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虑星球笔记
《活下去的理由》的作者马特·海格另一个作品。如果说《活下去的理由》是探讨活着的缘由,那这本书就是在讨论在现在的世界如何活着。关于时间、关于惶惶不安、关于孤单、关于焦虑给出答案。
◆ ◆ ◆ ◆
我时常会觉得这个世界太快了,快到我来不及了解自己。
这个世界太满了,满到容不下我。
我时常在想我得使用这个新的软件,我得了解大家都知道的事情,我得学学这个新技能。我躺在床上,想法却溢满出脑子,事情太多并没有让我有行动力反而让我无从下手,变得越发焦虑。
大家都很快,我如果不加快速度,我就要和世界脱轨了。
大家都喜欢好看的有趣的人,我如果不改变,我就要被抛弃了。
我,变得不像自己。
我的行星在我自己的轨道脱离了整个物理定律没有办法自行正常运转。
我开始崩坏,成为碎片,在这个世界飘忽,不知去向。
互联网将相隔千里的两个人联系在一起,将整个世界连接,创造出有一个“真实的世界”。
阿伦·沃茨在《反主流文化的文化(文字记录编辑版)》说:“我们很少意识到,我们最私密的想法和情感其实从根本上来讲,并不属于我们自己。因为,我们思考所用的语言和图景本身并不是我们自己创造的,而是社会强加给我们的。”
我们一旦将自己接入这个浩瀚无垠的神经系统,我们的喜怒哀乐就比以往任何时候更具群体性。群体的情感将我们自己的情感无情碾轧,最终同化。
各个平台就这样鼓励我们停留在舒适区,绝不越雷池一步。网络公司知道大多数人通常会喜欢熟悉的事物,我们会喜欢熟悉的音乐风格,我们会喜欢同一种类型的书,看电影追剧、吃饭穿衣莫不如此。差异成了某种让我们恐惧、嗤之以鼻的东西,没人会欣然接受它。即便是志同道合的人最后也会分道扬镳,因为他们连一句逆耳的话也听不进去,最后,他们只能深陷于回音室的方寸之间不能自拔,读同一本书的上百万种版本,听换汤不换药的音乐,将与自己观点相似的推文转发无数遍,直到地老天荒,大限将至。
新闻一边报道焦虑,一边又激发我们的焦虑。网络上的视频、产品、想法甚至于情绪都会像病毒一个人一个人接连传染。就像最近的新型冠状病毒的真假新闻层出不穷,让人恐慌的情绪透过屏幕微弱的光折射到每个能看到消息的人心里。人们再疯狂的转发消息,“病毒”的恐慌情绪迅速传播。我们越来越频繁且持续地暴露于令人恐惧的新闻之中,因此自然会陷入阴郁。
媒体贩卖给我们的理念总结起来就一句话:如果努力做别人,我们就会成为一个更好的人。鼓励我们吃着碗里看着锅里,眼馋别人的生活。可殊不知,那种生活并不比彩虹尽头的黄金更真实。经过潜移默化,我们习惯于向往未来,“拥抱”未来,“放下”过去。
在社交软件上我们没完没了地展示自己、包装自己,犹如一个假装自己是薯片的土豆。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欣赏他人的精装版,羡慕他们活色生香的生活,再慨叹自己的平庸。在状态更新中表示自己在公园里度过了快乐的一天,并不等于你真在公园里过了一天。你渴望告诉全世界自己有多快乐,并不等于你真的快乐。
我们又会因为某个观点我们在网络上和素未谋面的人争得面红耳赤,想方设法地说服对方,然而从对方身上都能映射出彼此的情绪状态。不断刷新自己刚刚更新的想法推文试图得到别人的点赞和支持,渴望被别人关注又害怕被别人过分关注而出错。
我是个悲观主义者,我总是鬼使神差地往最坏的地方想,沉迷其中无法自拔。还有许多的情绪,比如内疚,比如自卑。我还时常担心空虚,我担心自己无法把它填满。我一直在想方设法地用各种事物来将它填满,读书、学习、美食、电影、社交等。但我往洞里扔的东西越多,往往只会使这个洞越来越深。
后天习得的欲求不满、被永远的匮乏感所主宰。我们的快乐似乎就在拐角处,似乎通过一次购物、一次互动或一次点击就能轻松获得。它闪着微光,犹如隧道另一头的光明,可那里却是永远也到达不了的彼岸。
不知目的的努力,永远没有边界的满足,无限的渴望,不可抑制的空虚。
生活似乎只是看似有无限的选择,而我似乎已经拥有了很多,但为什么心里还是在透风。
我站在城市中心,周围都是高楼大厦,钢筋水泥,密不透风。怎么逃都逃不掉,在城市高速飞转的漩涡里挣扎,焦虑。
总感觉这一切都来不及、不够多、不够好。
世界失速,陷入疯狂。
我开始去寻求这情绪的来源,开始试图找回属于自己的轨道继续运转。
我们没法体验每一种生活,我们没法观赏每一部电影、阅读每一本书或游览这座星球上的每一处胜地。我们必须编辑如洪水一般涌来的选择,而不是被它吞没。我们必须找出对我们有益的,然后将其他的一一放弃。我们不需要另一个世界,我们所需的一切都在这里。
资源时间也同样有限。我们不可能复制出无数个自己。这个过载的星球哄骗我们渴望过载的生活。可归根结底,我们不可能把玩所有的玩具。我们不可能使用所有的手机应用。我们不可能完成20个人的工作量。我们不可能追所有的新闻。我们不可能一次穿11件外套。我们不可能看完每一部精品必追剧。我们不可能同时生活在两个地方。
我们可以没完没了地买,没完没了地往上爬,没完没了地工作,没完没了地赚钱,没完没了地奋斗,没完没了地发推文,没完没了地追剧,没完没了地渴望更多,但随着每一阵欣喜渐渐退去后,总有一天你会问自己:这一切到底是为了什么?
奥尔德斯·赫胥黎说:“宇宙中只有一个角落你肯定可以改进,那就是你自己。”我们不能改变世界,但可以改变自己。
学会编辑生活。编辑我们的社会在你内心植入的心态。编辑你对自己应如何行事、如何才算有价值这类问题所持的心态。编辑你对自己应如何工作、如何赚钱、如何消费、应该看什么电影、应该如何生活等问题所持的心态。编辑你一贯认为的心理健康与生理健康毫无关联的心态。
学会享受生活。我们也许得想想有什么书我们永远无法读、有什么剧我们永远无法追、有什么话我们永远不能说或者有什么事我们永远不能做,然后开始考虑如何在有限的人生中遨游于世界的海洋。按人类的尺度生活。集中精力做好我们尚有能力做好的少数几件事,而不是纠结于我们无能为力的上百万件事。不必渴望其他平行世界里的平行生活。寻找比较小的数字。
做骄傲的单数“1”。做不可被整除的质数。
不要让任何人、任何事让你觉得你还不够。不要让任何人、任何事让你觉得,你必须成就更多才能被认可。喜欢现在的自己,尽管他或她没有变得更好。不要再憧憬幻想中的目标和终点线。接受营销市场不想让你知道的事实:你应有尽有,一无所缺。
现实中的自己与我们希望成为的自己之间难免有落差,因此我们有必要建立一种精神免疫系统,让自己充分吸收这个世界的文化,但又不被它牵着鼻子走。
做自己有什么不好?要想过滤掉完全不适合我们的人,这就是最好的办法。
天体物理学家卡尔·萨根在他的著作《宇宙》中写道:“我们DNA中的氮、牙齿中的钙、血液中的铁以及苹果派中的碳都来自恒星塌缩时释放的内核元素。我们就是恒星物质凝结的产物。”
有时,你可以视自己为一棵树或一只鸟,将自己融入伟大的自然秩序。
你是宇宙间的神迹。你是虚无亦是万物。你是瞬间亦是永恒。你是不断运转的宇宙。
你做得很好。
了解自己、接纳自己,你必须在内心留出一块精神家园。不论外面的世界如何鼓噪你导致迷失自己,这里都风平浪静,你总可以在这里找到自己。
无论你走得是快还是慢,千万不要把灵魂给弄丢了。总之,不妨在生命的河流中蹚水嬉戏,尽情享受现在。
“下雨时,”诗人亨利·沃兹沃斯·朗费罗写道,“你所能做到的就是,让它下吧。”
往期推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