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75、《庄子諵譁》下册读后摘记

75、《庄子諵譁》下册读后摘记

作者: 黎叔笔记 | 来源:发表于2019-11-30 09:23 被阅读0次
75、《庄子諵譁》下册读后摘记

我们前面讲过,春秋战国的文化,道德这两个字是分开的。道是体,就是内涵,是每人学问修养的内涵;德是用,得了道礼能够起用,是用世之道。

仲尼曰:人莫鉴于流水而鉴于止水,唯止能止众止。

所以关于这个水的比喻,要深入去体会。人的心理状况,永远像一股流水一样,心中的波浪,永远不能停止,所以就永远不能悟道,永远不能得道。

人如何能做一个正人君子呢?必须先要止,心境才能够定,见解也定;就是见地见解要正。用现在的话来讲,观念要确定,要不变,不受环境的影响,一个观念勇往直前。

知不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唯有德者能之。游于羿之彀中,中央者,中地也;然而不中者,命也。

中华民族上古的文化,都在西北高原。羿到了昆仑山上,找到了西王母,得到一颗长生不死之药,他拿回来还没有吃,就被太太嫦娥偷偷地吃了下去。于是嫦娥忽然飞起来了,她的丈夫立刻在后面追,嫦娥飞向高空就飞到月亮上了。

我有一个朋友写信给我说:“我行年七十有九,犹游于羿之彀中。”为了生活,还在工作,七十九了,虽然当个顾问,总是拿薪水来维持生活;没有超然物外,还在羿的箭靶中间。

时代没有过错,文化发展没有过错,是两晋人物的过错,误了我们的文化。

这一篇叫《德充符》,是说什么才是人生道德充满的境界;可是他用的,都是外形残废的人,这些残废的人都有道。所以说,一个人道德的充沛与否,不在外形的美与不美。

所爱其母者,非爱其形也,爱使其形者也。

李泌与郭子仪齐名,一文一武,都了不起。李泌是有名的神仙宰相,这个人学道也学禅。历史上形容李泌,不但有仙才,也有仙骨。传记上记载他,骨节珊然,他走起路来很轻灵,“珊然”,那个骨头柔软得呀!不像是人的骨头,有一股特别的味道,也就是普通人所讲的仙风道骨。

因此我常叫人家看历朝名臣的奏议等等,看反对的意见,才可以了解当时真实的情形。

有德无才可以修道,但不能入世;有才无德入世很危险,不但危险了自己,也危险了世界,所以要才德两全才能入世。上面借用孔子的话,所以说一个人“使之和豫通而不失于兑”。

科学上、物理上,常用“水平”这两个字;水平这一句话,首先出现在《庄子》。“平者,水停之盛也”,他说这个水真正平了,就不流了,所叹叫做水平。水有一点点倾斜就会流动。

死水的绿看不到底,那是有毒的。活的水发青绿色,同,树一样,那非常好看。看了这一种水,心境白然会清凉了。

中国历史文化的一个名言:“用师则王,用友则霸,用徒则亡。”这是中国历史的天经地义。

总之,秦汉以后,没有用师道的,都是用友而已。

故德有所长而形有所忘,人不忘其所忘,而忘其所不忘,此谓诚忘。

偏情一往,则丑者更好,而好者更丑也。……中国人有一句俗语,“牌打一张,色中一点”,漂不漂亮并没有一定的标准。当两人感情好的时候,愈看愈漂亮,骂他侮辱他,他还觉得对他好呢!等到感情有了偏见,你对他好死了,他还认为你想害他。就是这个道理。

佛家的业是事业的业、包括善、恶以及非善非恶的无记,共三种业。

人都不能自立,如果能够自立,就不会妨碍别人,这是天德,也就是庄子的观念。

人之生也,非情之所生也,生之所知,岂情之所知哉!

故婴儿之始生也,不以目求乳,不以耳向明,不以足操物,不以手求行,岂百骸无定司,形貌无素主,而专由情以制之哉!

《礼记》中,始终把人分成两部分来研究,就是性与情两部分。性是人性的性,本性,灵知之性。我们人有思想,有知觉,这个不是感情的作用,这叫做性,而喜怒哀乐,悲欢离合,这是情。能知一切的灵知之性本身,并没有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的,所以这两个要分开。现在郭象说的这个“性”,是“人之生”,所以说,“岂情之所知哉”!与情没有关系。

“世间那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所以他举了一个例子,什么叫做不用情呢?人的心境能够修养到婴儿的状态,一百天以内婴儿,勉勉强强说一岁以内,头顶囟门还在跳,还不会讲话才算婴儿。

前面提到婴儿吃奶,天生能够知觉的即是性,那是知:情是后天加上的意识,是第六意识所形成的,佛学的名称叫做染污,就是现在人说的污染;情就是后天加上去的污染。

如果研究命是什么,等于佛学里头所讲的业,这个业,就是生命的一股力量,叫做业力或业气。

中国文化从《易经》开始,宗教外衣早已经脱掉了,反而是后人把它穿上。中国文化是最科学化的,没有穿宗教外衣,也不加哲学的粉刷,赤裸裸地直接表达有一个东西。

所以一个在上位的人,不一定太精明,不一定太有为;即使很精明很有为,也要做到无所为的样子。因为他无所为,才可以使其他的人能够发挥长处,这一套就是道家的思想。

“知出于不知,故以不知为宗。是故真人遗知而知,不为而为”,所以得道的天,没得知,无知。

故知之所知者寡,而身之所有者众;为之所为者少,而理之所存者博。在上者莫能器之,而求其备焉。人之所知不必同,而所为不敢异,异则伪成矣。

但是你问她,老太太,你怎么样?很苦哦!是我的命嘛!认命了!这就是哲学家,所有哲学家都不及她。

真理就在最平凡的地方,平凡就是最高的真理。

“真人之息以踵”,得道的人,这个呼吸往来,那股保留元气的息,每一次都到达了足底心。“众人之息以喉”,我们普通人呼吸是靠肺部的,只是身体的一半。所以得道的人,功夫到了,呼吸不靠鼻子,自然在呼吸;每次都达到足底心,这就是真人的外表,慢慢地有资格做大宗师了。但是修养到这个境界,还不到大宗师的程度,中国后世道家,称这个就是神仙。神仙分五等,死后精灵不散,叫做鬼仙,是最低层的仙:其次是人中之仙,有定力的,心境很宽广的人,进一步地仙:再进一阶是天仙;再进一级就是大罗金仙。

譬如大禹就讲过“生寄也,死归也。”活着是住旅馆,在这里玩玩,死了呢,回家休息。

《庄子》这一本书,代表了道家,普通都讲老庄,又称为黄老;“黄”就是黄帝,“老”就是老子做代表,包括庄子。所谓黄老之道,包括了兵家、法家、谋略家,乃至诸子百家,渊源都出自黄老。

事实上,历史上国家有问题的时候,拨乱反正都是靠道家,天下治平的时候才用儒家。一般学者研究认为,孔孟之道的儒家,秦汉以后被帝王们利用,作为统治的权术。表面上看起来,这些学者们的话有些过分;事实上秦汉以后的儒家,唯一的谋生就是做官;这一个做官的风气,影响了中国三千年的教育,成为非常有问题的教育。

圣人所做的不为爱人,而是利泽施乎万世,不为时间空间所限制。

所以道家不做这种笨事,中流砥柱看起来很伟大,在那个时势的潮流下,除了一个人送命,历史上可以留名之外,对于社会没有贡献,对于国家没有补益。

道家认为要顺自然之势,就是所谓应用之道;明知洪流一下来,不是堤防能阻隔得住,所以要计算雨量多大,流程多远,等到水流到关键点,打开一条水沟,顺势把水就轻轻带走了。政治也是一样,所谓四两拨千斤,就把那个时代扭转过来了。所以说救世之道,必须要通利害,利害不通,非君子也。

因为《春秋》就是大谋略,就是大兵法,所以孔子有“罪我者春秋”的说法。

日本伊藤博文有两句名言:“计利应计天下利,求名当求万世名。”这是全部中国文化思想,更充分表达了儒家的思想。所以说,如果只为个人一己之名,行名而失己的话,非士也,这是够不上称为知识分子的。

中国文化几千年来,影响最大的并不是孔孟,也不是老庄,而是隐士。

我们研究历史,就要在这种地方着眼;历史读通了,历史就是人生,我们才懂得做人的道理。

古代要有功名、有地位才能穿长袍、所以读书人有功名回家,叫做士绅。“绅”就是大带子,衣服很长,老百姓是不敢穿那么长的。

君为名利隐,吾为名利来。羞见先生面,夜半过钓台。

一袭羊裘便有心,虚名传诵到如今。当时若著蓑衣去,烟水茫茫何处寻。

“内用黄老,外示儒术。”黄老是放在口袋里用,处面招牌上挂的是孔孟的儒家思想。

历史上谥号“宣”的好皇帝,像周宣王、汉宣帝、唐宣宗、明宣宗等,没有几个耶!死后封号“宣帝”、“文帝”,都是了不起。当然不希望将来再有献帝,国家都献给人家。还有哀帝就太悲哀了,那都是值得哭的;有些短命死了,就叫殇帝。

一个汉朝的丙吉,一个五代时的冯道,都是菩萨中人:拿王安石的话来讲,都是佛的化身。

另有一个副宰相,对丙吉不太满意,所以丙吉一路都不太管政治的事,副宰相既然想抓权,就让他抓权吧!他自已只是看牛为什么喘气啦!气候好不好啦!他只管管这个事。可是丙吉不是糊涂,是第一等高明,太平盛世做人做到如此,才真正是压子所谓的道家。

以刑为体,以礼为翼,以知为时,以德为循。

真正的礼是什么?古人的解释,礼就是道理,换句话说,它包括了一切文化的原则。以新的观念来讲,是哲学;这个哲学,不是西方的哲学,哲学也是借用的名词。那么礼是讲什么呢?是中国各代的政治哲学最高原则,是进礼治,不用法治。

现在我们可以了解,所谓汉唐黄老之治的用法,就是《庄子》这一段的精华。所以说黄老之治,是道德的政治,这一点首先要了解。老子进的我有三宝,佛家讲皈依佛法僧三宝。三宝的观念名词,是老子先提出来。哪三宝呢?“曰慈,曰俭,曰不敢为天下先。”做人做事,小之于个人,大之于天下国家,都一样。“曰慈”就是儒家所谓仁爱,这个很容易明白。“曰俭”,这个俭不是说省钱,包括节省钱,节省精神;一件事情的简单化,简单明了就把事办好,就是简的道理。“曰不敢为天下先”,不是说永远跟在人家后面,而是万事不要突出,因势利导的意思。如果不知道因势利导的话,永远做不好事情。

严格的结果,就是法治的精神。

法家,拿整个文化想来讲,就是戒律;而且是对于整个社会全面的戒律;用之太过呢,就变成残酷了。用之恰当呢,法家就是治世最重要的规范。所以,庄子这里提出来,光“以刑为体”是不行的,还要“以礼为翼”。

由此我们再看儒家的两句话,孟子说得很彻底,“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光讲道德,劝人为善,那可以用于宗教,不能用之于政治。

一个真正修道的人,人世处世,当了皇帝的境界,日理万机,一天有一万件事那么忙,但心中无事,这就叫做无为之道。因为一切他都有一个制度,有个规范,已经弄好了。

死生,命也,其有夜旦之常,天也。人之有所不得与,皆物之情也。

生死问题是人类根本问题,没有人不怀疑它,没有人不怕它,尤其人越老越怕这个问题;已经来日无多了,不晓得死了到哪里去。如果有旅馆可订嘛,也可以预订一个,可是不知道在哪里!这是很麻烦的事。

生跟死,是生命本源本来存在的两头现象;看起来有生有死,其实我们本有的生命,并没有死亡,也没有生出来过。

这是完数,所有的宗教都是管死的一面,只有中国文化不谈这个,尤其三代以上,没有现在后世的宗教形态,

宗教始终站在殡仪馆门口看,天天都看到抬进抬出。我们中国文化素来不在那里看,而是在妇产科门口,永远一看到新生的,哇一个了,哇又一个了,生生不已。

我们看历史上的帝王,凡是政治清明的时代,领导大都来民间,都从低层的社会过来的,所以他当了帝王以后,非常懂事。太平久了,皇帝的儿子孙子继位,这种的皇帝,我有个特别创作名称,种做职业里帝。

京戏里头有两个是白脸的,一个是天上的神仙,面如白玉,一不就是奸臣的脸也白,表示是绝顶聪明的读书人。

一个典故“故剑难求”,就是汉宣帝的故事。这时左右探听汉宣帝的意思,汉宣帝告诉旁边的人说,哪个人把我的故剑找回来,我就很感激了。汉宣帝为什么这样讲呢?他干脆讲,把我那个老婆找来当皇后就好了嘛!

问牛燮理阴阳,这个阴阳意思多得很,那是国家的大事,我怎么不问。所以丙吉问牛是这个道理。一方面可以说,丙吉深知大体,一个宰相管理国家的大政,小事各有专管的人员去管,一方面,他的副宰相非常爱管事、何必两个人争权呢?这就是丙吉问牛高明之处。

这是讲丙吉一生的长处,尤其是对他培养出来皇帝,一生不念恩,这个是做人最难的地方。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植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夫大块载我以形,劳我以生,佚我以老,息我以死。故善吾生者,乃所以善吾死也。

“劳我以生”,这个字用得韭常好,给你生命就要你忙忙碌碌,不忙忙碌碌的话,不叫生命。

寓言就是比喻,所谓因明(逻辑)的宗、因、喻,是由一个前题主旨,引申理由,最后讲不清楚,只好用个比喻说明;所以《庄子》里面处处是比喻,用比喻说明一个道理。

后来所讲的天圆地方,并不是讲地球是个方块的啊,而是说地是有方位的。

“六十而耳顺”,是非善恶合一了。再加十年功夫,“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距”,他才可以说得了道。

这个代表宇宙初生那个极点,就有那么一个东西,名称叫太极。

我们人哪里来的?不是猴子变的,是从天上下来的,身上有光,飞来飞去;我们老祖宗下到地球来,后来吃了地味,就是盐巴,骨头重了,飞不起来,只好留在这个世界上。

有人有才而无道,有人有道有德而无才。才、道德、学问,三者兼备的几乎没有;如果有的话,那就不得了啦!这人就是得道了。

“杀生者不死,生生者不生。”其实不是真的叫你去杀生,如果杀了人,那你非死不可。这个生,不是生命的生,是念头生起来,思想念头一动,就要平静下去,就要把它空掉。后来道家修神仙之道的两句话,“未死先学死,有生即杀生”。

一个鸡叫的声音,一个猫眼睛的变化,人就靠这两个天然的大钟知道时间。

且夫得者,时也,失者,顺也;安时而处顺,哀乐不能入也,此古之所谓县解也,而不能自解者,物有结之。且夫物不胜天久矣,吾又何恶焉!

任何病只有三分,但是我们心理的痛苦加上去变成了七分,好痛哦!好痛哦!尤其生病的人喜欢大家照应,等于小孩子一样,孩子见到娘,无事哭三场,没有事情都要哭一下的。

科学文明愈发达,一般人的心理病愈严垂,要解除自己心理这个问题,就是庄子这三个字,“无怛化”,没有那么恐怖,对于生命看得空一点,生病就不那么恐怖,也不那么怕死了。

《庄子》的内七篇里,表面上都是如何解脱,顺其自然;但是有一个违反自然法则的,可以不随这个变化走而超越了这个变化的;只有懂了道的人才办得到,这个才是中心重点。我

们读《庄子》的时候,往往被他这个自然变化,又美又幽默有趣的文字迷糊了,而忘掉了中间有一个能够作主的。大凡一般研究《庄子》的,乃至我们喜欢《庄子》的人,据我的经验看采,古今以来各种注解,多半只注意到道遥解脱顺其自然这一面,忽视了逆行修道主宰生命的这一面。

儒家是偏重入世的,壁如孔孟,绝对懂得这个道,悟了这个道,但是偏重于入世,以仁爱大悲的心情,明知这个世界不可救的,他硬要救世救人;不是他笨,是明知其不可为而为之,这是圣人之行。

印度哲学里头“涅槃”这两个字,包括了六种无为,勉强相比的话,整个笼统的观念就是无为。

中国文化三代以后,到周秦这个阶段,最重要的是养生送死而无憾;对年轻孩子的教养,对老年人照应,以及死后的丧事,这两头一定要办好,这是中国文化的精神,是非常重要的。

所以到了春秋战国的时候,最反对丧事过分的是墨子,他等于赞同伊斯兰教的葬法。伊斯兰教人的棺材,一个可以用几百年呢!那个棺材的底子,是个可以抽动的板子,人死了以后,白布包裹起来放进棺材,攻墓是挖一个坑、把棺材抬到那个坑上,然后板子一抽,尸体就下地了。尸体一定要接到土地,这有它的理由,人是地上的动物,天地生我,死后归之于地,也很有哲学的道理。尸体下地,封好泥土这个棺材抬回来,第二次还可以用的。

所以我们普通人只看外形,认为躯体是生命的根本。得道的人看到死亡的是形骸,“而无损心”,那个生命的本心,没有死亡,也不因外形的死亡而死亡,它永远常在。

虀万物而不为义,泽及万世而不为仁,长于上古而不为老,覆载天地刻雕众形而不为巧。此所游已。

有物先天地,无形本寂寥。能为万象主,不逐四时调。

命是代名词,你不要听了命,赶紧去算八字,不是你那个命!这是宇宙的大命,这是自然的一个规律。

饱饭闲游绕小溪,却将往事细寻思。有时思到难思处,拍碎栏杆人不知。--辛稼轩

世界上一切宗教、哲学,任何的学问,一切的知识,修养的方法,也都是一个各词“调心”,调整我们的心境,使它永远平安,就是这个作用。调心的道理,庄子用的名词是“游心”。

淡泊以明志这一句话,就是根据《庄子》这里来的,所谓游心于淡。

所以,认为呼吸之气就是生命的气,完全错了。因为这个气,有生有灭,有来有往,所以修息修气,就是一生一灭。其间那个生灭的本能,那个作用才叫做气。所以机发于踵所指的这个气,就是我们讲气脉的气。

至于修脉呢,比气又更进一步了。脉不是血管,也离不开每一个微血管的神经,那是它的初步。真正的脉还不是微血管神经,而是我们生命同宇宙之间的交流、交通的,看不到,是无形无象的,可是有这么一个作用;

善是代表阳,我们中国讲修养的说,为善最乐,那不是理论,而是实际的事;人真正做了善事,会非常快乐的。快乐不是高兴喔!高兴还不算快乐。因为善的思想代表阳,阳机就充满,生机就充满。做坏事,忧愁苦惠,是代表,或者恶事趣做越多,就会阴气越来越重。

壶子说三个了,一个杜德机,一个善者机,现在进一个衡气机。

譬如中国的《易经》只进到八卦,有一卦是卦不出来的卦,那是第九卦,没得卦;后人叫太极,叫真空。

最初的最初,你不要怕来源没有了,总归有来,也总归不断地去。所以一切都是游戏,如幻二昧。

老老实实闭关三年,给太太当下男去:就是什么都听太太的。所以说世界上怕老婆的第一等人,就是从列子开始的。

人嘛,活到老就是这一些,老老实实,规规矩矩。列子三年做到什么呢?“食豕如食人”,无论吃肉,吃豆腐,吃菜,都是一样的,味道没有分别了,他吃到猪肉都觉得像吃人肉一样,很难过,所以他当然吃素了嘛!

学道最难是男女饮食,列子对饮食没有分别了,当然对男女也没有分别了,给太太做下男也无所谓,人人一切平等,不然自己觉得大丈夫,那个威风也没有了。

人的花样太多了,什么庄子、老子,又是唯识唯心,都是雕琢,都不对;把雕琢去掉,恢复

到父母刚刚生的那个本来才对。

老庄不愿意这样,再不雕琢你了,只讲父母既生以后,刚生下来那个婴儿冥然无知的状态。婴儿是无知吗?他是全知全!那个是朴实的境界;所以老庄要把雕琢去掉,恢复朴实的境界。

“一以是终。”所以自己不要加上烦恼,不要雕琢纷纭,不要把自己封锁在一个固定的形态。我们把固定的形态,叫做人格,自己不要把自己画成一个格格,规到一个范围里。

我们人生,我经常说有十二个字:“看得破,忍不过,想得到,做不来。”这就是我们人。这十二个字是我的咒语,是无上咒,是无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实不虚。

“至人之用心若镜,不将不逆,应而不藏,故能胜物而本伤。”这是道的最高境界。

“中央之帝为浑沌”,中央有一个皇帝,这个主宰为浑沌,不是我们吃的馄饨,这是道家所讲的浑沌。这个浑沌就是阴阳混在一起。其实我们吃的馄饨,原始就是这个观念来的。所以肉啊,菜啊,面粉包在一起,就是浑沌的意思,这种样子叫浑沌。

相关文章

  • 75、《庄子諵譁》下册读后摘记

    我们前面讲过,春秋战国的文化,道德这两个字是分开的。道是体,就是内涵,是每人学问修养的内涵;德是用,得了道礼能够起...

  • 71、《庄子諵譁》上册读后摘记

    苏东坡曾经说过,如要写好文章,《孟子》与《庄子》及司马迁的《史记》,这三部书一定要熟背,才可以做大文章。 只有清朝...

  • 读庄子諵譁

    欲得不得。欲失不失。得失之妙,何以参透。方知我心空,而世人心不满,他心必扰我心,如我心尽色,五彩之妙,而世心空无只...

  • 《庄子諵譁》开篇读后感

    书声2019/胜越 昨天开始翻开《庄子諵譁》,只有时间读了20几页。然而有感。 作者:南怀瑾先生。我不知道怎么称呼...

  • 唯道集虚:从驱逐烦恼到充盈活力

    ——读《傅佩荣讲庄子》 南怀瑾在《庄子諵譁》说,人在烦恼中最好读《庄子》,可以寻得解脱,傅佩荣亦以此切入,解说《庄...

  • 《庄子諵譁—养生主》读后感

    书声2019/胜越 再到庖丁解牛篇,这个篇章我很喜欢。 恢恢乎,形容舒服、潇洒、从容。和“栩栩然”一样,翻译成现代...

  • 【南怀瑾老师】话说人的一生

    话说人的一生 本文摘录自 《庄子諵譁》 【泉涸,鱼相与处于陆,相呴以湿,相濡以沫,不如相忘于江湖。】 庄子这几句话...

  • 【南怀瑾老师】道家用以拨乱反正的是什么?

    道家用以拨乱反正的是什么? 本文摘录自 《庄子諵譁》 《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及《杂篇》。《内篇》只有七篇...

  • 听南怀瑾《庄子諵譁》有感

    鲲鹏展翅几万里, 蝶飞三尺亦为奇。 若要高飞逍遥游, 深厚涵养等风来! 2018.6.1 ​​​

  • 《庄子諵譁》 读书笔记

    这本书其实和《老子他说》系列是一起购买的,但是看完老子后就懈怠了,一直到最近才拿起来阅读。 人都说读史书要在人生低...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75、《庄子諵譁》下册读后摘记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monwc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