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忙里偷闲看了《绿皮书》,没戴眼镜,到的时候还晚了几分钟,不过我还是坚持来看。原因有三,一是因为它是今年的奥斯卡最佳影片,必有过人之处;二是票圈很多好友推荐,从众心理作祟;三是因为提前看了剧情简介,真的很感兴趣。
《绿皮书》影评作为平民阶层的白人托尼,深谙人际关系处理之道,在夜总会打过很多年的工,也曾经当司机,打各种零工,社会经验丰富,生活不富裕,靠在餐厅比赛吃汉堡赢的50美元才能交齐房租,有一个幸福的大家庭,美丽的妻子,两个活泼可爱的儿子;雪利博士是世界闻名的钢琴演奏家,同时也有三个博士学位的成功人士。三岁登台演出,十九岁就举办个人音乐会,曾经两次在白宫演出,生活富裕,有自己的管家和大房子,但是也很孤独,孑然一身。
雪利博士雇佣托尼做他南方巡回演出的司机兼保镖。托尼经过讨价还价,涨了工资,减了许多工作之后勉强同意。两个人的生活习惯格格不入:博士在腿上铺红毯,谈吐优雅得体,喜欢看书看报和思考;托尼言语粗俗,在车上吃东西,吸烟,说话喋喋不休,头脑简单。两个人是那么的不同。但外人可见最大的不同就是:博士是黑人,司机托尼是白人。
两个人从开始的互相看不对眼,托尼在路边摊拾起掉在地上的商品石头不付款,博士会让他放回去;在车上吃东西,抽烟,说话会被提醒;在博士演奏时跟人赌博会被批评;到后来的互相了解,互相宽容,博士会在托尼的怂恿下吃炸鸡,还会把骨头扔到车窗外;托尼呢,会冒着生命危险为在小酒馆喝酒后被白人为难的博士解围;托尼还了解到博士是同性恋(还贿赂警察把监狱里的他放出来),只有一个久未联系的哥哥;到后来的两人不知不觉中已经成为了朋友,托尼会为服装店不让黑人试衣服打抱不平,会为演出地方的餐厅不让黑人用餐而打雇主的管家,博士会帮托尼给妻子写浪漫的情书,还帮托尼开车让他回家过圣诞节。看到最后博士拿着香槟出现在托尼家门口的场景,真的让人热泪盈眶。
托尼是一个简单随性的人,他爱自己的家人,虽然有着平民阶层一贯的贪小便宜,懒惰等小缺点,但是对雇主博士也是很负责。会保证他弹上施坦威的钢琴,会跟他聊天,也不会歧视白人。而博士是一个孤独的人,就像他说的,不是纯黑人,不是纯白人,不是纯男人,连自己是谁都看不清。但是他在舞台上的魅力,他的娴熟的技艺,他的耐心,他的绅士,他的一次次被拒绝的隐忍(被拒绝上洗手间,在杂货间换衣服),都彰显了他的努力,教养和痛苦。而就是这样截然不同的两个人,最后竟然能成为朋友,一起在伯明翰的黑人酒吧过节。博士终于弹上了心仪多年的古典音乐,也终于在黑人同胞那里找到了认同感。
这部电影让我想到另一部《为奴十二年》,也是真实人物事件改编的。一名小提琴演奏家被从华盛顿骗到南方为奴,受尽了虐待和歧视后,终于返回故乡。其中也是饱含着血与泪。
虽然现在种族歧视不像之前那么明显,但仍然存在。除此之外,我想这部电影想要告诉我们的远远更多:其实真正孤独的人,需要自己迈出第一步。其实每个人都需要朋友,都需要了解和被了解。无论贫富,无论种族,无论阶级,无论年龄。现在很多人都很浮躁,浮躁到只凭借别人身上的标签就判断一个人;现在很多人都很肤浅,肤浅到认为社会评价决定着一个人的全部。但其实不是这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存在的价值,都有自己与生俱来的天赋,就像托尼处理问题的能力,就像博士弹奏钢琴的才能,需要自己和别人去发现。
之前因为工作的繁忙,一副质疑自己的人生,讨厌自己的生活。但现在发现,生活在和平年代,成长在民主国家,拥有一个和谐幸福的家庭,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就已经是世界上最最宝贵的财富了。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