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阳阳全集》第八卷《文录五》
第12篇《书朱守谐卷 》甲申
原文:
守谐 问 为学,
予曰:“立志 而已。”
问立志,予曰:“为学而已。”
守谐未达。
予曰:“人之学 为圣人也,非有 必为 圣人之志,
虽欲 为学,谁 为学?
有其 志矣,而不 日用其力 以 为之,
虽欲 立志,亦 乌在 其为志乎!
故 立志 者,为学 之心也;为学 者,立志 之事 也。
譬之 弈焉,弈者,其 事也;
‘专心致志’者,其心 一也;‘以为 鸿鹄将至’者,其心二也;
‘惟弈秋之为听’,其事专也.思援弓缴而 射之’,其事分也。”
守谐曰:“人之言 曰:‘知之 未至,行之 不力。’
予 未有 知也,何以 能 行乎?”
予曰:“是非 之心,知也,人皆 有之。
子 无患 其 无知,惟患 不肯 知耳;
无患 其知之 未至,惟患 不致其 知耳。
故曰:‘知之 非艰,行之 惟艰。’
今 执途之人 而 告之 以 凡为 仁义之事,彼皆 能知 其为 善也;
告之 以 凡为 不仁不义 之事,彼皆 能知 其为 不善也。
途之人 皆能 知之,而 子有 弗知乎?
如 知其 为善也,致其知 为善之知 而必 为之,则知 至矣;
如 知其 为 不善也,
致其知 为不善之知 而必 不为之,则知 至矣。
知 犹水也,人心之 无 不知,
犹 水之 无不 就下也,决而 行之,无有 不就 下者。
决而 行之者,致知 之谓也。此吾 所谓 知行合一 者也。
吾子 疑吾 言乎?夫 道一 而已 矣。”
白话翻译:(主要摘自于“臻于至善”老师《王阳明全集》笔记)
朱守谐请教我什么是为学之道,
我说:“立下必为圣人之志而已。”
朱守谐又问我怎么才能立志,我回答说:“为学功夫而已。”
守谐完全没听懂。
我说:“一个人想要为学成为圣人,如果没有必须要成为圣人的志向,即便想要为学,为什么而学呢?
有了志向,而不能每天真切笃实的用功夫,虽然想要让志向立起来,怎么做得到呢!
所以说,立志,是为学的心;为学功夫,是立志的事。
就好比下棋,每天下棋,每天练习,是事;“专心致志想要下好棋”,就是这专一的心;“以为大雁马上要飞过来了”的人,学下棋就有了二心;“专心听弈秋讲课”的人,是专心用功的;“想着弯弓射大雁”的人,是不专心用功的.
守谐说:“有人说过:“如果对事物知的还不到位,那行动起来也是无法真切笃实的。”我对事物理解不到位,怎么可能做得好呢?”
我说:“能分辨是非的心,就是知,人人都有。你不要担心自己没有知,唯独应该担心自己不肯去知;不要担心知不会到来,应该担心自己知到来的时候我们不肯去致知。
所以《尚书》才说,“知是 知非 并不难,能真实的去致知,去做,才难。”
现在对一个普通人,我们给他讲那些仁义的事情,他们也都能明白这是善的;给他讲不仁不义的事,他们也都能明白是不善的。普通人都能明白,守谐你难道不能明白?
如果我们明白这个事儿是对的,那就按照这个知善的心去做,那这个知就真切了;
如果我们明白这个事儿是不对的,那就按照,这个知道,不对的心去做,这个知,同样是真切的。
人的知就像水一样,人的心没有不能知善知恶,就好像水一样都是向下流的一样,开了口子,水一定会向下流。那开了口子就向下流,就是致知的意思。
这也是我所讲的知行合一。你还在对我的话有所疑惑吗?其实啊,道说来说去,只有一个。”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