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从中牟县逃脱后,一路东逃,停留在陈留,因为这个地方,一,进可取洛阳,退可回老家谯县,地理位置合适。二,陈留在当时属于大郡,人口众多,如果要起兵,可以招募到充足的兵源。三,陈留太守张邈与曹操关系密切,有他的帮助,可以成大事。
曹操虽已逃脱洛阳,但董卓对他的通缉仍未取消,各地方官员依然有义务将他捉拿归案。
一路潜逃的曹操,已打定主意,要高举义旗,号召天下人一起讨伐董卓,救大汉王朝于水火。
曹操对张邈表明了自己反对董卓之意,张邈表示赞同,一起讨伐董卓。
曹操要招募军队,打造兵器,就需要大把的钱。曹家经过数代人的经营,积累了大量家产,曹操将自己全部家产贡献出来,用于招兵买马。
一个叫卫兹的人,给曹操捐助很大一笔钱。数月后,曹操拉起一支约五千人的队伍。
受到曹操的精神鼓舞和感召,整个曹氏家族行动起来,带头从军。招兵买马的同时,兵器锻造也热火朝天地展开,曹操还亲自下场,抡起铁锤,和工匠们一起打造兵刃。
想要打败董卓,只有地方上州牧、刺史这些手握实权的诸侯联合起来,才能够打败董卓。
数月后,关东各地太守、刺史、州牧、郡守等同时起兵,组成联军,公推袁绍为盟主。这支军队都来自函谷关以东,所以被称为“关东军”。
因为袁绍四世三公的家世,所以被推举为盟主。显赫的家族背景使得他自带光环,另外,袁绍当初力主诛杀宦官,董卓入京后,拒绝与之合作,径自逃离都城,也为他积累了不少人望。
曹操被袁绍任命为“奋武将军”。与各怀鬼胎的各路诸侯不同,曹操对自己担任什么职务不太在意,最大的愿望就是诸侯合力,讨伐董卓。
曹操和袁绍是小时候的玩伴,袁绍相貌出众,口才极佳,说起话来滔滔不绝,一般人难以驳斥他。
实际上,袁绍是个没有韬略,目光短浅, 根本没有战略目光,刚愎自用,自我感觉良好的人,根本听不进别人的意见。
作为盟主,袁绍有资格,但不合格。
同父异母的弟弟,袁术,自恃是嫡出,根本看你起庶出的哥哥袁绍,兄弟俩人一直貌合神离。
中平六年(公元189年),原来黄巾军中的一支部队白波军再次造反,队伍不断壮大,达到十万左右,董卓派女婿前往镇压,根本不是白波军对手。
北有白波军,东有关东联军,董卓忧心忡忡,考虑再三,决定放弃洛阳,西迁西安。
董卓提出迁都,遭到反对,董卓于是下令焚烧洛阳,胁迫天子与百官一起上路,同时裹挟洛阳百姓迁往长安。
从洛阳到长安路上,死了很多人,来到破败不堪的长安,百姓被驱赶搞建设,无数人死于无休止的劳役之中。
临行前,董卓下令挖掘洛阳周围汉朝帝陵及王侯公卿的墓葬,将墓中陪葬品搜刮一空,把墓主人尸骨抛之荒野,行为令人发指。
董卓的暴行很快天下人尽皆知,让曹操气愤的是,各路诸侯竟然无动于衷。
董卓裹挟天子和百官,以及百姓,到达长安后,自封太师。
在董卓的黑暗统治下,百姓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过着暗无天日的日子,但袁绍他们依然不为所动,作壁上观。
原因有二,一是顾忌董卓西凉军彪悍的战斗力;二是,担心别人趁机壮大,抢夺自家地盘。所以按兵不动,保存实力。
曹操按耐不住,直接找袁绍说的很明白,董卓如果坚守洛阳,假借汉室正统名义,号令天下,就算为非作歹,好歹也占据政治道德的制高点,你们有所顾虑说的过去,现在董卓劫持天子,焚烧京城,所作所为,就是老天要灭他,你们还有什么可顾虑的?
袁绍等人支支吾吾,顾左右而言他,曹操看明白了,打算独自带领自己的小部队去追击董卓。
由于双方兵力悬殊,曹操不敌战败。
盟军内部爆发内讧,袁绍找到曹操告诉他,打算另立灶头,立个新皇帝。曹操拒绝了袁绍的建议。
袁术觉得自己自命不凡,想自己当皇帝,也回绝了袁绍的提议。
曹操已看清袁绍,袁术,刘岱这些手握大权的诸侯,虽然名义上还是封疆大吏,但早已不关心朝廷的死活,只不过找个幌子,将利益最大化。
济北相,鲍信一直力挺曹操,俩人观点相同。静观其变,等待时机,不断壮大自己的力量。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