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岁的李玩,一直跟着爷爷奶奶生活。父母离婚后,母亲从她的生活里消失了,父亲也有了新的家庭,只是偶尔来爷爷奶奶家看她。
出于愧疚,父亲送了李玩一只小狗。李玩一开始拒绝亲近这只狗,但还是慢慢被小狗的可爱打动。她给小狗取名爱因斯坦,每天吃睡都在一起。
爷爷无意间把爱因斯坦弄丢了,李玩到处寻狗,继母送了她一只新的狗,李玩还是坚持要找到狗。爷爷因为找狗扭到了脚,奶奶因为找李玩差点走失,父亲气急打了李玩。
她脱了衣服洗澡,用水声掩盖哭声,因为强忍哭泣而颤抖抽搐,那无助的背影真叫人心酸不已。
洗完澡来到父亲跟前,父亲拉她坐在自己腿上,温柔地与她交谈,语重心长,情真意切。
十三岁的李玩,已经逐渐意识到,她的生活并不由自己做主,要得到家人的认同,就不得不妥协,不得不放弃一些东西。
狗来了狗丢了,狗又来了狗又丢了。李玩在这个过程中慢慢长大,变懂事,最后她可以平静地接受同父异母的弟弟,重男轻女的家人。再次遇见真正的“爱因斯坦”时也无动于衷,电影结束在李玩看弟弟学冰刀的那一镜头,她明白:即便是比他受宠得多的弟弟也不得不经历成长的痛苦。
每一个小孩都是这样长大的。电影的宣传剧照上写着这么一句话,“每一场成长都是凶杀案。”
曹保平在接受采访的时候,说了他五年前拍这部电影的初衷,“没人注意到我们在什么时候忽然就长大了,一切好像自然地发生了,但那一天的到来其实是很残酷的。我想让大家回头看看这一天。”
他确实拍得很残酷。电影里有一处闲笔,拍得随意但看来动魄惊心。
李玩每晚坐在卧室窗边吃面的时候,都会听到一声声鸟叫,在这钢筋水泥的城市里显得孤寂而诗意。直到有一天,李玩走到家楼下,看到一个臃肿的中年男人被绑在担架上抬出来,他的嘴里发出一声声尖利的鸟叫。
原来李玩期望的美好,只存在于神经病的臆想中。
电影用了太多笔墨去描绘少女的天真与无助,以及父亲的油腻与粗暴。饭局上,中年男人们高谈阔论人生哲理,有志得意满地吹嘘,有阿谀奉承地拍马,而少女只是单纯憧憬着天文展览。少女与中年,俨然成了两个截然对立的世界,一个理想一个现实,一个美好一个丑陋。导演将这样的对比投射到幕布上,场灯一打,我们看到了被放大的成年人的世界,千疮百孔,满目苍夷。
李玩说,如果质量变大,时间加速,就可以快点长大。
嗯,她是想快点长大,好摆脱“爱因斯坦”一样的命运,可是即便长大以后呢?依旧逃不脱狗逼(狗13)人生——成年人的丛林法则,你知我知的规矩、道理和无奈……
残酷的又何止青春期的成长呢,人的一生总是时不时要经历这样那样的残酷和痛苦。人生路上随处都是石头,绊一下,扭了脚,疼会儿,下一次你会绕开走。而懂事就是你会选择绕开这些石头,并且假装看不到。
什么是真正的大人?就是被社会驯化后的人。少女李玩被父亲被家庭被学校驯化,而父亲这样的成年人不也只能无奈地被社会驯化吗?被社会驯化后的父亲又反过来有意无意地驯化自己的孩子。
全片我最喜欢的镜头,是父亲与李玩坐在车里,李玩问起当年父亲与母亲的开始,车里响起了《再回首》,父亲突然泪流满面,但他努力遮住李玩的眼睛,不想让她看见。
她该怨恨父亲的时刻,却看到了父亲的眼泪。她发现原来大人也有软弱和心酸的一面。
人如果能有怨恨的东西,可能还好一点。但很多事情到最后其实归结不出什么原因,这就是生活而已,生活没有针对谁,是我们每个人,都在受苦。
片中让人难忘的一幕是父亲带着李玩去流浪狗收容所找狗,却发现狗早已经绝食而死。李玩上车后,低下头沉默,对父亲说了一句:谢谢。
这个时候,想必她已经学会了像大人一样思考:成长路上,很多问题都没有答案,无论是否愿意,我们都将上岸前行。
意识到这一点,青春这种东西,便已经不再属于我们。
狗13
狗13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