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曾经说过,如要写好文章,《孟子》与《庄子》及司马迁的《史记》,这三部书一定要熟背,才可以做大文章。
只有清朝这位文学思想家怪人金圣叹,才公开提出来推崇,担《庄子》列入他的六才子书,就是《庄子》、《史记》、《离骚》、《水浒传》、《杜甫律诗》、《西厢记》。他认为这是中国六位大才子的著作。如果懂了六才子书,所有文章的技巧都学完了,这种说法也是很有道理的。
《庄子》一书分《内篇》、《外篇》及《杂篇》。《内篇》只有七篇,有学者们考据,认为《内篇》是真正庄子自己所写,《外篇》同《杂篇》则靠不住,认为是后世人加上去的。
但对中国文化影响最大的却是《外篇》与《杂篇》,而不是《内篇》。《外篇》影响了我们中国文化几千年,是所有一切谋略学的鼻祖。除此之外,它对我们人生的启发,修道上的启发,也非常巨大,这一点要特别注意。
从哲学观念来讲,什么是人生?我们可以给一个答案,就是痛苦的累积叫做人生。那么,痛苦如何解除呢?就是要得到逍遥的解脱,也就是庄子所提出来的逍遥游这个东西。《逍遥游》全篇的内涵,首先就是人生要具有高见,就是普通我们讲见地、见解、眼光、思想。一个人没有远见,没有见解,如想成功一个事业,或者完成一个美好人生,是不可能的事。
这是庄子的文章,要学吹牛,要学写文章,就要学庄子。据说唐代有名的诗人杜甫,想作诗,就说:“语不惊人誓不体。”要说话说得惊,就要学庄子吹牛那么大。有兴趣写作的青年同学,要特别注意庄子的文章,还有他写作的境界。
什么叫“息”呢?要注意中国的文字。息不是完了啊!息是成长,所以“消息”两个字要注意。消是放射的,是消耗,是完了。息是回转来成长,是充电,充了电再放射!
第二个要点,是说一切生物,万有的生命,之所以变化,因为中间有一个东西而使之变化。庄子对这个东西提出来一个名称,就是“息”。息就是消息,《易经》上的消息。后来的道家称之为“气”,万物皆是气化。庄子文章的表达方法,所说的道理,把人世间一切学问、知识都归之于佛学名词的比量,而不是现量的境界。
所谓现量,就是呈现出来那个真实的东西。我们现在借用佛学名称,就了解了庄子所说的那个道理。他说人类的见解与知识,生活的经验,都是比量,不是真实。所以,同样一个气候,同样一个空间,同样一个时间,同样一个颜色,同样一个饮食,而每个人感受程度并不一样。这都是比较性的,都属于比量。比较的不是绝对的,不是真正的。庄子认为有轻重的比量、智慧的比量、大小的比量。每一个人,根据自己的知识范围,看事物都不相同,都是比较的。
“世味尝来浑是蜡,莫教开口向人啼。”世间的味道,一点意思都没有,像吃白蜡一样。但是,人再艰难困苦,也不要向朋友去诉说,更不要向人去埋怨;要闭着嘴巴,像这只鸟一样。
孔子说,“鸟兽不可与同群”,照儒家的观念,认为孔子骂这些隐士是禽兽,不愿跟他们在一起。这个观念等于把书完全读错了,事实上孔子也佩服这些隐土。什么叫鸟兽不可与同群?鸟是会飞的,它飞掉了,兽是会跑的,四个脚跑得很快,它跑到山里面去了。我们人跟不上它们呀!孔子是走人道的路线,这些高人该飞的飞了,该入山的人山了,我们呢?还是规规矩矩做一个大,所以说鸟兽不可与同群。这是孔子捧隐士的话,可是历代都把他解释成孔子骂隐士,认为孔子把隐士当禽兽。
十年梅迹踏红尘,为忆青山入梦频。紫陌纵荣争及睡,朱门虽贵不如贫。愁闻剑戟扶危主,闷听笙歌聒醉人。携取旧书归旧隐,野花啼鸟一般春。--陈抟老祖。
一年十二个月,六个月阴、六个月阳,是由乾、坤两卦变化的。一年十二个月,五天是一候,三个候是一气,六个候是一节,所以一年有二十四个节气。节气变化都不同,影响我们的生命。
孟子对于这个问题,界定为六个步骤,他说:“可欲之谓善(一),有诸已之谓信(二),充实之谓美(三),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四),大而化之之谓圣(五),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六)。
真正的圣人非常平凡,自己也不会承认是圣人;如果觉得自己有道,是个圣人,这已经不是圣人了。所以老子是骂那些假圣人。
圣人无名,更无所谓圣人不圣人。换句话说,最伟大的人是在最平凡里头,能够做到真正的平凡,就是无己、无我、无功。就算已经功盖天下,自己也觉得很平凡;就算道德到达圣人境界,自己仍觉得很平常。
“吾将为名乎?”我为了出名吗?“名者,实之宾也”,他说一个人的名,是实际行为成果的一个附属品,实际的功劳才是主体,有功劳才有大名。譬如一个人,他真有道德,因而有名受赞赏,那个名跟实是一样的,是相同的。如果没有这个事实,只有这个名,这一种名,我们文学上称它为虚名,是假的,不是真的。
“庖人虽不治庖,尸祝不越撑姐而代之矣。”他说厨房的厨师,尽管不煮菜了,不管厨房,但是当神父、法师的,总不能到厨房占他的位子,替他做菜吧!
大概我们中国人,自古以来讲究吃的,而且中国历史,有好几个名厨师。第一个好厨师是伊尹,就是商汤的宰相。
易牙就是个厨师,是个坏厨师,后来也当了宰相,使人亡国。
文章并不是说写的文章,面是文采,大自然的美丽就是文采;大自然美丽构成一个图案,叫做童。文就是文采、采丽。后来我们把文字组织起来,就叫做文章。
“则夫子犹有蓬之心也夫!”庄子这一句话,不但骂了惠子,还骂了古今中外天下人。你那个心,你那个脑子里都是蓬草,是个大草包,大笨蛋,所以后世骂人,文学上进作蓬心,这个典故就是这里来的。
像这样各种各样的说法,如果追究下去,问问你那个神是谁创造的?就不能问了。宗教家到此谢绝参观,到此止步,不能问,信就得救,不信就不管你了,这是宗教。
后来哲学家说,你叫我信可以,你要把理由告诉我。就是说,上帝创造也好,种创造也好,菩萨创造也好,开始是先创造哪一样东西呢?因此就开始摸索,产生了哲学。说法虽有几种,但是大部分说法,都认为宇宙开始创造的是水。先有水,有水才生长万物。印度与埃及的文化,认为是四种元素,地、水、火、风,就是热能、水、气、泥巴,和在一起。这是哲学,这一种哲学是属于唯物论的。对于最初宇宙创始的说法,由宗教方面的追究,渐渐成为哲学性的对宇宙人生根本的研究,于是哲学脱离了宗教。
在中国呢?我们中国家的思想,认为第一个形成的是气,万物皆是气化,这个气并不是风,庄子提出来叫做气。现在我们书正看到这个“气”,在最初古本的《庄子》,那个气字不是这样写,所谓无火之谓“炁”。
譬如江河海洋,是地球的肠胃、血管。照道家的思想,认为地球的中心整个是通的,等于人身血脉都是相通的。
道家有三经,《老子》为《道德经》,《庄子》为《南华经》,《列子》为《冲虚经》。《道德经》为大经,《南华经》《冲虚经》为小经。
但是天籁是宇宙万有的开始,是宇宙间形而下第一个作用,不是形而上的。形而上是无我,无何有之乡,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形而下就是这一股力量吹出来的,“吹万不同”,吹出来万有不同的现象,“而使其自己也”,一吹出来不同的现象,万物就不齐了。
这个气等于大海的水,你的量大一点,多舀一点水,量小少舀一点。所以有人抓多一点,气就多一点,有些人气魄则小一点。有些人小气,有些人邪气,有些人正气,有些人阴阳不正之气,有些人半阴半阳之气,各种各样,就是所调万气不同。
养生之道先要培养脾胃,把心神凝定,自然就睡着了。所以老年人爱睡觉的,是长寿之相。火水不相济,就是心肾不能交,在理论上讲是魂魄分开了。魂是灵魂,就是思想意志。魄是生理上的,包括气啊!血啊!肌肉啊!荷尔蒙啊!营养啊!维他命啊!蛋白质等加起来,叫做魄。
中国人讲生命的道理,认为睡着时,魂没有离开身体,还在身上,归到某部分。魂归到后脑就做梦,魂到了前脑就醒了,如果藏在心肌之间,就睡得很安详;魂一旦离开了身体,那就是做大梦了。中国古代的说法,认为人做梦的时候,从自己头顶上就出去了。
所谓“魂交”,是魂跟气交。气就是魄,所以我们叫气魄。“其寐也魂交”,真正睡着了,神气两相交,所以第二天精神饱满;没有睡好的话,神气没有交婧,那样就不行了。“其觉也形开”,睡醒了像花一样,神跟气都充沛了,因为他两个相交了一夜。
所以恩想用过度,写文章多了,魂跟魄不相交就睡不着了。如果多炼气,养气,气充足了一定就会睡着。气把那个魂吸收回来,人就睡着了。
可是,《中庸》所讲的喜怒哀乐,后世把它解释为心态,用现在的新名词来说,就是心理的思想形态、意识形态。这种千古以来的解释,是有些问题的,因为喜怒哀乐不是心态,而是情态,是由大的情绪所发的,面心态是不属于喜怒哀乐的。
《礼记》上提到的是七情六欲,七情就是喜、怒、哀、乐、爱、恶、欲;六欲则是后世所加的,但是《中庸》与《庄子》,只有前四个字,下面三个没有,因为爱恶欲这二个所包括的,纯粹属于心态。这也就说明了喜怒哀、乐是属手情态的范围,是情绪的作用。
尤其是高兴,越高兴气越虚心境也越虚;如果向内收缩,闷在里头,则“蒸成菌”。
对与不对,都是人的师心自用。就是说一个人有成见,有主观的观,自己认为这样对,就是对,都叫做师心自用。
“道恶乎隐而有真伪,言恶平隐面有是非!”
言语的本身,本来应该是没有保留地使人懂,可是人因为听了言语,反而不懂了,变成有是有非。
所以要想摒除一切是非,庄子说唯有一个办法,就是真正能够明道,才能够摒除了万有的不齐,而归于齐一的道体。
人类世界最初的文化,都是宗教来的,艺术也好,其他各方面都是。因为人生下来都是哲学家,每一个人都怀疑过自己怎么生下来的。
世界上的一切学问是宗教来的,后来演变成哲学。因为宗教有些同题,是直接的权威性,只要相信就行了。可是人类的智慧是不肯满足的,你叫我信,可以!你告诉我理由才行,至少把门打开给我看看。但人类的宗教,素来是把大门关着的,到此止步,不要多问。
在印度,古代的逻辑叫因明,佛学里头有,所以学佛的第一就要学会英明。大乘菩萨道如果不懂因明,就不能学菩萨道。国此世界上的学问又有两派了,一派认为印度佛学的因明,是受了希脂的逻辑影响而产生的;另一派的说法相反,认为希腊的逻辑哲学家,是受了印度因明的影响而产生的。
在战国的时候,西方哲学发展产生了两派,一派是知识论,学间到了就行;一派认为只靠知识的理想,没有实证求证是靠不住的,非实证不可。实证的这一派就叫经验论。
在庄子的时代,印度的佛学绝对没有过来,儿百年后印度佛学传来,才有缘生之说。
所以,不自生,不他生、不共生,不无因生,也不是没有原因来的,是名为“缘生”,一切的因缘所生。
一切的观念理论,就是我们中国最高哲学的两句老话:“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有理说不到底。”庄子的文字,就是“是亦一无穷,非亦一无穷也”,都是无穷无尽。
高度的智慧,高到了极点,但是看起来很平凡,这个才是庸的管理,得其环中之应用。
可是思想发达,论辩太多了,大家反而茫茫然无所主。我们历史上有三个阶段,学术思想非常发达,可是当哲学发展到很高的时候,就是天下大乱的时候。一个是战国时代,也就是庄子这个时代;一个是魏晋南北朝,所谓清谈,三玄之学的时代,其实也不止三玄啦;一个是南北宋的时候。我对于宋朝,不叫它宋朝,叫它第二个南北朝,那时候,也是理学最发达的时候,学术一发达,历史上沾到痕迹的都很悲哀,天下都是很乱的时候,可以说是社会被思想扰乱了。
要讲中国哲学,没有一个单独成立的系统,所以大家学中国哲学史,是个很笑话的事;因为中国哲学和文学、历史、政治四样东西是连在一起的。第一是文哲不分,文学家都是哲学家,一个中国哲学家,要想懂哲学,先要懂《诗经》与《易经》。《诗经》里头都是哲学,文哲素来不分,他不像西方哲学家、科学家、诗人,都是独立的。其次是文史不分,文学家同历史家不分的;再其次是文政也不分,一个大文豪,往往又是大政治家,也是史学家。这个政治不是讲普通主观的政治,而是同人生实际做人做事分不开的。所以文哲、文政、文史,都分不开的,通通连着。
古代的文学,有一副对联是:“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诸葛亮才是经济大家。什么叫经济?经纶天下,济世之才,救人救世,这个学问在古代叫经济之学。
只有春分跟秋分一样长短,这个太阳下去,刚刚地球面一半,夜里也一半,我们穿的衣服不冷也不热,刚好。所以春秋是世界最和平、最公平,持之平也!而历史是个“持平”的公论,所切叫春积,不叫冬夏,春秋的道理是如此。
庄子前面讲到中国文化的人伦之道,“六合之外,圣人存而不论;六合之内,圣人论而不议。春秋经世先王之志,圣人议而不辩”。这几句话,几乎成为中国文化,需释道三家几千年来不易之论。也就是说,后来文化一切的观点,对于东方历史、哲学的看法,都是由这几句话做基础的。
所以百丈禅师的丛林要则,“疾病以减食为汤药”,一个人生病了,最好是少吃东西,肠胃先清理一下。“是非以不辩为解脱”,是非越辩越糟糕,所以“大辩不言”。
所以庄子的大仁不仁是说,故意有心为善,有心求一个仁的话,这个人已经不是大仁了,因为那是做出来的。真正的大仁,是普遍的、自然的,并没有对某一点特别的仁。
《聊斋》开头不是有一首名诗吗?是清朝王渔洋题给《聊奇》作者蒲秘龄的。“姑妄言之姑听之,豆棚瓜架雨如丝”,第一句话,“姑妄言之姑听之”,大家晓得用姑听之。“料应厌作人间语,爱听秋坟鬼唱诗”,爱听坟里头的鬼讲话,这就是骂人的话,意思是说世界没有人,都是鬼。
说到言语与文字统一的问题,我经常告诉来学中国文化的外国学生,不要走冤枉路,最便捷的方法是先读《三字经》、《百家姓》《千家诗》、《千字文》这四本书。
《千字文》这本书的作者是梁武帝时代的大臣,名叫周兴嗣,因犯了错误,武帝罚他要他一日一夜写出一千个不同的字,并且要成一篇文章,结果他写成了《千字文》。
一篇有名的古文,叫做《春夜宴桃李园序》,其中有一句“天地者万物之逆旅,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是《庄子》这里来的。就是道家说的,整个宇宙是万物的旅馆,也是我们的大旅馆;几千年光阴,去年、今年、明年,百代之过客,过了就算了。
另外《三国演义》刘备去见诸葛亮的时候,诸葛亮假装睡觉,嘴里念这一首诗:“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草堂春睡足,窗外日迟迟。”
这个就是唯识学所谓“流注生,流注住,流注灭”,任何过程都有四个阶段,生、住、异、灭。是就是变异的意思。
所以生与死,在道家不叫做死,道家对人死叫物化,是另一个生命变化的开始。死没有什么可悲,活着也没有什么可喜,所以在妇产科前,不必送喜幛,殡仪馆前也不要送挽联!他说都差不多,不过一个是睡觉去了,一个是来做梦,如此而已。
所以庄子说,要怎么样才能够逍遥呢?要真把握了物化之主才能够逍遥。真把握了物化之主,接着才能够齐物,在宇宙万物不齐不平等之间平等统一。这平等统一是什么呢?道!形而上的道。
你们年轻人不要随便禅啦!什么青蛙“扑通”一声跳下水也是禅,那是什么禅?一个青蛙跳下水,那是不(扑)通!
《逍遥游》讲解脱以后,才能谈齐物,齐物以后才养生,这个题目次序我们先要了解。我和外国同学讨论时,经常把自己文化吹高一点,我说你们西方的文化只讲卫生是消极的,卫生是防御性的;中国讲养生是积极的,是超过防御,没有病先保养。
进得去跳得出来,然后把自己脑子由一切书本丢开子,成为白纸一张,到这个境界时,可以养生了,可以谈道了,可以学禅了。
“知事少时烦恼少”,知道的事情少,烦恼就少。“识人多处是非多”,认识人太多的地方,碰到就讲是非嘛!
《莱根谭》的原文有几句话:“涉世浅,点染亦浅,历事深,机械亦深,故君子与其练达,不若朴鲁,与其曲谨,不若疏狂。”
郑板桥说“聪明难、糊涂亦难。由聪明而转入糊涂更难。放一着退一步,当下心安,非图后来福报也。”绝对的聪明人,最后通达了,再学到绝对的糊涂,这不是真难了。他说人生做人处事,要万事放人家一马,退一步,当下心里头就很安详。并不是像宗教家那个样子,求来生要得个好福报,这就不对了。
题目发下来,他就作了一篇文章,中间有几句很要紧的话:“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置。”
西方文化也讲人的生命可以长生,譬如后来演变成西方的宗教,所谓升到天堂去就得永生,那是讲这个肉体死后,精神的生命可得永生、长生。只有中国文化认为,我们这个肉体生命,经由一种学问,一种方法,可以修养到永恒的存在。这就是长生不死之学。
奇经八脉的主脉就是督脉,这里“缘督以为经”,这个督脉是什么东西呢?就是在我们身体的背脊。人体是以一个背脊骨为中心,心、肝、脾、肺、肾五脏六腑都挂在这个背脊骨上,人是站立的,顶天立地,这是我们人的优点。动物跟我们大不同,它的背脊骨是横放的,五脏是横挂的,所以佛学把它们叫做傍生,也做横生、畜生。
这一条一条连上,直到我们头顶,中间脊髓有液体,其中一条很细的路线,—直到后脑的,就是督脉。这是印度瑜咖以及有些道家那么认定的。
男人走路跟女人走路不同。男人走路是两个膝盖头弯起来这样走的,男人年纪大了,膝盖头弯得不灵便了,这就很讨厌了,越年轻,膝盖头越灵便。女人走路是屁股在动,因为腰在扭,这是生理气脉的关系,不是骨头的关系。女人生命的重点是中间这一圈,叫做带脉,带脉的气足不足非常重要。
背脊骨两边腰部,在中医是命门火所在,是生命的根本,也是针灸的重要穴道。所以老年人腰酸背痛,要捶腰捶背!腰酸就是督脉的尾闯关不通,督脉最难打通的就是尾闯关。
如果玉枕这一关头脑气脉打通了,不管你年纪多么大,思想不会疲劳,身体不会倦怠,记忆力不会衰退,也不会耳朵聋,也不会眼睛近视老花,应该说比年轻人还要行,这就是讲督脉这一部分。
所谓奇经八脉中,督脉前面的任脉,刚才我们讲自律神经系统都叫任脉,环绕腰部这一条是带脉,身体中间有象而无形的是冲脉,也就是后来密宗道家所认为的中脉。人体这四条脉,加上两足两手到头脑上下,这八条脉是非常非常的重要。
因为他有一个“缘督以为经”,其他任脉也好,带脉也好,总而言之,背脊骨这一条到脑中枢神经的这个督脉最重要,这是主干。因为督脉、任脉都不通的适、中脉没有办法通。中脉真正的通了,这奇经八脉当然通。
人的欲望眼着年龄、组识、经验在升高,非常可怕的。假使这个人的欲望不眼着这些升高的话,那差不多可以修道了,甚至于减退更好。
所谓“官知止而神欲行”,他说技术到了最高近乎道的境界,讲大精神的领域里头,四肢官能想停止,而这个神的境界“欲行”,连绵不断了。
中国儒、释、道三家,有个名称叫做永远保持“初心”,就是最初在开始的那个心理状况,人能够永远保持“初心”,很纯洁,不受界环境影响染污,永远保持那个光明磊落、坦白纯洁,如老子所讲的“如婴儿乎”!
文学上有一句话描写一个人生,由最绚烂而归于最平淡,由最高明而归于最平凡,那样才是成就。这样的成就就是养生之王。
这个就告诉我们人生一个道理,儒家道家同一个道理,子思在《中庸》上所说:“极高明而道中庸。”人生由绚烂而归于平淡,由伟大崇高而归于平凡,那么就对了。
但是告诉我们一个原则,人的的生命活着,顺其自然,有自己生命的形态和价值,不要受任何外界的影响。
这是处形,不能妨碍我们精神生命独立的人格。
而真正的生命价值呢,要效法天然,超越这个樊笼之外,要打破这个环境,自己要有打破环境的能力,创造天然的生命。
生命的本来是什么?“积聚皆消散,崇高必堕落,合会终别离,有命咸归死。”能积聚拢来,必定会有散开;到了最高处,必定要掉下来;有相会就有别离;有活着的生命,自然有归宿的一天。
常常一个非常傲慢的人,就是因为他自卑感太重。自卑感太重,自然就傲慢,因为那不傲慢,是对于自卑的防御,深怕别人看不起我,所以自己要端出那个架子来。
因为《逍遥游》是解脱,真得了解脱,才能够达到形而上道;证到道才能够平等、自在、齐物;真能够齐物以后,才懂得真正的养生;懂得真正的养生以后,才可以做人,可以活在这个人世间。庄子所说的人间世,就是如何以出世之道,转而逍遥自在地生活在这个人世间。
古之至人,先存诸已,而后存诸人,所存于已者未定,何暇至于暴人之所行!
我们看到历史上真有学问的人,他不是为了考功名,他不要功名,他为了自己读书,为了自己求道,所以他一生能成就,名留千古。
大概我们一般人,由年轻到年老,都犯了这个毛病,这是我们自己的经验,所以等到年龄大了,已经来不及了。我常常有个感想,如果青年人的勇气加上老年人的智慧,二者结合,天下事就很容易了。
古人所讲的道与德,不是后世的这种观念,它有分寸的,非常有范围。这个“德”字,与得到的“得”是一样,假使照中国古书的解释,就是“德者得也”。德字就是说成果,一件事情做好要有成果。用一句古诗来讲:“事到有功方称德”,所以称为功德。
明朝自从朱和尚朱元璋当皇帝以后,他的子孙,没有一个够格当皇帝的。想想明朝那些皇帝,只能在中山北路酒店里当酒保,跑跑路可以,不要说当皇帝,连当老板的资格都没有。可是明朝许多儒家及知识分子,有忠贞之气的反而特别多。所以明朝二百七十年的历史,准确地代表子中国知识分子对生命的认对生命的贡献,表现出一种忠贞的精神。
讲到人臣之道,共有三道,君道、臣道、师道。譬如孔子,乃至后世的教主,像印度释迦牟尼佛,西方的耶稣,走的都是师道的路线,不走君道。尧舜禹汤这些人走的是君道的路线,历代名臣走的是臣道的路线。这三道是中国文化教育人成就的目标。
这个荤是草头,五荤是葱、蒜、韭菜、薤白、兴渠,也叫做五辛。佛家戒吃这五荤,因为这一类东西,刺激荷尔蒙的生长,尤其刺激了性荷尔蒙的分泌,对修持很有妨碍。中国古代与印度的古文化,同一道理,持五辛不吃荤,并不是讲不吃肉,不过如果真持斋,当然包括了不杀生,不吃肉。
袁世凯的儿子袁寒云,有一首名诗,中间有句更好,“波飞太液心无住,云起魔崖梦欲腾”
明朝末年有一个读书人,叫什么名字我忘掉了,讲人生的境界有三件事,那真是说绝了。他说世界上任何人,一辈子只做三件事,不是自欺,就是欺人,再不然就是被人欺。
看了庄子这一段,你会发现因庄子的影响,中国文化产生两个东西,一个是影响了道家的隐士思想。另一个庄子思想的影响是,产生了政治与隐士之间的名士。
子尝语诸梁也日:见事若小若大,寡不道以欢成。事若不成,则必有人道之患;事若成,叫必有阴阳之患。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
研究郭子仪的一生,那的确漂亮极了一他对人事的处理,那是高明到极点,恐怕二十五史里找不出第二个人。
郭子仪由唐明皇开始,到唐明皇的儿子唐肃宗,孙子唐代宗,乃至到曾孙子唐德宗,四朝的皇帝,都是郭子仪一手保驾的。
后来活到八十岁,八个儿子七个女婿,几十个孙子来向他请安回好,连家里的佣人一共三千多人口,所以叫“大富贵。有寿考”。
孔子讲的“若成若不成,而后无患者,唯有德者能之”。只有那个郭子仪做到了,他的功劳之高,比皇帝伟大得多了。“功盖天下而主不疑”,上面没有怀疑他有野心,出将入相几十年,全国高级干部都是他的学生部隶,而自己没有骄傲,这两点是他人所做不到的。第三,他私人的生活很奢华,换句话说,他生活有点吊儿郎当,蛮不在乎!可是社会上,上面是政府,下面是民间,没有一个人批评他不对。这三点,都是人所不能做到的,而他做到了。所以历史也认为他是古今以来第一人。
仲尼曰:天下有大戒二:其一命也;其一义也。子之爱亲,命也,不可解于心;臣之事君,义也,无适而非君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是之谓大戒。
还是爱自己的家乡,这就是人性。所以自己生长在哪里,还是爱哪里,那是必然的。这就是说,只把身体逃到别的地方,可是乡土的感觉仍在,还是没有办法丢掉。“是之谓大戒”,孔子训话,告诉叶公子高这两条是大戒。
现在文章并不难写,就是小题大作、抓到两句话,写个几十万字,苏格拉底这么说的,丘吉尔那么说的,这样就是学问渊博,就好了。
任何一种生物被人家欺负,要死的时候,都很愤怒,一愤怒血都变色,当时把血液抽出来化验,血里面就有毒,很毒;所以发怒的心(嗔心)是有毒的。如果你平常恨人、愤怒,就是你心里的毒,毒的习气就很重,这是贪、嗔、痴三毒之中的毒。
因为中国读书人最讲气节,而且读书人的气节,最高的就是赔了自己的头,这个头最后是准备一定要割下来,才叫气节高;如果这个头还连到脖子上,不行!这是中国文化很特殊的地方,专门教人杀头的。对与不对,是人生大哲学的问题。
王安石讲,五代的冯道啊,是佛位中人,说他是活佛;苏东坡讲冯道,是菩萨再来人也!
乱世攻击人的缺失,只有两件事情,一是男女的问题,一是钱财问题。世界上批评人,不是说好色,就是说好财,不管上至皇帝,下至挑葱卖蒜的人,你骂他都是这两件事,这两件事也都很难有对证的。
所以佛经上,佛再三赞叹治世的转轮圣王。你不要以为佛经光讲出世法,大乘佛法是主张入世的啊!
人生啊,你有用也倒帽,没有用更倒帽;要做到好像有用,又好像没有用,才是没有用的大用。
上一次讲到一棵树的故事,这棵树就是社坛、神庙里头的杂木,等王台湾本地的榕树,榕树没有多大用处,但是可以给人乘凉,乃至做为庙子前面的标志。
这是个什么树木呢?世界上最伟大的树木也是这样,最没有用的树木也是这样。这种树木是人里头的什么人呢?就是孤家寡人,是当皇帝的人。
“来世不可待,往世不可追也。”这是中国文化道家思想的历史哲学。这也是我常说的,世界上只有两个好人,一个没有生,一个已经死掉了,所以现在我已都是不对头的人。
“画地而趋”我们看了这四个字,觉得对自己是很大一个机锋;人生每一个人,都是画地而趋,所以佛家讲两个字很了不起,就是“解脱”。怎么样能够解脱呢?就是不画地而趋,自己不规定范围,而超越于一切,那才是真正好的人生。
孔子一生之所以为圣人,在哪里看到呢?不在四书五经上,而是在《庄子》上看出来。圣人之用心,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这就是救世圣人的观念。所以《人间世》全篇的宗旨,看起来像在讥笑孔子实际上是非常捧孔子。
总结起来,《人间世》这一篇告诉我们什么呢?三个字,守本分。人要守本分,在什么立场就做什么事,处什么态度;太家进了歌厅唱歌,你就唱歌;到了舞厅跳舞,你就要跟着跳舞。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