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春风拂面、春雨绵绵的周末,翻出来一年前好友从南方寄来的阿城的《威尼斯日记》。在雨打窗台的嘀嗒节奏中,跟随阿城的脚步,对威尼斯来了个神游。
阿城的作品其实过往读之并不多,除了《棋王》,一时间竟也忆不起还有那些。只记得其笔法轻奇,没有惯常文人墨客的掉书袋气,也没有现实主义风格的宏大叙事风格,他的故事读来就是一个故事,有趣、浅显、生动又引入遐思,颇有魏晋清谈的风范。
带着这样的恍惚记忆,在阿城的引导下,威尼斯如一副文化地图一般展开,瑰丽旖旎的意大利风情则翩翩然跃然纸上。
本书阿城在三个月间的日记。每天多则上千字,少则几十字,将其在威尼斯及其周遭遇见的人、事、物、新闻、娱乐一一娓娓道来。深刻入意大利歌剧文化的剖析,浅显至每日买猪肉不得的琐碎;大到犹太人与中国之渊源,小到农庄偶遇老头之生平,都在日记中占有一席之地。这样的体悟,显然是浮光掠影的旅游、走马观花的十日行所无法比拟的。
日记中,强烈地体现着中西文化在饮食、娱乐、建筑、工艺、审美、文物保护、音乐、歌剧等众多方面的对比与冲突,交互与融合。一如《教坊记》之於意大利歌剧,这个饱读中国经典,熟稔传统精髓,却又经历文化大革命、接受再教育的中国作家,来到汇集艺术与浪漫、以旅游观光为主要产业的水城威尼斯,他冷静得竟然不像个观光客(“这个店很小,楼梯上摆的都是书。有一个老人在角落里看书,游客们轰轰烈烈地从店前走过。”),却又热情得像个狂躁的孩子(“我是歌剧迷,一听歌剧,就丧失理智”)。当东方遇上西方、当古典遭遇现代、当集权撞上开放、当严肃邂逅浪漫,一如威尼斯的大运河与小窄巷,游船与弓独拉,美术馆和音乐厅,居民与游客……各种不同形式的光芒,透过阿城练达、世俗又充满智慧的笔触,呈现我从没看过的威尼斯风情。
威尼斯不再是水城,而是一座音乐、歌剧、绘画、乐器、红酒的立体化博物馆,浸润着意大利文化的点点滴滴。恰如我喜爱的苏州和扬州,浓缩着中国古典文化精髓,使得我流连忘返。
日记中,将《教坊记》和《扬州画舫录》屡次提及,我不禁也想寻来看看。阿城说,这两本书极有世俗味道,没有刻板的腔调,甚是有趣。我说,阿城的笔触又何尝不是如此呢?谈文化谈的如话家常,这不恰如李健吾的文学评论一般。难怪,陈丹青说阿城是最会聊天的作家。
神游威尼斯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