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孩子放学回来说在学校学到一个故事,要讲给我听,说有一年天灾,庄家收成很不好,很多人都没有饭吃。有一户比较富有的人家煮了东西在路边等那些饥饿的人来吃,这时候有个饿的快要死的人走过来,那户人家对他说:“喂,来吃。”但是那个人却拒绝了,他说,我就算饿死了,也不要吃你的东西。
孩子说完问我他为什么不吃,我说这叫不食嗟来之食,就是那户人家虽然给他东西吃,但是没有相应的礼节,那个人感觉受到了侮辱,所以他不吃呢!这个故事说明的是这个人很有骨气啊!
“妈妈,骨气是什么呀?比生命还重要吗?你不是说人的健康和生命才是最重要的吗?”
我一下被问蒙了。是的,为了让孩子少生病,养成健康的生活习惯。我常常对孩子说,我们要保护身体,要珍惜生命。孩子上学了,也常告诫他,不管在学校还是在外面都要学会保护自己,没有什么是比身体健康和生命还重要的。现在看来,孩子确实记住这一点了。所以他不理解,为什么那个人宁愿饿死也不吃别人施舍的东西。
中国文明传承千年,在“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烈姬重义轻一死,贞女安心无二天”等千古名句的熏陶下,中国人讲骨气,讲忠孝节义。从屈原到文天祥,到近代的朱自清,他们虽死犹荣,名垂千古。
然而古代还有两位精神高度契合的伟大人物,他们的人生也遭受过奇耻大辱。一位是西汉开国功臣、历史上杰出的军事家韩信,另一位是太史公司马迁。
忍常人所不能忍,受常人所不能受,乃大智也
话说,年轻时韩信家贫,被人瞧不起。有一次,一个青年人当众侮辱韩信,说:“你虽然身高体大,喜欢佩带刀剑,内心里却十分胆怯。”他还说:“韩信,若你不怕死,就用剑刺我;怕死,就从我裤裆下钻过去。”韩信注视了这个人好久,然后就低下头从这个人叉开的双腿间钻了过去,又爬着走了几步。满街的人都嘲笑他,以为他怯懦。后来,韩信做了楚王,他召见了当时侮辱自己、让自己从他裤裆下钻过的那个青年人,提拔他做了楚国的中尉。韩信对各位文武官员说:“这个人是一位壮士。当初他侮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了他吗?不过杀他也没有什么值得称道的,因此我就忍耐下来,而成就了今天的功业。”
直言受宫刑,忍辱负重创“史记”
公元前98年,李陵自请五千兵马出击匈奴,战败被俘,汉武帝对此非常生气,大臣们都谴责李陵不该贪生怕死。汉武帝问司马迁对这件事情怎么看,司马迁说李陵孝敬父母,又忠君爱国,投降是无奈之举。汉武帝认为司马迁是在为叛徒强辩,是存心反对朝廷。一怒之下把司马迁打入了天牢。不久,有传闻说李陵曾带匈奴兵攻打汉朝。汉武帝信以为真,便草率地处死了李陵的母亲、妻子和儿子。司马迁也因此事受到了牵连,被处以宫刑。遭受宫刑之后,司马迁一度一蹶不振,饱受身体和精神的双重摧残,悲愤交加,几次想血溅墙头,了此残生。但想到父亲的遗愿,想到《史记》还没有完成,便打消了这个念头。他尽力克制自己,把个人的耻辱、痛苦全都埋在心底,重又摊开光洁平滑的竹简。司马迁说:“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受辱后的司马迁更加发愤图强,将自己的全部精力都投入到《史记》的创作中去。前后总共经历了一十四年,他呕心沥血最终完成了这部史学著作《史记》,给后世留下了一份无价的文化瑰宝。
生命在闪耀中现出绚烂,在平凡中现出真实
试问“嗟来之食”和“胯下之辱”以及“宫刑”相比那种更羞辱人,更让人无法接受?我想,后两者更甚之。当然,也不是说骨气不重要,只是如果活着更有意义,那为什么不选择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呢?小不忍则乱大谋,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材烧嘛。
所以,孩子,我想告诉你,如果是为了维护国家或者人民的利益,那抛头颅,撒热血都是应该的,也是值得人们敬重的。当然如果可以“避其锋芒,剑走偏锋”,那也不用做无谓的牺牲。
然而如果是为了个人的尊严,或者说是一时的面子,那大可不必以生命作为代价。毕竟,生命对于每个人来说仅有一次,失去生命,就失去了生活的权利;失去生命,一切都是空谈。
孩子,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你的到来不是意外,而是父母用心准备了很久的礼物,是父母生命的延续。你的成长伴随着父母的辛苦和喜悦,父母把你看得比自己的命还要重要,所以你要爱惜自己,珍爱生命。
孩子,几千年的人类历史,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用热情编织的一条长河。伟大的科学牛顿发现了万有引力,第一次把天上的运动和地上的运动统一起来,他还制作了世界上第一架反射望远镜;爱迪生发明了电灯,被人们称为“发明王”;我国南北朝时期的祖冲之是世界上第一位将圆周率值计算到小数点第七位的科学家。这些伟大的发明与创造,无不在向我们诉说着生命的真谛。然而生命不可能一帆风顺,饱受宫刑折磨的司马迁用生命完成了历史巨著《史记》。他向我们诠释了伟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们没有轻易以结束自己生命的方式来对抗生命对他的考验,而是把生命投入到更有意义的事情中去。
孩子,生命是一个过程,谁也无法预料这个过程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拓展它的宽度与深度,丰富它的内涵,珍惜并充分利用生命中的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