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差异即信息”很早以前就听老师说过。老师的“语录”太多,“语不惊人死不休”,早已见怪不怪。听说只管听说,因为不是面对面,没机会知道详细。就经常“悬搁判断”。
老师时间宝贵,更知道我们面授时间难得,总会充分利用一切见面机会向我们传授他的“锦囊妙计”。这不,昨中午午餐时间,既饱了口福,又装备了大脑,同学们感觉很是过瘾。
席间,老师让每位同学发表研修感言,然后让其它同学说出所听到的关键词。
2018.12.09中午同一段感言,每人听到的关键词却不一样。关键词就是“差异”,就是信息。
今晨老师群里又发一段话:
贝特森特别强调认识过程中的两个基本点:差异性和时间性。差异性是指人类在认识周围发生事件时,是对不同信息进行反应的。是对差异性信息的把握。而不是对直接发生事件进行观察、认识。因此,人类接受的信息形成的认识都是以差异为基础的。与此相连,在接受差异性信息时,就会涉及人类认识过程中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时间。不仅差异性信息的的发现需要时间,就知识的形成来说,只有把信息放到时间的维度上人类才认识理解周围所发生的事件,形成相关知识。贝特森对于人类知识本质的认识给叙事疗法很大启发,让其认识到人类解释过程中的差异性因素和时间因素。这样叙事疗法就与一般解释方法区别开来,转向叙事的视角理解人类经验形成过程。
“关键词”例子涉及认识过程中信息的“差异”性,另一个因素“时间”性呢?
请看下面例子:
您一定听说过“性格即命运”,说这话的是赫拉克利特,古希腊哲学家。马克思对他如此评价:“我对这位哲学家一向很感兴趣,在古代的哲学家中,我认为他仅次于亚里士多德。”黑格尔说:“没有一个赫拉克利特的命题,我没有纳入我的逻辑学中。”
这位第一个用朴素语言提出辩证法的人,当年得了浮肿病,可是他在看医生的时候不好好说话,以打谜语的方式问医生,他们是否能够让潮湿的气候变得干燥。医生听不懂他的话,自然也无法给他看病,于是他来到一个牛棚里,把自己埋在牛粪中,希望牛粪的热气可以把身上的湿气蒸干,这一招当然不会灵验,于是他就一命呜呼了。
这事发生在两千多年前。
老师讲过“两小儿辩日”,一个说早晨太阳近,基于大小:一个说中午太阳近,基于温度。
中国古代儒学有一种天人感应的理论。认为天和人类相同,相互感应,天能干预人事,人也能感应上天。如果天子违背天意,不仁不义,天就会出现灾异进行谴责和警告,这个时候,天子就会下罪己诏。比方说,康熙十八年,北京发生了建城史上最大的一场八级地震,有45500遇难。康熙第二天就下了‘’罪己诏”。
利用一切时间传授以上的例子,体现了对一件事情看法的时间维度。
以上是我理解的“差异即信息”以及认识事物过程中的“差异性”与‘’时间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