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关于最近老爱好上头的事

关于最近老爱好上头的事

作者: 皮皮披虎 | 来源:发表于2020-08-15 13:40 被阅读0次

也不知道上次写长文是什么时候了。年初换了个地方,新同事感觉都挺nice,再加上疫情的原因,空余时间多了,于是老爱好又捡了起来。那是什么爱好呢?其实就是听音乐,主要是 Sarah Brightman (莎拉布莱曼,以下简称“莎姨”)的音乐,仿佛又回到了初高中时代,又重新把那些老歌循环了 N 遍,还找到了一些以前没听过的歌,似乎又有了些新的感触,那就继续从听者的角度,再添上一些对人生的解读,记录一些自己的感想把。

银铃般的音色

还是从莎姨的声音说起吧。“银铃”(英文 passing bells)这个形容词是别人说的,当然这个“别人”包括韦伯啊、Arlene Phillips、Ian Adam 这样的大佬。我大概是从04、05年开始大量听莎姨的歌,那个时候除了“天籁”(这个词真的是被用烂了,在后面跨界章节会详细解释),宣传最多的就是“银铃般的嗓音”,但一开始的时候没啥概念。再加上最早连续循环的是《永相随》(Time To Say Goodbye)、《重返伊甸园》(Eden)、《月光女神》(La Luna) 这三张专辑(以下简称“老三张”),因为那个时候莎姨的流行部分基本上用的是接近沙哑的气声唱法,虽然也很好听但是跟“银铃”完全挨不着边,就觉得是国内代(jian)理(shang)虚假宣传,没太在意。不过好在当时印象比较深的是央视英语节目Outlook (当时老妈唯一允许我在工作日看的电视节目) 提到她也唱过 Memory,就去网上仔(fanfan)细(fufu)听了一下,才发现原来她唱流行还有用不同的唱法。那个时候大家对西方文化还不是很了解,网上各种地方基本上 Memory 都是莎姨的版本,当然我这种从小就喜欢刨根问底的,收集了好多资料发现原唱是 Elaine Paige,然后了解到了这其实是音乐剧《猫》里面最著名的唱段,莎姨在原卡中只是给 Memory 起引子的角色。于是对音乐剧也有了一些了解,就开始找众所周知她的代表作《剧院魅影》(Phantom Of The Opera,以下简称“饭桶”)来听。当时还特别认真,下完之后整张原声不切歌听的,印象最深的是 Think Of Me 莎姨的第一个音符,就感觉“哇(⊙o⊙)”这个的声音真的不一般,被惊艳到了,觉得没有几个女声能发出这样的声音,有种说不出来的通透,好听地无法形容。后面几轨也有出现,比如饭桶的主题歌就很明显。因为过于好听,久久无法忘怀,思来想去了很久,突然发现,这不就是邓丽君那句“明月几时有”的第一个“明”字的音色吗?哇,是个大发现,居然能跟邓丽君联系起来,基本可以确定她的音色确实顶尖了。但是你总得找个词来形容这种声音的质感对吧,这个时候我才想起来那个宣传语“银铃般的嗓音”,看来真不是吹的,是确有其实。而且仔细想想如果不用各种眼花缭乱的技巧,这才是她原本的音色。

这样确定了莎姨的真正的音色是“银铃”之后,我就从“跨界”,也就是普通人对她的认识里面跳了出来。那么为什么“银铃”的音色这么好听呢?仅仅是因为这样音质的女声跟普通的女声不太一样吗?我又仔细琢磨一番,发现“银铃”说白了就是有一种柔和的“金属质感”。这里柔和对于女声来说比较好理解(参考最近发现的 Sweet Memories,莎姨的歌声真的好柔软),那么什么是“金属质感”呢?其实这个词用来形容悦耳的美声男高音比较常见,因为在音调较低,声音比较结实,音量较大的情况下比较好发声,容易听出来。那么对于女声,音调较高,声音细腻而柔和的“金属质感”,其实就是“银铃”了。所以“银铃”不仅仅是稀有,而是一种珍贵和极致。于是沿着这个思路,开始朝着这个方向寻找作品听了。于是发现她唱音乐剧的那些歌,基本上都是这种音色,所以也可以叫“音乐剧嗓”吧。刚开始我以为银铃在低音区比较明显,主要集中在低音区进行甄别,比如这首合唱(莎姨的低音是真的舒服,所以有人说她真正强悍的其实是低音部分)。后来发现其实高音区更精髓,比如这首 Whistle Down The Wind 就比较有代表性,所以真正“银铃”的音色是在全音域上面都可以表现出来的。然后“银铃”这个音色还挺难拿捏,既要有金属感又要柔和,可以多一些少一些,但不能没有。如果只有“铃”而不柔和,声音就会有一种寒风刺骨的瑟瑟感,如果只是柔和而没有“铃”,那就会显得不通透闷闷沉沉。比如莎姨的声音非常柔和,但是大多数时候“铃”的部分要多一些;邓丽君的声音柔和的要多一些,多数时候“铃”的部分要少一些。其实有这种音质就相当稀有了,但是更加难的是如何拿捏好,就需要很强的处理,本身稀有并不代表可以滥用,你要是一首歌从头到尾都是“银铃”的声音,那就俗气了,最好是点缀在曲子的各个细节处,这样才不至于让人审美疲劳。好的,那么这么看的话,莎姨演绎过的比较经典的 MemoryAll I Ask of YouNo Llores Por Mi Argentina (西语版阿根廷别为我哭泣,因为英语版是反面例子有兴趣自己找来感受一下原因吧)、Dreamers,这些都是非常有代表性的作品,当然“银铃”质感最最极致的作品还是 Unexpected Song (这首歌我可以循环亿年),也是韦伯自己说他写过最喜欢的曲子之一,当然这个录音版本莎姨的演绎用了跨界的方式,也是她早期的跨界风格吧,这个后面讲“跨界”的时候还会提到。有个小插曲,当时我的一个高中同学居然也听过这首歌,某天跟我说贼好听,我说你居然也听过,因为印象中他性格比较彪悍,没想到还能沉下心来听这么细腻的曲子。还有个比较有趣的事实是,在 Wishing You Were Somehow Here Again 里面,有段歌词就是“passing bells”,“银铃嗓”唱“银铃”,算是爵爷埋的一个彩蛋吧(所以说魅影那个剧里面的女主小C,如果演唱没有银铃质感的话,总感觉少了一些什么)。

总之在那之后我就大致认为极致的女声音色应该是这个样子的,倒不是说其他音色的声音不好,事实上不同的声音适合不同的曲子,但是要让我说什么才是评判女声美不美的客观标准的话,那一定是“银铃”了,于是我自己后面就特别留意搜寻这种音色的女声。然而貌似还没找到除了上面两位之外的全音域“银铃”,确实大多数女声没有“银铃”的质感,甚至是声音柔和都做不到,歌声比较僵硬,而且莎姨现在也用不了“银铃嗓”,作为一个听者,感觉有点惋惜。

空灵的气声唱法

上面提到对莎姨本嗓的音色的研究,然而在大多数国人心中,可能莎姨给他们留下更多印象的是另一种声音的质感,也就是近乎沙哑的气声唱法,也有人直接用“空灵嗓”来称呼。之所以放在第二位来讲,主要是想按照时间脉络来理清莎姨声音变化的线索,因为这是她离开音乐剧圈后才自己学习来的比较新的唱法。这种唱法她最早运用在早期试验性专辑 Fly 中(在线音乐基本都没版权,有些歌还是缺失的,因为这张专辑只在德语地区和日本发行过),之所以这么说说因为在更早的 Dive 中还比较保守,有变轻的感觉,但没有后面那么沙哑。也不知道莎姨到底为啥会想要换唱法,我猜测可能是这样两点:1. 当时的流行趋势是气声嗓,这个可以从专辑销量看出来;2. 就是跟以前的音乐剧风格划清界限,重新树立自己独立的音乐风格,即使这样做要放弃自己极致且稀有的“银铃”本嗓。这是需要极大的勇气的,也是对自己音乐风格的突破,那么结果大家都看到了,是金子还是会发光,但是毕竟不是本嗓,也带来了一些副作用。

好了还是回过头来分析声音表现。其实这种声音挺直接的,跟银铃嗓不一样,不太需要用脑子听,听起来不费劲,如果是普通的歌手用这种唱法,可能就是听个整体效果,然后理解一下歌词就好了,但是莎姨之所以是莎姨,就是因为自我定位是不断突破自己的 Vocalist,所以没有那么简单。而且莎姨的气声嗓非常灵活,变化较银铃嗓更多了。气声嗓可以“加糖”变浅,让成人发出像小女孩那样可爱甜美的声音,给人一种小天使的感觉,比如 How Can Heaven Love Me (这首歌本身就是天使跟凡人对话,显然莎姨扮演的是天使的角色)、A Question of Honor (流行部分少女感真的太强了)、Heaven Is Here (超甜天使) 等等;也可以混入共鸣,增加穿透力,让人感觉到声音的厚度,这个“老三张”里面被广泛地运用,最极致经典的应该是 Scarborough Fair (直译过来是“刀疤镇菜场”,是不是就没这么雅了),就是那种淡淡的甜,特别小清新,品尝完还想继续品尝的感觉,用一个字来形容就是“仙”。另外明显能感到莎姨这个时候吐气更加均匀了,很早期的时候,有好些乐句开头能听出“炸音”,就是吐气太急造成的。确实这首歌改编地也非常好,音乐处理方面这首歌也显得非常隐忍,没有为了炫技加入各种升调颤音变奏(虽说01年现场加了一个升调,18年现场有一个变奏,不过也没有增加多少难度,整体还是相当隐忍的),这种尊重听众的方式,也赢得了听众的尊重。最后这种淳朴的处理,反而获得了最佳的效果,尤其在东亚,销量甚至超过了自己标志性的 Time To Say Goodbye。好多人觉得这首歌唱出了精神层面而不是物质,确实更加符合东方审美。但你要是仔细听还是能听出这首歌里面声音其实并不简单,还是有好多变化在里面,有浅浅的沙哑的,有缥缈的暖暖的,也有金属质感的本嗓,这个稍后还会提到。也就是说里面还是有好多眼花缭乱的变化,歌声丰富灵动。更绝的是这些变化都非常自然,而每种声音也都很隐忍,只是做了素描,没有工笔画出来(刻意不把声音做到极致,算是一种反向处理),配合古风含蓄的歌词,精神层面的感觉就愈加强烈。这也就是莎姨的声音为什么能玩味很久的原因,她总是能够在整体感觉很好的前提下,细微处也能有超多可以细细品味的艺术处理,使得作品既能粗听吸粉又能细听慢品,显得异常隽永,而且难以超越。其实你仔细研究一下歌的历史背景,就会发现歌词里面讲的故事,明明是一个女生(男生)在PUA男生(女生)的故事,但是莎姨唱出来的感觉就是女生等男生等到海枯石烂的感觉。关于这点,我觉得王菲的评价非常中肯:我根本就没有太在意故事的内容,莎老师的声音就可以撑起整部作品了。果然同为“空灵嗓”天后,惺惺相惜啊,的确是这样的,光是声音就可以循环亿年了。

除了“刀疤镇市场”,另一首空灵嗓比较极致的应该是 First Of May,这首歌的这种处理(因为还有一种偏美声的处理,但是个人觉得没有空灵嗓动听)只在 Eden 巡演现场出现过,当时就感觉唱功爆表,似乎即使在录音室里面效果也就这样了。这首歌的质感就是低音部分亲切高音部分温暖,低音部分空灵清新自然无须多言,高音部分居然也混了少许气声进来,就给暖暖的高音穿了一层有颗粒感的薄纱,更加奇特的是这首高音部分很通透,音色有点亮,三种质感在一起,就有了一种梦幻的感觉(这里是工笔,把声音做到了极致),也更加动人。说到混合,没错,莎姨特别喜欢混合两种甚至三种唱法同时展现,增加了声音的层次感,也从另外一个维度增加了声音的厚度,所以有人会说她“自带混响”,是一位“轻混大师”。老三张里面还有好多例子,因为实在太多了,大家也都很熟悉,就不一一例举了。

还有一种有金属质感的气声,哈哈,这恰恰是因为莎姨的银铃本嗓,这个时候气声更多的是一种修饰,个人觉得这种气声是最自然的,毕竟是银铃本嗓,还有什么比本嗓更自然的呢?不过也因为送气过多的原因,所以就难免有点闪着寒气,所以至少在老三张里面基本上是作为辅助,少量出现。客观地讲气声“空灵”嗓是大众最最熟知莎姨的流行部分,听起来清爽悦耳,声音挖掘地又广又深,但是毕竟气声上不了难度也牺牲了自身特有的音色,所以个人还是更加偏爱“银铃”嗓吧。

聊聊莎姨的美声

前面聊了莎姨的两大类流行唱腔,终于可以聊聊她区别于其他流行歌手的美声(bel canto)了。还是从听者的角度来说吧,其实早年时候她的美声音色很亮,比如说 Spring WatersPie JesuJe Veux Vivre,很明显那个时候声音非常通透,但是评论就认为声音不够厚啊,没有美声的感觉啊。后来发现其实只是大众对美声的一种固有偏见,认为美声就是应该厚重,激光炮唱法才是美声。我一开始也这么认为,但后来我自己听黑白时代的国外歌唱家,声音竟然各不相同,并不是人人激光炮,也不是每个人都很厚,原来这才是美声应该有的样子,而且其实麦克风没出现前美声就不是一个单独的学派。最近看到幺红老师曾经的一句话更加加强了我的观点,她说美声不应该是一种做声音的把戏,而是通过各种技巧科学地展现你最最原本的嗓音。虽然说她自己好像不是这么做的,但理想情况下应该是这样的。而歌手们为了博出彩而各种不科学的用嗓确实很无奈,但这绝不是他们的初心。对莎姨来说美声另一个吃亏的地方是跟银铃音质极不兼容,美声的发声方法就注定了女声不会有银铃音色,相当于优势被抵消了。音色里面只能保留部分通透感,虽说比起一般声音音色还是要稍好些的,但是区分度真的不大。

虽说早期莎姨的声音不符合大众固有印象,但是她居然还是凭借韦伯的歌剧 Requiem 获得了当年的最佳古典新艺人提名,看来还是有懂行人的,虽说之后她在古典界连提名都拿不到了……好吧,大概是老被说声音薄听烦了,离开音乐剧舞台后,按莎姨自己的话说是去意大利补课,加强美声训练,硬生生把自己整成了“激光炮”,终于是让大家听着有“印象中美声”的感觉了。但是要问发声科学不科学,有没有在撑,舌根紧不紧,这就得打很多问号了,真的非常怀疑莎姨去意大利学的是假美声,也很遗憾她的声音被大众的偏见给坑了。好了话虽如此,还是看看“补课”之后的古典作品吧。首先是 Piano,就是 Memory 的意语版,一直觉得这首歌适合美声,配上意语填词,那就更加如虎添翼了。有人觉得这首音色太暗了,我倒觉得这样更符合 Memory 的意境,应该是莎姨故意处理成这么暗的,这首歌本身就是一只老猫感慨时光不再,前面只要叙事婉转连贯即可,关键是高潮部分气势要到。那这首歌的高潮部充分展现了莎姨的情绪调动能力,戏剧感极强,厚实有力的声音很有感染力。还是韦伯的歌,Chanson D'enfance,这首音色没有那么暗了,增加了厚度给人一种暖暖的感觉,音色的明暗变化,真假声的配比,也都处理得很好,最后的那个弱高音体现了女声极致的纤细和柔美。再看看 94 年的现场,除了第二首 Summertime 有点平淡(可能标准处理就这样吧),其他歌都挺舒服,第一首 Love Unspoken (选自 The Merry Widow),里面用强高音替换了弱高音,对于熟悉作品的听众可能会觉得有些奇怪吧,不过也不算太违和,听得过去,最后一首《饮酒歌》,也是莎姨现存仅有的饮酒歌实录,居然感觉还不错,看来这歌不太需要功底。。

总体这段时期给我的感觉是声音逐渐变暗,没有以前那么通透了,但确实这些作品就适合这种音色,也是对“市场才是硬道理”表示很无奈。那就看看卖得比较好的老三张里面的美声吧,先说比较喜欢的 La Wally,说句真心话不谈论功底,单看整体处理,给人一种相当小清新的感觉,开头非常柔美,后面慢慢展现出戏剧的力量,Wally 那种美貌惊艳而性格不屈的人设一下子浮现在脑海里。我后来听过各种大牌女高的 Ebben? Ne andrò lontana (给的卡巴耶版,有兴趣可以自己找别的大牌女高),功底都很扎实,却都体会不到这种惊艳的感觉。我觉得点睛之笔是接近结尾那句 lontana 的高音,我觉得就应该处理地尖锐一些,而不是闷闷沉沉,这样才有戏剧张力。当然我也知道这个音符又要尖锐又要大号是很难的,事实上莎姨自己在 A Question Of Honor 里面也是跟大多数人的处理一样,选择了厚度从而显得闷闷沉沉,这样确实比较好唱吧。O Mio Babbino Caro,这首歌比较好唱,不需要磨棱角,处理上面很标准,基本上大家都是在拼音色,属于莎姨强项。Alleluja,选自莫扎特的 Exsultate, jubilate (给个波普版,有降调),唱得很欢快,整体自然不用多说,又可以愉快地拼音色了,就听者角度而言,结尾花腔感觉高音不是很集中。Lascia Ch'io Pianga,整体是那个感觉,做了包括降调在内的一些简化,处理上面十分轻盈,保留了一些需要力量的地方,有点跨界作品的感觉。第二段有一处处理是自己私货,看起来有点卖弄的意思,但平心而论整体还听得过去。在古典音乐界,这种私货都是需要靠自己的名声背书的,所以这里必然又要招黑了,个人认为有些不必要。Les Filles de Cadiz,如果前面一首只是有一点私货,那这首路子就野大了😂。不过好在除了 ah 用 oh 来换以外(莎姨似乎很喜欢 oh,可能觉得比 ah 圆润吧),大家都不是很计较,可能本身这首歌在古典界存在感就很低,就是给大家唱着玩的吧。虽然相当乱来,但个人觉得这首歌演绎地还挺有趣的,几处共鸣很给力也很通透好听(真心感叹她其实是相当有潜力的),配合花腔有种受控制的失控感,不得不说有点惊艳,卡迪斯少女那种美艳伶俐又轻浮的感觉一下子就塑造出来了,我听过其他正经的演绎却都没有这种感觉。比较遗憾的是最后结尾的高音太偷懒了,用两个滑音草草应付,觉得这里应该用结实的高音结束整首歌,那样这首歌就完美了。Nessun Dorma,日常性转,不过唱的是内味,低音部分把共鸣补齐,感觉就可以脱麦了。不过莎姨老是翻唱男高曲目(还有一首 In Pace 也是),似乎对高音区的声音质量不是很有信心,男高的歌两个八度唱起来更加舒服一些吧。这里有点可惜莎姨没有去进一步开发她的range,她自己说是她不喜欢吊嗓子秀高度,她更加注重如何使每个音符更加悦耳舒适,从而更好地展现歌曲的主题。我个人同意她这个观点,音乐审美对歌曲的演绎十分重要,但是技术是基础,扩展一下音域也没什么坏处,让自己的柔美音色可以演绎更多音域更高的曲子,另外也可以使得整个高音区都变得更加effortless,岂不美哉?😂再后面的 La LunaHarem、算上 Classics 三张专辑的美声,这个时候开始出现闭合不良,机能逐渐开始衰退,所以有兴趣自己去体会吧。至于 Symphony 之后,基本上完全倒嗓,感觉她的“美声”已经不能称之为“美”声了。

关于音色变暗,“戏剧”成分增加,我也有想过如果不去撑,科学用嗓的话,以莎姨的音色,声音应该会像露西亚波普(Lucia Popp)那样舒服吧。真心觉得她应该去巴伐利亚或者奥地利学习美声,如果是那样的嗓音状态来唱 La Luna 一定会好很多……可惜那也仅仅是“如果”了,现实中大家对莎姨美声的争论由来已久,其实古典听众就是有挑刺这个传统的,连歌剧女神 Maria Callas、老帕这样的重量级人物都有人黑。更别说莎姨这样本身声音有硬伤的了。再加上她老是对外宣传为 best selling soprano,所以更加招黑了。但是仔细想想现在有好多 soprano 也都不是正经的美声唱法了,不要说现在了,跟莎姨同时代的就有好多 crossover 都算了进来,毕竟纯美声实在是太小众了,soprano 这个词的理解可能真的出现了一些变化。不过 90 年代莎姨是有能力拿下一些比较重的作品的,80 年代也确实演过一些轻歌剧(Operetta),虽然功底稍微差一些,样板还是有的,所以如果把那些仅仅是 crossover 的算进来,莎姨反而是有些吃亏的吧。

挑剔还可以理解,喜欢双(zhuang)标(bi)就不太好了。比如有人拿出格鲁贝洛娃(Edita Gruberová)早年的演唱,大家都觉得年轻时候声音很细,然后马上有粉丝说“年轻人就应该有年轻人的音色”,感觉挺有道理,但是莎姨年轻时候也很细啊,你们怎么就不说这是应该有的音色,却都一众黑了?后来我也发现了,其实好多人的发言前后矛盾,自己也不完全理解自己在说的内容,仅仅是为了展示自己牛逼罢了。比如高中音乐老师,上课一边在那边放莎姨的 La Luna,一边说莎姨乱唱,你要是觉得乱唱你就应该找波普的放啊,当时我都能找得到,你作为老师有什么理由找不到?还说最后一个音特别高,也就 Bb5 好吧……那些花腔动不动 E6、F6 的,那才叫高好吧,老师你在ky些什么呢?其实美声的听众本来就已经够小众了,对某个声音肆意指责,只能赶跑新人,圈子越来越小,美声歌手越来越没有人听,反过来影响美声的发展。这种掉粉行为真的“duck不必”。现在美声歌手质量下降,理论好的人正渐渐变少,好多著名歌唱家发声都不科学,已经成为共识,因为更多新出现的优秀人才,都去唱流行了。这种情况下,好的方式是尽量分享好的演唱,尽量分析歌唱里面优秀的部分,心平气和得指出演唱中的问题,作为一种科普的辅助手段,这样才能给自己的圈子涨粉,重新构成良性循环。我十分理解对艺术追求很高的完美主义者,因为我最早时候也受不了作品有瑕疵。但是有些人仅仅是为了自己痛快,强行维护自己喜欢 Diva 而可以贬低其他 Diva 的做法就让人感到一阵恶心感。艺术应该是跟人们带来快乐的,而不是相反,希望这样的人变得越来越少吧。我有时候真的在反思,莎姨要是不去碰或者少碰纯古典领域,或许就不会遇到这么多键盘侠,也不会有这么多是是非非了。

总之,结论就是莎姨的美声有个人特色但并不完美,毕竟古典跨界 (classical crossover soprano) 才是莎姨真正追求的音乐风格。本来莎姨是想靠学习美声来对流行乐坛进行一次降维打击,可惜有点玩脱,最后两边都没讨到好处。所以从本科快毕业那阵开始,真要听纯美声我就不听莎姨的了,我个人偏爱抒情,并且对花腔有一种狂热,按照这种审美,对比了一众花腔女(shao)高(zi)音(jing)之后,发现个人最喜欢德国女花高 Ingeborg Hallstein,所以后面要听美声干脆就找 Ingeborg Hallstein 的听。

古典跨界的艺术形式

其实莎姨的唱法,虽说极大地保留了古典的质感,但更多时候是和通俗唱法的结合。90 年代一路边唱边寻找自己的风格,终于在 Eden 时期趋于成熟,按她自己的话说,是终于明晰了自己要做什么样的音乐。这种注重保留古典气质,但是以通俗唱法作为基底的风格,后人就以“古典跨界” (classical crossover) 来概括,个人认为还是挺精准的,虽说莎姨自己说过她不喜欢这个标签,可能她那时候希望把自己说得更加流行一些吧。我自己有思考过为什么会有这种跨界风格出现,其实也很自然,20世纪后半页,各种新的风格老的风格交织在一起,公众在广播电视里看到各种风格的节目百花齐放,而且还经常串在一块儿快速切换,本身这些不同风格的音乐就已经被大众所接受。音乐家也是人,如果从小就在这种氛围中长大,再加上后天学习了各种唱法技巧,就自然而然会想到将不同风格的音乐融合到一起,也就是现在常见的跨界音乐。

其中古典跨界是最不容易的,要求很高,特别是美声部分,你得有深厚的功底才能唱得没有压迫感。虽然困难,但是确实听众想听到这样的歌声——也就是既有通俗唱法的轻盈,又能有美声唱法的醇厚,也就是双倍的快乐。另外,有好多人觉得各种好听的人声是天籁,主要还是坑爹的宣传,一有什么好听的声音,就说成是天籁,已经被用烂了,个人觉得过于笼统,个人认为并不是所有甜美的声音都称为天籁。而且天籁有自己的特指,应该是空旷柔美的吟唱,还得要有一种梦幻的质感,听起来比较直观的有 SirenNaturaleza MuertaHe Doesn't See Me,还有红楼梦主题曲里的吟唱。其他的声音仅仅是甜美悦耳,质感更加普通,但说成天籁还是差了点意思。老三张时代,莎姨每张专辑都会腾出专门一轨给 Vocalise,有的甜美有的天籁,如果有人问为什么没有歌词?很简单啊,这么美的音色,老是费这么大劲在咬字上多可惜啊……干脆没有歌词,反而更能把精力集中在声音表现上,唱出美轮美奂的歌声。

好了,既然聊到古典跨界是莎姨最核心的风格,就不得不提到她标志性的 Time To Say Goodbye,这首歌的确古典气息很浓厚,不仔细听真的会以为是古典作品,但其实严格地讲是古典跨界风格。先是气声打头唱出忧郁气质,莎姨的气声,几处高音都有一种来自天堂的声音,后面就是美声给人一种强有力的气势,颇有一种歌剧范儿。声音表现方面需要兼具灵活性和戏剧性。相比较而言对女声的要求更高一些,因为声音变化更多,层次感更强,不得不说莎姨的录音版就是大魔王,各种来回切换浑然天成,她自己说过这首歌只录了两遍就收工,有如神助,别说如何超越了,要演绎出 90% 都能难。男声基本上比较紧实的真声为主,印象比较深的是波切利那句 Veduto e vissuto con te 的这个 te,有种来自天堂的通透感,同样无法超越,另外波切利的音色也是无需多言。比较遗憾的是莎姨老三张时期的现场,表现不佳,老想展现自己的歌剧味儿,结果美声部分问题比较多,气息急促,也不知道是声音出了问题还是气息没控制好或者平时练得少了,反正一到现场就翻车。感觉那个时候的现场还不如倒嗓后的 Symphony 现场稳定,但那个时候高音就比较散了。再到后面机能完全衰退就只能假唱了。不禁吐槽一下这里感觉挺不应该的,没倒嗓时候,自己代表性的曲目却不好好唱,都要费劲找好的现场版本,这里其实是很掉粉的,后面再想好好唱的时候,已经来不及了,因为那些不好的版本已经流传甚广,收也收不回来了。以至于后面访谈的时候,每次提到自己的美声,就只能说自己其实对古典音乐知之甚少,来显得更有亲和力一些。

但是有一点,虽说莎姨出名的是气声+美声的跨界,但气声之前音乐剧时代其实就已经是跨界风格了,不同之处就是流行部分用的是“银铃”嗓,姑且用“旧跨界”风格来称呼吧,相对的气声+美声则称为“新跨界”风格。莎姨个人录音室专辑出到现在一共15张,个人觉得最完美的跨界风格是 Surrender 这张专辑,因为老的跨界风格比较稳一些,毛病少些,应该是买过最贵的专辑了,高一还高二时候找同学代购的国外版 (虽说现在都在 YouTube 上面“免费”了)。现在感觉超值,因为我最最喜欢的作品都在里面了:Unexpected SongChanson D'enfance (美声女高音极致的柔美和温暖,最后那个纤细的高音我能玩亿年)、Piano 等等,另外除了流行跟美声,里面有好多风格的作品,比如爵士乐 Macavity: The Mystery Cat,唯一的遗憾是这是一张韦伯精选集,如果是一张主题专辑就更好了。不过这张专辑的演绎基本上都是最经典的,综合素质相当高,也是我个人认为最能体现莎姨极致音色的跨界风格。

但毕竟欣赏“银铃”般的音色需要聚精会神得听才能听出来,而新的风格受众更广,听起来不费劲。那光就新的跨界风格来说的话,Eden 这张主题专辑应该是最好的,美声有美声的样子,毛病比较少,气声用得有那种轻盈的感觉,整体处理得非常好,没有不舒服的声音,而且古典气质浓厚。Bailero,牧羊女之歌,很典型的美声歌曲流行化演绎,给我感觉挺舒服的,比她 97 年在 Royal Albert Hall 的纯美声现场好多了,听着贼难受,看来这首比较吃功底。功底不够就应该主动下调美声比例,既能让自己游刃有余,又让听众听着舒服,何乐而不为。Il Mio Cuore Va,《我心永恒》意语版本,给人一种相当古典的质感,但是其实是跨界音乐。一开头给的气声天使音,轻盈又柔软,给人一种人美歌甜的感觉,后面慢慢深情,开始出现美声,变得厚重而有力。个人觉得高潮部分还可以再多一些爆发力(应该像她唱的 Piano 那样),不过莎姨的声音特点其实是柔软灵活,这里处理得又厚又暖也挺好听的,真要唱成戏剧女高音有点难为她。Nella Fantasia,第一次尝试演绎 Ennio Morricone 大师(最近逝世了,RIP)的曲子,给我感觉是听着比较舒服吧,过渡比较自然,其他没啥亮点,但是这个曲子后来在古典跨界圈子里很火,各种后辈争相翻唱,也是从这张专辑开始后面基本上每张专辑都会有一首 Morricone 的曲子。Un Jour Il Viendra,这首比较特殊,其他曲子都是一上来气声,后面用美声延展,这首是一上来美声,后面气声展开,整体唱得有点梦幻的感觉,也挺动人,莎姨的法语歌我觉得都挺动听的。Only An Ocean Away,没记错的话这专唯一一首非翻唱的曲子,低音区还是甜美气声,高音区唱法有点想跟席琳迪翁(Celine Dion)刚正面的意思,哈哈估计当时自信爆棚,意语版的我心永恒没有刚正面,感觉不过瘾(结果第二年席帝怒找波切利合作 Prayer,跟莎姨互相换家),不过确实莎姨流行唱法的爆发力还挺好的。但是女声我更看重柔美婉转,有功夫跟人较劲还不如美声功底再练地扎实些。这张专辑美声的曲子在上面一节已经讲过,就不重复了。

总的来说确实跨界很能树立个人风格,也是区分度最明显的,毕竟流行古典两者兼得的歌手不多。但人的精力总是有限的,流行部分一多,练古典曲目的时间就少了,所以走古典跨界风格是需要精心裁剪的,在确定具体如何融合流行古典方面,需要一定的权衡,不能啥都要,否则自己唱起来困难,还容易伤嗓子。古典跨界方面,没什么好黑的,因为不像纯美声,标准都是别人定的。这个领域莎姨作为开创性艺人,基本上是在给业界制定标准。而且只要结合地不错,也是具有相当高的艺术性的。从大众审美的演化来看,演唱轻盈化是大趋势,大概 16 年的时候,意大利政府还给莎姨颁了一枚“骑士”勋章,感谢她对传播意大利文化的贡献,也算是官方承认了这种古典跨界的艺术价值,以及这种方式确实利于现代传播古典音乐文化了吧。

面对衰退

前面说到转型之后莎姨的跨界风格就变成气声+美声的组合。然而气声是有两面性的,超可惜的是气声相当耗嗓子,所以衰退也很快,Symphony 以后就大量出现色调过冷的气声,给人一种寒风凛凛的感觉,声音听着也不是那么舒服了。唱不出那种紧实的音色,美声部分最为明显,“银铃嗓”也回不去了,令人感到十分惋惜。个人感觉如果一直用老跨界风格,应该不至于衰退那么快。这也是我另一个更加喜欢老跨界风格的原因。

随着年龄的增长,衰退总是不可避免的,运气比较好的转型成功了甚至可以避免倒嗓,运气不好的真的倒嗓了就比较惨,下面就来正面谈一谈莎姨现在声音的问题。开头就说了尽量从听者角度来讲,不过这里也不可避免要谈到一些发声原理,总之莎姨的问题很明显就是声带闭合不良,导致音色音域都受到严重影响。倒嗓后的现场每次都是心惊肉跳的,经常被后辈虐,被没有倒嗓的前辈虐,甚至还要被小朋友虐。印象最深的是 18 年英国一个晚会,波切利又获得古典音乐奖项,白发苍苍的他还能出新歌,现场给大家 promo 一番,莎姨只能作为介绍嘉宾出场,在台下干坐着了。

现在给我的感觉就是肯定唱不出那种黄钟大吕般的共鸣了,即使硬唱了肯定也不好听。怎么办呢?办法还是有的,以前歌剧界就有丰富的倒嗓经验,比如“歌剧女神”玛利亚卡拉斯(Maria Callas)、大美女安娜莫芙(Anna Moffo)等等,找有经验的声乐老师帮忙,能纠正的纠正,能避免的避免,达不到巅峰期,上个台不至于吓人还是可以的。现在基本上就只能选择一些音域不大的,比较柔和的曲子来唱,也就是对自己的声音进行一些裁剪,留下还可以的部分唱唱。那么既然你选择性地唱了,我也就选择性地听吧,首先我会尽量避免近期出的美声曲目,个人对美声的审美还是更喜欢紧实的声音吧。流行的可以听一听,比如那首经典的 Scarborough Fair,感觉虽然比巅峰期少了厚度,但还听得过去。没错这首歌本身就很简单,靠的是本钱,辛亏当时比较隐忍特意剪裁过,所以现在还能给人一种退化不是很多的错觉。要是以前开演唱会,除了 La Luna 巡演没办法避免,肯定不会选这首,因为难度实在太低了,根本体现不了莎姨的各种牛逼技术,非常不适合演唱会作为爆款,现在反而成为救命稻草了,唉造化弄人啊……09 年的时候她受 NHK 邀请录了一首比较轻柔的 Stand Alone (久石让的曲子),居然出奇地觉得还可以,个人更加偏爱 Vocalise 版,更加能体现缥缈轻盈的美感。虽说漏气严重,但是就音乐来说,尤其是小清新审美,反倒非常合适。当然有些低音音色有点过冷,如果在 EdenLa Luna 时期应该是能收的住的;另外高音有点过散了,不过毕竟倒嗓了也没办法,这里我更希望能听到淳美集中的高音,如果是盛年时期肯定不在话下,现在也只能凭想象了ε=(´ο`*)))唉。

这方面我特别喜欢的正经的花腔女高音 Ingeborg Hallstein 的情况也差不多,年轻时候 F6 ~ Bb6 又柔又亮,毫不费力,可惜 30+ 就开始衰退,40 左右就倒嗓了,之后她就选择不再上台,在学校里面做声乐老师,据说她声乐理论还挺扎实的,所以当老师也是一条挺好的出路。不得不感叹,好像我特别喜欢的女声,都是那种早年音色惊艳、技巧复杂、处理柔美、审美极高的,但也都是倒嗓极早的 (所以按照这个规律,如果接下来有哪个 Diva 我特别喜欢的话,就要当心 40 倒嗓了)。唉如果有下一篇的话就写一写 Ingeborg,不过我得先学一学德语,之前学了几天没有继续下去,因为想要先建立深度深度而不是广度,另外也是感觉自己英语也不是很好,担心学串了不好。那学好德语以后就可以去看更多的德语访谈,有更多了解以后,好好写写 Ingeborg。

职业选择

纵观莎姨的职业生涯,成就不小,但也充满了戏剧性,风格上有多次转变,历经多次劫难,质疑声从来没停过,却一直砥砺前行,做音乐的信念一直没有动摇过。阅人就像阅书,莎姨的经历其实是一本情节跌宕起伏的书。那接下来就复盘一下莎姨职业生涯中几个重要的选择吧。

首先是跟韦伯的关系,当时自己跟韦伯都已经结婚,搞这种婚外恋当然是会引人说闲话的,而且老实说这属于睡 boss,更加容易被人反感。不过好在莎姨自身素质出众,也足够努力,当年演的 Requiem 跟隔年出的剧院魅影都证明了自己,所以在英国本土评价还算正面,甚至大家都羡慕这样的结合。那在美国那边由于韦伯的施压,破坏了美帝的霸王条款,美国演员协会在媒体的反弹就很厉害,各种恶意攻击扑面而来,美国人也是老双标了。但最后还是经过了时间的检验,美国还是承认了莎姨的才华,甚至 08 年莎姨还受邀去白宫在 Memorial Day 演出。总的来说这个选择,有不尽如人意的小地方,但确实让自己上了一个台阶,也激发了韦伯的创作积极性,很明显是一个双赢局面。而且莎姨在那段时间也发展了自己的事业,出了两张个人专辑,可以说除了夫妻店,也算是给个人音乐事业开了个头吧。双方算是各取所得,一个需要会作曲的,一个需要会演绎的。这方面不太好的例子是老帕的其中一个学生兼情人,老帕以解决她声音上的问题和个人声誉为筹码,结果让她各种打杂,累个半死,自己的歌唱事业也没啥进展,结局就是这个小女生最后招呼都不打一声就走了。相比较而言莎姨真的算是很幸运了。即使最后跟韦伯没能长久,两人依旧保持事业上的合作关系,也保持了长久的友谊。不过有个后遗症就是她彻底不想在英美待了,只是把英美当成一个庞大的市场对待,反而是把自己的事业基地放在了德国(插一句在一些访谈我发现她其实会讲德语意语,只是公众面前比较害羞吧,所以坚持讲英语)。

接下来是单飞以后跟弗兰克彼得森(Frank Peterson,看姓氏还以为是英国人)的关系吧,当时莎姨还是希望能找一个能作曲的合作的,希望继续复制男女搭配干活不累的模式,结果找了个制作人,算半个能作曲的吧。不过经历了跟韦伯的离异,似乎莎姨的独立意识愈加强烈,这段合作她为自己争取了更多主动权,算是找了个小鲜肉吧。那 FP 虽然没有韦伯那么牛逼,也是有两把刷子的,比如在汉堡有自己的录音室,这样跟各种艺人合作都有一个支点,也是很会经营自己的人。所以要想变强还是得靠自己厉害,找准支点然后努力,认识更多的牛人,才是事业的正确打开方式。凭借 FP 在德国音乐圈的关系,莎姨获得了为德国拳王演出的机会(唱的就是 A Question of Honor),以莎姨的素养当然演出很成功,也为后面拳王第二次邀请莎姨演出,从而促成与波切利的合作埋下伏笔。莎姨跟 FP 的这段关系期间,迎来了自己音乐事业的第二个高峰,也找到了真正属于自己的音乐道路。别看莎姨平时说话特别客气,声音也是软软的,但从这里看到的却是一个事业心很强的外柔内刚的女斗士形象。不服就干,还有什么比抗争命运更能引发人的共鸣呢?

当然不足的地方就是 FP 原创能力似乎有所欠缺,导致后期莎姨没啥歌唱,然后做专辑就是各种翻唱。其他大牌歌手专辑里面,最多一两首翻唱,她则是整张都是翻唱,这是对自己的声音要相当有信心的。当然翻唱就容易得罪人,尤其是唱得还不错的时候,比如 Scarborough Fair,到现在还有西格(西门和格芬克尔)粉疯狂攻击莎姨的这个版本,再比如翻唱《我心永恒》,结果被席帝直接偷家。俗话说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同样没有翻唱就没有互喷,所以大牌歌手能唱新曲子当然还是尽量唱新曲子。另外 FP 作为一个流行艺人,在古典音乐方面其实给不了莎姨太多帮助,更多靠莎姨自己一个人自己摸索,所以会有前面说的学了假美声啊,功底还不够的缺陷。她本身再好好练练,多学一些理论知识,或许倒嗓也就不会那么早了。总得来讲如果想走流行音乐道路,找 FP 是不错的,但是要是走 crossover soprano 这条道路,似乎还欠缺一些要素。我觉得这里莎姨其实可以再夯实一下美声基础,延迟一下自己的商业演出,虽说键盘侠是客观存在的,但是如果美声部分再好一些,多多少少能减少一些恶意评论,另外可以大大减缓衰退,毕竟倒嗓是不可逆的,只要不倒嗓,总是可以为下一个高峰寻找机会的。另外提一下 FP 自己搞的 Gregorian 合唱团,莎姨也曾经是这个合唱团的一员,当时莎姨已经靠 TTSG 火了,FP 还是搞了个这么个小团体,小心思可见一斑。其实 Scarborough Fair 是先被 Gregorian 合唱团翻唱的,伴奏基本上已经跟后来莎姨的录音一模一样了,演唱还保留的西格版的谱子,估计是反响还不错,很快就被莎姨拿来翻唱了,伴奏稍微改了改,间奏加入一段钢琴,演唱的部分进行一些简化变成只有一个声部,所以这首歌的成功,尤其是在东亚,也有 Gregorian 合唱团的一份功劳,算是被大魔王抢了风头,领了便当。还有一个槽点就是莎姨的歌基本上跟德语没关系,虽然 A Question of HonorTime To Say Goodbye 在德国卖得不错,但是都是英语+意大利语,虽然拿了德国不少音乐奖,但属于个别现象,其他的普通歌曲,在德国显然就没有德语歌卖得好,其实是要损失很多销量的。

最后讲讲从“银铃嗓”到“空灵嗓”的转变吧,主要还是商业化考虑在里面,应该有受 FP 的影响,他的 Gregorian 合唱团就是这种唱法,个人觉得是相当消耗嗓子的一种不太科学的唱法,这个从莎姨、莎姨她妹妹 Amelia、以及王菲这些歌手身上都可以看出来,衰退太早了,而且衰退完了基本不成人形,唱啥啥不灵。个人理解是这种唱法对于闭合的影响就像是给声带撕开了一个口子,越唱口子开得越大,年轻时稍微唱一唱还可以,早期及时止住还有可能愈合,但是经年累月就会造成不可逆损伤。前面提到合唱团被大魔王抢了风头,这次算是合唱团大仇得报,把大魔王的寿命折了一大截。或许莎姨没有那么早衰退,还能迎来第三波甚至第四波事业高峰吧。当然这都是后话了。但即使这样,莎姨也还没有放弃,18 年拖着病嗓,还在请声乐老师想办法使自己的声音成形一些,还在挣扎着出个人第 15 张专辑,还在努力为自己的新专辑去世界各地做推广。那时都 58 了,声音早就不行了,15年想成为第一个到太空歌唱的艺术家的梦想也基本破灭了,以之前的家底,做做投资难道不赚钱吗?她作为一个不完美的艺术家,虽然说不上敬佩,还是挺心疼老太太的,看得出是真的热爱自己的事业。

尾声

莎姨的音乐听了至少15年了吧,她的音乐有相当精彩华美的部分,她的歌声具有丰富的表现方式且充满变化,包罗万象,百听不厌,带给我极致的艺术享受;细细品味,又能带给我好多惊喜,每次重新体验总会带来一些新的感受。必须承认她的音乐指引我踏入了古典音乐的大门,虽然也有好多不完美的地方,但也让我学会了深入的思考音乐以及人生的本质。

听莎姨的音乐,让我对各种风格的音乐都非常包容,什么爵士,Rap(I Loved You),DJ(The Secret),好多想得到的想不到的她都唱过。比如 Harem 这张专辑,一开始不喜欢,但是看了演唱会之后,又觉得其实也挺有特色的,可能老三张的影响吧,事不过三嘛,审美有些疲劳了,另外这专的风格说实话有点玩票性质,过于商业化,至少本人当时不是很喜欢中东印度那边的音乐风格。不过最近重新看了 Harem 演唱会,整体音乐舞美设计感觉真的很棒,有人说这是史上视听效果最牛逼的演唱会,那我觉得还是用了心的,似乎也不是那么不喜欢了。

对我来说,莎姨早已不是什么神仙,也不是 role model ,其实现在听莎姨的音乐特别纯粹,就是觉得这“银铃”般的嗓音有着十分稀有的审美价值,然后没事就琢磨琢磨唱不同的歌,用不同的唱腔,会有怎样的表现力。顺便看看在这尔虞我诈的无趣世界中,这缕不断抗争命运的曙光,能留下什么别样的轨迹来。

这次之所以写这么长文章也是莎姨今年的生日快(yi)要(jing)到了,最后遥祝 60 大寿!哈哈!好了纪念活动告一段落吧,接下来希望更多的时间投入到学习工作中去吧。

2020-08-14 于美西

后记:几个零散的问题

国内莎姨的粉丝较少,为什么不用英文写,难道不是放在国外的平台更方便粉丝交流?
觉得自己人文艺术词汇量不够,表达不好,另外由于频繁接触各种(西欧)语言,现在词汇库有点乱,还是中文吧,词汇串了看不出来。

为什么选择简书,而不是新浪网易QQ空间?
那几个都太老,想找个新地方,主要还是写给自己和比较了解我的朋友看,跟技术相关的文章会发表在 medium 上面,不想跟技术文章混在一起。

有人觉得莎姨演技很差,真的是这样的吗?
我觉得不是,莎姨自小学习芭蕾有扎实的舞蹈功底,肢体语言其实是不错的,演唱会的视觉感官也非常好。事实上你要是去看 90 年代和以后的 mv,表演得都很好,所以莎姨演技肯定不差,只是因为魅影原卡没能留下多少影视资料,现在这个嗓音条件是再也演不了小 C 了,统治力直线下降,每次魅影的周年演出尽量避免演唱,只是发表发表感想,颇有一种“老干部”的感觉。而且现在好多人已经不是从原卡开始了解魅影了,然后之前因为美国媒体恶意乱黑,便成了新卡粉打击老粉的话头(唉,人心呐秉性难移啊,人言可畏说的大概就是这些破事吧)。

莎姨唱过或者翻唱过的不少歌现在看来都是经典了,如何看待后辈歌手的翻唱?
嗯有点难度,但是本身莎姨最后一段辉煌基本都是翻唱,所以这个问题是欣赏莎姨曲目的基础问题。有两个方向,其一是再创作,目标是唱出不同的感觉,其二是复现,也就是保持原来的风格,那就要表现地更加完美,有正面刚的意思。如果是前者的话,那就要仔细体会差别,更加从整体来体会,如果是后者的话那就按照我前面列的好多音质种类,看看是不是在声音表现上面有所超越。一般来说艺人之间不互相评论,这是比较 professional 的做法,因为艺术没有统一标准,互相比较经常产生不快。那么作为一个包容心很强的听着,这个问题只给方法,不给结论,希望读者自行体会吧。

文中给出的最完美的跨界专辑是 Surrender 和 Eden,但是也有人说 DiveFly 才是艺术性最高的专辑,如何看待这种说法?
首先 Dive Fly 是莎姨跟 FP 合作的最早的两张专辑。两张专辑的质感截然不同,Dive (海洋主题)是给人一种静谧的感觉,Fly (苍蝇,没错就是这么行为艺术)则给人一种躁动的吵闹感。另外 Dive 更多延续了莎姨早期的银铃嗓,但是这张专辑缺乏美声的气质,虽然声音保持了一贯的悦耳,有些歌也值得细品,总体上艺术性没有成熟专辑那么强。Fly 开始气声好像有点成型了,开始尝试各种流行、摇滚、甚至重金属风格,好多地方颇有用力过猛的感觉,但既然是实验专辑也无可厚非,要说艺术性么我感觉是不成熟的。从后面莎姨专辑给人的质感来看,她应该还是喜欢那种偏安静的音乐的,她本身声音柔软婉转,需要静下心来细品,就不适合唱那种特别吵闹的,后面再也没有像 Fly 这么很吵闹的专辑了,但安静的作品往往不容易出现爆款。而且 Dive Fly 里面有好几处声音处理得有不舒服的感觉,另外好些地方伴奏或者合唱声音过大(FP的锅),总之艺术性上面显然还差点火候。

相关文章

  • 关于最近老爱好上头的事

    也不知道上次写长文是什么时候了。年初换了个地方,新同事感觉都挺nice,再加上疫情的原因,空余时间多了,于是老爱好...

  • 最近的爱好

    最近爱上了手帐,倒腾了差不多有一个月了。 每天剪剪贴贴,虽然还没什么审美,意外的在做这件事的时候非常轻松开心。 这...

  • 上头的老粉丝

    疫情期间闲来无事想刷个无脑剧,对于一向看剧都要是三观正,口碑好,以正能量为主的题材,这次却看上了《三生三世枕上书》...

  • 最近爱好

    最近爱上了看侦探小说,感觉比言情好看得多,我可能是个假的女生真的汉子吧!

  • 最近的新爱好

    尝试着,做一些没有成功的事情 养花 无意间看了淘宝直播,花花草草养得那么好,当然,人家都是专业人员,但我未尝不能试...

  • 爱好2

    文/明日之月 昨天和茜聊了关于爱好的事。 爱好应该是自己喜欢的事,但不是为了生计,养活自己的事情。 如果把爱好变成...

  • 关于最近的一二三事

  • 和老徐

    对老徐做的一些事不满意,不分青红皂白直接和她吵架。以老徐的脾气,应该很上头才对。没骂我,反而给我认错,觉得老徐不像...

  • 关于爱好这点事无关岁月

    先发一张自己最近尝试人物面孔水彩,第一次尝试水彩的,画的有点丑 再来张中学时代画的 这就是差距,画人物的话我还是个手残党

  • 老骥的爱好

    每个人的爱好各有千秋,老骥有他自己的爱好。 唱歌,是老骥的所爱。可能源于孩提时放牛的生活,让幼年的老骥喜欢上了唱歌...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关于最近老爱好上头的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mipx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