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的性格和才能,归根结蒂是受到家庭、父母,特别是母亲的影响最深。孩子长大成人以后,社会成了锻炼他们的环境。学校对年轻人的发展也起着重要的作用。但是,在一个人的身上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的却是家庭。 ——宋庆龄
有科学家认为,促使母亲呕吐的激素有助于胎儿脑部的发育,所以孕期经常呕吐也不是一件坏事情。
爱、温暖和亲密关系,会直接影响一个人的“应对机制”。一个活在爱里的人,在面对挫折时,他可能会选择拿自己开个玩笑,和朋友一起运动流汗宣泄,接受家人的抚慰和鼓励……这些“应对方式”,能帮一个人迅速进入健康振奋的良性循环。反之,一个“缺爱”的人,在遇到挫折时往往得不到援手、需要独自疗伤,而酗酒吸烟等常见的“自我疗伤方式”,则是早死的主要诱因。换句话说,温暖亲密的关系是美好生活的最重要开场,不论你今年几岁,都有机会在爱里获得重生。
毕淑敏说:“好的关系,像是一罐新鲜的牛奶,芳香醇厚极富营养,可以滋养生命从幼小走向壮健。”亲子关系所涉及的内容很多,归纳起来又很简单:做父母的首先自己要成为一个好人,同时要带领孩子成为一个理性而富有感情,有礼且有节的人。让孩子通过与父母之间的良好关系,感知、理解生活的艰辛与美好。
美国伊利诺大学阅读中心主任里查德•安德森教授主要从事儿童阅读研究,他曾深入地研究了中国儿童的课外阅读并与美国的儿童阅读做了比较,发现两个国家的普通家庭为孩子提供阅读材料的经济能力是大体相当的,但美国孩子的阅读量则是中国孩子的六倍。之所以会有这样巨大的差距,他梳理出了两个原因:一是中国的父母给孩子选择的课外读物内容超过了孩子的认知水平。于是,孩子慢慢就不愿在阅读上花费时间,阅读量自然也就上不去了。中国的家长比较注重阅读的短期效应,在孩子读了几本书之后,能看到具体的应用,是家长最期待的,家长较少将阅读看作一个奠基工程,立足长远来谋划。二是中国孩子的家长不太注重陪伴孩子阅读。中国父母在孩子小的时候更多的是花时间在督促孩子写作业,而不是读书,这是一种本末倒置的做法。
陪伴是一种成长方式,也是一种教育态度。陪伴孩子成长,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需要家长和教师用心对待。
在成为“父母”之前,绝大多数人都没有经过角色培训,很多人都是在潜移默化中传承了上一辈人的做法。而今天的社会与过去有很大不同,过去的社会不像现在如此变化迅速……在这样的环境里为人父母,仅仅照搬上辈人的做法肯定不够,还需要自身不断加强学习,提升自己养育孩子的能力。
在《中国教育报》任职的张贵勇先生,总结自己陪伴孩子成长的经历,在《真正的陪伴》一书中提炼出了爸爸在教育孩子过程中的九个关键词:阅读、运动,陪伴、榜样、游戏、情商、学习、大自然,学校教育。
培养孩子就像做农活,过了这个时节再努力也收效甚微。
教子如种树,家长要在孩子的“根”上下工夫,而不是整天想着子女该开什么花,结什么果。孩子的“根”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会做人,二是会做事。是否会做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得出来:是否诚信;是否有爱心、善良;是否具备健康快乐的心态。是否会做事,从以下几个方面可以看得出来:是否有责任感,是否有条理、有计划;是否按规则办事;是否节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