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写作渐渐进入了尾声,看到大家开始复盘总结,写的收获满满,心里不由得开始焦虑,入营第1天立下的flag,现在一个都还没有完成。
待办清单里一堆没有完成的工作,脑子里还想着赶紧把写作营的作业补一补。
午饭的时候追了一会综艺节目,再回到电脑前工作已经是3点,内心深刻的谴责,后悔多看了1小时。
你也这样过分焦虑过吗?
我是不是有点过分焦虑了?
知乎上看到一个句话,让我少了一点自责感,这句话说:自律不是自杀。
时长看到下面这样的图片,虽说是搞笑,但很生动的呈现了“过分自律”的场景。

之前还看过一篇文章《有人冲浪,有人潜水,有人随波逐流》,对这个现象描述的更加形象:
我有一个大学同学,只看他的朋友圈,你一定不知道他是做什么的。
- 今天你看到他在参加吴晓波读书会
- 明天也许在看罗辑思维的演讲;
- 今天研究互联网风口转向了何方,
- 明天又对网红时代的来临言之凿凿;
- 今天听说新媒体火了,
- 明天就开始问别人“你知道六神磊磊吗?”;
- 今天向往着诗和远方,
- 明天又在李银河阿姨爱与性的教导中思考人生的乐园。
- 奥斯卡来了,他为小李子感天动地;
- 诺贝尔来了,他为村上春树捶胸顿足;
- 木心的生日到了,他也要跟着从前慢;
- 陈忠实去了,他马上成了《白鹿原》的忠实拥趸。
是他,每天早上精神饱满地一边和群友打招呼一边上班;
是他,每个周末还在公司挑灯夜战;
是他,出现在各种各样的线下聚会现场;是他,每天晚上跟全世界说晚安。
那时候我以为他爱好众多,涉猎广泛,对多个领域都有研究。但几年后我发现,他依然是这个状态,却没有任何能够拿得出手的属于自己的观点。
还有这一个段子
以前网络上流传过一个段子:
你用小米手机,穿凡客T恤,上3W咖啡听创业讲座,在家看耶鲁大学公开课,知乎果壳关注无数,36氪每日必读,马云的创业史了如指掌,张小龙的贪嗔痴如数家珍。肉夹馍只吃西少爷,约朋友得去雕爷牛腩,喜欢Kindle胜过iPad,手机里没游戏全是GTD的APP。如果上述条件都符合,那你在北京应该还在每天乘地铁。
这个段子准确地用一个黑色幽默,嘲讽了这个时代如我那校友一样浮躁的人们。
不知道你有没有痛感,我是在自己的身上,看到了那个校友的影子。总想让自己变的更好,把计划排的满满的,恨不得每1秒钟都要学习,都要成长。
实在没控制住自己,偷偷睡了个午觉,醒来看看没完成的计划,真的有想自杀的感觉。
自律不是自杀
我总结了一下,警示自己:
- 目标不要定的太多。30天1个目标,最有成效。
- 计划不要拍的太满。一份好的计划,是要有调整预期的。
如果自己倦怠了有瓶颈,就坦然的接受,不要焦虑,休息好再继续前行。
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