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何为踽踽独行,通俗的讲就是指不合群。
有人曾说过:世界上最令人沮丧的事情,莫过于周围人都有适合自己的圈子,而自己却只能茕茕孑立,独善其身。
我们暂且将这些人称作是不合群的人,因为大家都是这么叫的,所以见怪不怪,可是事实真的是大家所说的那样吗?那些喜欢踽踽独行的人真的是人缘差到极致了,还是说这些人本身就顽固不化,对自己周围的一切适合自己的圈子视而不见呢?
对这两个问题,我们不管作何种解释,都会不自觉的陷入一种认知上的陷阱叫做证实偏差,即在解释一件事情时,每个人都会按照自己原本内心真实的想法寻求问题的最佳答案,尽管这种做法会使衡量公平的天平慢慢的倾向于自己。
于是乎,真正对那些踽踽独行的做法持有一种比较理性客观看法的人没有几个,大部分人都热衷于选择对他们这种不合群的行为进行口诛笔伐。
不过话说回来,合群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其实我们仔细想想,就不难发现,合群的真正目的无非就两种,要么是彼此学习进步,抱团成长,要么就是大家一起朝欢暮乐,消遣娱乐。
可那些踽踽独行的人,他们选择在人生的路上一个人行走,除了与个性有很大的关系之外,也与个人志向息息相关,往往那些平常茕茕孑立,在众人眼中貌似活的不尽人意的人,在现实生活中或者在不久的将来,他们过得真的可能比平常人要好。
我认识一位学长,去年大学毕业,现在在南方一所名牌大学读研究生。
他曾跟我讲过他在读大学时的整个经历,这是一段令人十分心酸的经历。
纵观整个大学四年,他遭遍了周围人对自己的冷眼相向,也一直在感受着来自室友对自己的冷嘲热讽,原因是他不喜欢合群,他喜欢一个人独活,不过即使这样,他也一直都活得十分阳光明媚,貌似那些来自外界所有的打击,都撼不动他一如既往,坚持本我的做法。
他是一个性格比较孤僻的人,整个大学四年他都选择一个人独活,没有谈恋爱,没有加入任何社群。
他每天一大早整理好内务就背着书包出了宿舍门,到了晚上将近熄灯的时间才背着书包拖着步子回来,平时每天一上完课,人就不见了踪影,同学也不知道他去了哪儿,后来学长曾跟我提过,他是上图书馆看书去了。
其实,他和他的一群室友,关系就一直不是很好,不过他也表示十分的无奈,他跟我说过,并不是因为自己喜欢惹是生非,而是因为在室友看来,他就是一个不合群的人。
室友们平时都喜欢聚在一起打游戏,比如开黑、吃鸡之类的,可是他一点也不喜欢这些东西,平时没事的时候喜欢看点书,所以自然而然也就没有参与到他们的活动中来。
于是室友开始对他恶语相向,骂他是一个不合群的人,他也不甘示弱,以其之道,还治其身,所以他和室友之间的关系渐渐因此而变得恶化。
在这里插一句,他与室友之间产生的矛盾一直没有协调好,只是说明他在处理人情世故方面所拥有的能力还比较欠缺,但是我想提醒的是,千万不要因为取悦别人,或者为了得到别人的喜欢而逼迫自己融入一些自己不感兴趣或自己本不该融入的圈子。
因为硬入圈子,不仅对自己以后的发展毫无裨益,而且会让自己渐渐的成为一个人云亦云、反向发展的人。
大三的时候,他决定考研,于是同学更加看不到他的身影,他放弃了一些所谓的无效社交,朝九晚五都泡在图书馆里学习,越努力越幸运,一年过去了,奋不顾身为考研血拼的他,得到了上天对他的眷顾,他以416的高分考入了南方的一所名牌大学。
读研期间,他开通了自己的微课,分享了自己有关考研的故事和经验,吸引了一大批属于自己的真爱粉,并带着他们一起成长。
这是真人真事,他现在已经成为了我们学校很多考研同学心中的励志形象,当然也包括我在内。
人都应该有一段踽踽独行的历史,即使不受欢迎,又或许自己内心并不期许,但是每个人独自相处的那段时间,真正活出了自我。
每个人都喜欢根据别人对自己的期待调整自己的状态,以适应别人对自己的喜欢,却经常忽视自我内心最真实的感受,永远也活不出自我,这是人性最大的可悲。
踽踽独行其实没有什么不好的,就像我的那位学长,他还不是因为踽踽独行最后实现别人朝思暮想的事情,如果他当初选择了盲目合群,那么关于他的历史又会是怎样的一番景象,我们可想而知。
人生就是一段孤独行走的旅程,所有经历的事与物,都是过眼烟云,保持内心真实的想法,遵从自己的本心而活,踽踽独行其实就是在证实自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