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时代下的爱情?
搜寻成本减低,考核成本却增高。所以网络并非绝对降低了婚恋市场的交易费用。
从市盈率角度看爱情?
一个人的市场价格的波动。学会看价格:“未来所有收入总和的“折现值”,而不是,当前的价格,所以有潜力股一说。
郎财女貌,标准择偶观?
有钱人和美女都是稀缺品,但是凡事稀缺的,付出的代价就会越高,搜寻成本,信息成本,定约成本,履约成本,维护成本.... 从事前到事中再到事后,每一个环节稀缺品都令人不省心。
追女孩的经济学分析?
高风险高收益下,如何根据个人实际情况,选择最优方案。
有效目标(而非顶级校花一类)=个人变量(形象、经济、修养、知识、性格、能力等)+ 对方对你的变量组合是否有需求
比较优势的运用:投其所好?
对方很看重身高、长相、才华,收入等某一项,而你正好某一项不足,就不要追这一个,这里存在明显的比较优势成本过高情况,成本太高,甚至会超过收益。所以说,结交异性的数量很重要,给自己增添选择项(各种备胎组合,如何有条件的话.....),以便于考察比较。即,产品差异性,比较优势的运用,善于发现对方的需求。另外,没脸没皮天下无敌,好女怕缠郎,脸皮薄的男孩子会认为死缠烂打成本太高,可能在竞争中会存在劣势。而这项性格优势(迷之自信)对于脸皮厚的男孩子就是天生的优势。
渣男具有“品牌效应”?
女人潜意识里认为这种男人被很多女人认可过,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的原理。
为什么剩女不结婚?
结婚的机会成本变高,效用变低;生理需求的替代品变多;对婚姻市场的错误估计,决策失误,黄金期过去,产品进一步贬值。涉世不深,虚荣心盛,过于理想。最终,从漫天要价到贱卖出去。
总之,婚姻市场上,要价的基础在于,对行情与自身资本的把握。
结婚,两个人的事情,为什么需要男人埋单?
婚姻制度,在父权社会也不是养一个女人在家里,而是劳动分工的产物,男主外,女主内,双方都要把分内的事情做好。可是社会的变迁总是走在人们观念的前面,观念还一时转不过来,契约内容本应当开始变化,到了今天还是认为男人理所应当地承担养女人的责任,既然如果家庭主妇不存在了,女人如果不全职从事家务,就没有理由从丈夫那要报酬。
一个家庭建立,意味着一个人要出现多种角色,性伴侣,厨师,裁缝,护士,采购员,秘书,室内设计师,心理辅导员,清洁工,搬运工,水电工,形象顾问,前程顾问,公共关系助理,人力资源创造者,保育员,教师,保安员,会计师,园丁等等........
因而,婚姻中找个能人,直接降低了生活中的各项成本,获取更大收益。婚姻是契约,长期的合作与保障。
单身时代的原因?
婚姻成本推高,有钱人与美女总是少数;
性关系成本降低,婚前性行为增多。
专一与花心。男人的成功与周围美女的人数成正比,不成功时,专一成本很低,所以男人容易保持专一,一旦成功,还要男人保持专一,成本就很高了,如何免疫一群美女的环绕?依靠家庭亲情的维系?个人性格中的责任感?生活中精力的良性转移?或许,好男人,特别是优秀的好男人各有各的方法。
一个道理:找成功男人或者美女的代价(付出的成本),就是他们身边总会有一群异性,他们的花心成本很低,因此更容易变得花心,而要他们保持专一,成本很高,因此很难专一。有得必有失。一个博弈办法,保持自身的实力,只有势均力敌,如《简爱》,或许才能有效形成双方的制衡关系,增加了对方抛弃自己的成本,从而促进双方关系的稳定,互相忠诚。
总之,这本书试图告诉读者,离开经济学的成本约束去看人的行为,往往都是雾里看花,云山雾绕的,说不清。
男人有钱就变坏,只是一条简单的需求曲线而已,女人忍受男人花心,捍卫婚姻,说穿了就是离婚收益不划算,成本太高,自己承受不了罢了。
爱情、婚姻,这些问题,如果只有文学与影视的视角去看待,往往会陷入情绪化之中,虽然文学视角拥有美感、悲剧的崇高感等,但往往对于问题本身难以获得通透的解释,或许通过经济学的视角分析,能够相对而言,更能够将其讲清楚。
————
附录:书中对其他生活内容的分析
市场就是一个绝对的好东西?
《金钱不能买什么》可以引起进一步的思考,一切东西都可被金钱衡量吗?
街头的博弈论?
讨价还价,是信息不对称,缺少名牌的产物,信息,在此处是交易成本的体现,而名牌间的市场竞争,就是降低了交易成本的体现。
公共场所禁烟的外部性问题?
公交车,私家车,公园,都不一样,呼吸空气的权利界定。
计划生育加重了男孩偏好?
一次机会,男孩的效用剧增。
经济学视角下的宽容?
自身利益最大化,需要延迟满足能力,而非锱铢必较。别人踩了你的脚的造成的成本,存在交易费用,可能低,一个道歉,也可能高到不行,打架甚至付出生命,不宽容,往往得不偿失。交易费用越高,社会越穷,交易费用越低,社会越富裕。
做好事的经济学?
比较优势理论,一个大学生做好事,是辅导功课还是打扫卫生跟对社会具有效益。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