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冰点特稿《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为何带来重重争议?

冰点特稿《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为何带来重重争议?

作者: efdc8a7537cb | 来源:发表于2018-12-18 14:37 被阅读205次

    中青报旗下冰点周刊的文章《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可能不少同学在自己的朋友圈里也看到了:

    248所贫困地区的中学,通过直播,与西南地区最好的高中之一成都七中同步上课。

    而这一块联通大城市名校和县城中学课堂之间的直播屏幕,改变了不少学生的前途命运。

    (延伸阅读:《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

    关于这篇文章所描述的问题,在教育、商业等圈子里都引起了不小的争论。

    400多万的阅读和30000+的点赞量,让这篇文章带来的风波,无疑可以跻身2018年度教育行业的现象级事件之一。

    我们分析的基本逻辑:

    曾经听过有位在教育行业深耕多年的创业者说:

    在教育领域要真的实现一场成功的改变,推动者必须同时做到下面四点:

    1 必须是一个好的教育家;

    2 必须是一个好的管理者;

    3 必须是一个好的商人;

    4 必须是一个好的政治家。

    (来源:冰点周刊)

    我对这种观点深以为然。

    之所以中国教育改革难度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因为牵涉的相关方实在太多,大家的诉求往往众口难调。

    规划在纸面上很美丽,真的搞起来往往处处掣肘,其难度远超一般键盘侠的想象。

    想在其中真的做出一些对社会有益的改变,恐怕上面四条缺了哪一条都不行。

    关于文章中描述的问题,实际上也可以按照这样的逻辑来进行分析:

    1 这样的教学手段对学生是否有益?

     

    2 组织模式在商业上是否可行?

     

    3 项目管理上有哪些经验和问题?

     

    4 大规模推行后可能遇到哪些利益纠葛?

    这是一场有意义的教育尝试

    教育毕竟是一个良心行业,对于教育本身的考量必须放在第一位。

    今天的学生几年之后就会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他们会了解到自己当年所接受教育的真相。

    如果某种模式不能让参与的学生实际受益,甚至起的是反作用,那就是作恶,即使后面三条都无懈可击也必须被一票否决。

    文章中提到的这种“直播网课”教学模式,是对传统的在线公开课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MOOCs,慕课) 模式进行改进的一种尝试。

    埃塞克斯大学社会学博士,知乎大V“山羊月”表示:

    MOOCs课程真正的障碍在于如何去完成它们,而一旦完成就会带来显著的福利效果。

    《哈佛商业评论》发布的报告中提供的数据显示:

    传统慕课模式只有4%的参与者能完成课程,绝大多数学习者都因为自制力不够中途放弃了。

    但完成课程的人中60%以上认为自己受到了实实在在的教育提升,70%以上因此得到了职业上的发展提升。

    而文章中描述的网课直播模式,通过和当地学校和老师的紧密对接,实现了所谓的“六同”:(同教材、同课表、同备课、同考核、同作息、同教学管理)。

    从而显著提高了学生学习远程教学资源的完成比例,一定程度上弥补了4%和60%之间的巨大鸿沟。

    与此类似的“双师课堂+在线直播”模式,从2015年开始已经被新东方、学而思、高思等连锁课外辅导机构大规模应用在他们的教学过程当中,取得了相当的效果。

     (来源:虎嗅)

    文中提及的东方闻道网校+成都七中的联盟,只是目前这个细分领域的玩家之一,对类似模式进行推广的还有几家机构在做,人大附中,清华附中都有参与。

    人大附中2013年完成的一项国家课题的研究成果显示:

    在去除其他所有无关影响因素之后,采用远程教学的班级比县中传统教学模式的班级平均分明显要高,数学等科目甚至能拉开17分的差距。

    这种模式的优点在于:

    一方面,更先进的课程、更科学的教学模式、更精炼的学习资料能让远端学生学习效率更高;

    另一方面,对贫困地区学校学生眼界的开拓,充分地激发了他们的上进心。

    不少人表示,所谓“往井下打了光,丢下绳子,井里的人看到了天空,才会拼命向上爬。”的化学反应,在自己和身边同学身上确实发生了。

    大量当年参与过类似项目的学生,都有在各种网络平台上讲述自己的经历:

    (延伸阅读:《“这块屏幕”的远端回音:命运改变了没》

    《加入七中网校后的三年》

    这些并非旁观者廉价的感动,成百上千亲身体验过学生的看法,比十万加百万加的阅读点赞都更有说服力。

    以中国目前大城市和边远农村的教育资源之悬殊,如果没有这种“伸出手,拉一把”的尝试,这些县城中学可能就要么放任学生自流,要么去学衡中严密人身控制,剥夺学生全部自由的的集中营管理模式。

    尽管直播远程教育的模式目前还不完善,还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亟待研究和解决;

     

    但其潜在效果是显而易见的,我们不应该对其直接否定,不应该无视其中的积极意义。

    背后公司背景不简单

    随着这篇文章掀起的舆论热潮,某些财经圈人士也发现,原来这家“东方闻道网校”,以及其背后的老板王红接先生还挺有故事的。

    东方闻道负责人王红接

    (来源:虎嗅APP)

    财经自媒体“鹿鸣财经”指出:

    东方闻道公司2016年曾经和集成一体化录播设备制造商“奥威亚”一起,深度卷入了中国华谊与中国文发集团两家大国企之间的一场卖壳游戏。

    由于被不少人质疑并购是否存在利益输送的嫌疑,上交所当时曾专门发布问询函对东方闻道进行质问。

    这场并购游戏最终未能成功,王红接和其妻子许晓霞借此成就亿万富翁的梦因此破灭。

    (来源:启阳路4号)

    凤凰网旗下财经自媒体:启阳路4号又发文指出:

    成都东方闻道网校的负责人王红接因涉嫌挪用资金被审,运营主体成都东方闻道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全部股权也被法院冻结。

    一份法院的刑事判决书则显示,王红接曾派人行贿某中学校长63万元。

    (延伸阅读:《"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背后:行贿、挪用资金、股权冻结》

    陈大夫身边几个小伙伴认为冰点这篇爆款文像是该公司打的软广,但我觉得可能性不大:

    这家公司自己本来就一屁股官司,还在焦头烂额当中呢,这时候故意花钱搞个大新闻,放在聚光灯下任人剖析,就是把自己放在火上烤啊......

    猪厂丁老板看了这篇文章兴奋不已,说要拿出一个亿支持更多学校推广落地这个模式。

    这篇报道显然已经引起了某些互联网资本的注意,让他们发现:自己眼皮子底下还有这样一个近乎成熟的赛道。

    以他们的财力、技术水平和获取其他方面资源的能力,显然不是教育企业能比的,这对于东方闻道们恐怕不一定是个好消息。

    项目管理的难度和风险被低估了

    一个多月之前,Vista看天下微杂志也曾经对同一个问题进行过采访,对于东方闻道项目的运营细节进行了更详细的披露:

    (延伸阅读:《厉害了!直播不光能出网红,还能产状元!》

    东方闻道网校实施的实际上是一种典型的“两头在外”的较轻经营模式:

    组织教学,提供课程内容的工作完全交给成都七中完成:

    公司只负责搭建技术系统和设计教学模式,充当两端之间的桥梁;

    而远端的数百所边远地区中学则各自组织自己学校的教学、管理和考评,只要按合同向东方闻道支付费用即可。

    这样的模式本身是暗藏着风险的:东方闻道作为项目的负责者和推动者,对于两端的质量都基本没有控制能力。

    直播班学生贴在墙上的理想院校

    (来源:看天下微杂志 刘璐明 摄)

    长期来看,他们既难以保证输出的都是真正优质的内容,也无法监督远端是否真的按照项目既定的教学模式落实了。

    文章里作为样板的云南禄劝一中的成功案例,最大的功臣可能并非直播;

    而是在县财政极为有限的情况下,决定把有限的转移支付资金全用在教育上,教育支出比县财政收入还多三个亿,实现了高中阶段教育全部免费毛入学率90%以上的县领导;

    是积极支持边远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教育,愿意为此买单的国家;

    是清华北大等高水平高校面向农村学生的专项招生倾斜政策;

    以及为了学生的未来不顾自己生活和健康,“每天凌晨1点到家,6点去学校,在家只能睡个觉”的当地校长和老师们。

     (来源:一点资讯)

    这样的案例是可以大规模复制的吗?很难说。

    如果没有教育部门和学校的全力配合,直播教学可能效果并不会那么好。

    西部大多数县中得不到这么充足的财政支持,没有一位那么信仰教育扶贫理念的校长,更没有一群愿拿着微薄的工资天天拼命加班的老师。

    甚至可能领导一拍脑门,设备买来三天打鱼两天晒网地试用一两年,没见太大效果就锁进库房束之高阁了。

    大象公会发文举出四川大凉山会东中学、和文中学的例子,指出了童话的另一面:

    并不是所有的引入直播课的中学都取得了理想的效果,部分学校的网络班成绩不仅没有实现跃升,反而集体扑街连其他普通班级都不如。

    (延伸阅读:《那些没有被屏幕改变的命运》

    并不是所有人都很开心

    在那篇爆款文的最后,网校负责人王红接对记者说:“所有人都很开心。”

    但陈大夫觉得,任何一个新的模式、新的制度如果号称能够让所有人开心,一般来说都很可疑。

    在这个故事中谁很不开心呢?实际上文章中也提及了:

    王红接刚把直播课引入一些学校时,遇到过老师撕书抗议。有些老师自感被瞧不起,于是消极应对,上课很久才晃进来,甚至整周请假,让学生自己看直播。

    实际上当地老师的负面意见恐怕比文章中叙述的更严重。

     凉山州会东中学

    (来源:大象公会)

    大象公会的文章指出:同样是接受成都七中的网课输出,大凉山的学生是这样说的:

    在王跃的印象里,网络班老师们总体「比较逍遥」,喜欢给学生讲心灵鸡汤,而教学能力经常被学生吐槽。

    “那篇文章里写的老师备课很累,我们这里不是。老师比较轻松,也比较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上课和我们一起听,有时候下来转转,没有讲习题,也没有记录我们疑惑的表情,经常做的是把你从瞌睡里叫醒。”

    原本以为过了高一情况会变好,但直到高三,情况并没有好转。每次考试不理想,王跃还记得老师经常说:“你们考不好,又不是我教的,是七中老师教得不好。”

    云南禄劝一中能够取得成功,而会东中学、和文中学的尝试效果却不理想,问题可能就是出在当地教师对待新教学模式的态度和工作热情截然不同上。

    这样“甩手”和“甩锅”的心态,恐怕并非某个教师的个案,也不一定是个人能力问题。

    按照原文中关于远程学校老师的描述:

    教师的工作量大幅提高(1个直播班的工作量,约等于3个普通班);

    生活品质大幅下降(每天凌晨1点到家,6点去学校,在家只能睡个觉。)

    职业中获取的尊重下降(学生叙述中对于七中老师和自己学校老师的对比)

    收入没有明显提升(这个存疑,知乎上也有称该校网课教师有专门的专项奖金,但只有教学目标达到才发的);

    在直播网课模式下,县中的老师不再负责教课,而只负责批改作业,管理课堂纪律,以及组织放视频,实际上从一个“教师”变成了一个“助教”。

    那么问题来了: 一名认真负责,能够胜任给学生批改作业和答疑的老师,他愿意一直当助教么?

     (来源:冰点周刊)

    陈大夫也咨询了一位做线下辅导机构的朋友,他表示:这确实是个比较尖锐的问题。

    关键问题不是招不到人,而是助教岗位无法给人提供一个有效的职业发展路径。

    水平高一些的助教老师往往不会愿意继续拿着较低的薪水,去做这个个人成就感和社会认同都不高的工作,纷纷跳槽走了。

    人员流动特别频繁,所谓的梯队建设成了空谈,招来的新人往往啥都不懂还没人带,给学生解答问题时比学生本人还懵逼,造成家长的投诉不断。

    像新东方好未来这样的大规模教辅机构可能还有老本可吃,他们这些中小型机构想推广网课模式,维持一支合格的助教队伍并不是非常容易。

    落实在公立教育机构里,我们很有理由怀疑新模式落地时,当地老师的反抗可能比撕书和消极怠工更严重。

    尤其是越有经验,教龄越长的当地“名师”,恐怕越不适应“助教”的新身份定位。

    结果就是:有经验有能力的当地老师“不约而同”地退出了网络班的教学,宁愿去教生源较差的“普通班”,而把这个担子交给了其他的同事。

    而“网络班”的老师的态度则是两极化:

    有的日子过得很逍遥,对自身定位很迷茫,不知道自己要干什么;

    也有部分老师则从跟着学生听名师上课中学到了很多,一年的职业素质成长甚至堪比以前几年。

    但能力迅速提高以后,这些年轻教师却几乎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离开。

    知乎相关问题最高赞答案,某卫星联校班主任“三新青年”老师表示:

    “我们有个子班的老师,在听了一年课之后,素养迅速提高,一年流失了八个,搞得校长很恼火,认为卫星课堂害人,扰乱教学秩序。”

    (来源:百度百科)

    为什么禄劝一中的老师会有“俯首甘为孺子牛”的精神,甘愿在助教的岗位上发光发热?

    文章里没说,但肯定校长有自己的办法。

    2016-2017年,在教育行业内部就曾经进行过一波对新东方、好未来“双师”模式的广泛讨论,“芥末堆看教育”当时曾发文指出:

    双师线上教学的核心问题不在于线上,而在于线下。

    线下辅导老师的队伍怎样能保持人员稳定和一定的素质水平,对于所有采用该模式的私立和公立教育机构都是重要的挑战。

    归根结底,这是一个好故事

    《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并非一篇深度新闻报道,而是新闻领域近年很流行的所谓“非虚构写作”,或者称为“特稿”。

    评判一篇特稿的基本标准实际上就一条:这是不是一个值得讲给大家听的好故事。

    只要作者进行了充分的实地采访,并忠实地根据采访得来的材料来描述这个故事,这就足够了。

    至于作者看问题的角度是不是全面,有没有展现出了事件全部的真相,他是否真的懂教育的内在逻辑,甚至观点是否政治正确,则都并不那么重要。

    《药神》中跨国制药企业被塑造成了大反派

    这在影片上映后引起了不小的争议

    (来源:时光网)

    就好像存在一系列事实和观点上的争议,《我不是药神》仍然是一部好电影一样;前文所述的问题并不妨碍它成为一篇优秀的特稿文章。

    我身边很多朋友可能平时不会太关注教育类话题,但愿意第一时间在朋友圈转发这篇文章的原因是:

    这确实是一个有温度的故事,看了让人感觉很暖心。

    在2018年这个对很多人都格外寒冷的冬天,这样的温情就显得难得可贵。

    《我不是药神》当时带来的全社会大讨论,让主流社会公众对于白血病人的生存状态,对于药品的研发和流通,对于社会医疗体系有了更深的认识;

    还在事实上推进了部分靶向抗癌药品列入医保,给不少家庭贫困病人带来了生的曙光。

     (来源:冰点周刊)

    而这篇文章正在引发的对于乡村教育的现状,对于互联网新技术应该怎样影响教育,对于教育公平的讨论,也会被证明是有明显积极社会意义。

    公立教育系统如何适应以直播为代表的,移动互联时代新技术带来的机遇与挑战,将会成为这个行业的核心议题之一,在将来一次又一次出现在我们面前。

    大学声(微信公众号ID:collegesay ),是一个以“为大学生发声”为宗旨的自媒体。

     

    在这里你能看到中国大学生群体最关心的热门社会事件;最急需的学业生活资讯;全国各高校学生维权报道;以及独家的大学声调查报告.......

     

    我们愿尽一切努力为大学生发声,帮大学生维权,伴大学生成长,与你一起不断进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冰点特稿《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为何带来重重争议?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mqlkq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