有兴趣的朋友有所帮助,我也愿意把引导技术更多的应用在培训中,并帮助它传播给更多人,期待有一天,能够让引导技术在培训圈掀起持续不断的风暴,真正从可落地的角度说清楚“以学员为中心,以讲师为引导”这句话。我个人,愿意不断实践、不断分享,让同业们能够共同应用、共同受益。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引导技术在培训中的应用断想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lxls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