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最好的状态是什么?一定是心无旁骛,全神贯注投入到手头的事情上。这就是心流状态,也是最能让我们感到充实、幸福的状态。
但现实中,我们往往很难达到这种状态。更常见的情况是什么呢?当我们集中精力工作的时候,脑海里经常会闪过各种各样的杂念。它们总是会打破我们的专注,打断我们的工作,让思绪不由自主地开始漫游,产生种种遐想和想象……
这种现象,就叫做思虑过多,它同样是导致我们产生疲劳感的重要因素。
你可以这样理解:大脑的思考分为前台和后台。长期存在的问题、悬而未决的事项、盘踞在心中的担忧和焦虑……这些杂念很容易堆积在后台里,并在我们专注工作的时候,从后台切换到前台。表现出来,就是它们突然闯入我们的思绪,打破我们的状态。
这会导致我们的注意力变得涣散,需要花费更多的认知资源,才能把我们的注意力从它们上面驱离,重新聚焦到手头的事情上。
一旦这种情况多次发生,我们就很容易感到精疲力尽。因为我们的认知资源,都用来抑制它们、转换注意力了,也就没有多余的认知资源可以用在处理任务上了。
另一方面,当我们的工作告一段落时,一旦失去了可以专注的事项,这些后台中的杂念就会更加活跃。它们会不断地「涌出水面」,不断地袭击着我们的脑海,让我们疲于应对,安抚完一个杂念,又来了一个杂念……
久而久之,我们就会感到:每天,我们都需要把大量的时间精力,耗费在对这些杂念的处理上,从而感到疲惫不堪,难以处理好真正重要的事情。
如果你也有这种感受,如果你每天都在忙于安抚脑海中不断闪现的担忧、焦虑、恐惧……那么,你很可能正在面临「思虑过多」的困扰。
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呢?
要注意的是:你的情绪、杂念、烦恼……并不是你自己。它们既不能代表真实世界,也不能代表你自己,而只是对于外在刺激的一种反应和应答罢了。因此,一个根治的办法,就是把你自己跟它们分隔开来,告诉自己:
这些杂念并不属于我,它们并不是我的一部分,我不需要去相信和吸收它们。
一个简单的道理:我们可以把所有的杂念简化为「问题」。一个问题之所以存在,一定是因为我们现阶段没办法解决它。因为,凡是能够解决的问题,我们都可以去采取行动,那么它也就不会成为一个问题了。
那么,既然现阶段没法解决,那我们在脑海中反复多次地考虑它,对我们有帮助吗?其实是没有的。这样做只会不断强化我们对它的恐惧和担忧,但对解决它没有任何实际价值。
因此,一个简单的原则是:下一次,当你产生杂念的时候,问一问自己:这个问题,我现阶段有没有任何能够去采取的行动?
如果有,那就把这个行动记下来,安排时间去做,不需要继续思考。
如果没有,那就说明这个问题不是现在能解决的,那就更加不需要思考。
其实,很多时候,一个杂念为什么能一直盘踞在我们的脑海中呢?它的能量来源是什么?是我们对它不断投入的关注、反刍和沉浸。只要切断了我们对它的关注,它其实就会成为无源之水。
不妨多锻炼自己这种心态,让自己能够更加坦然地面对脑海中各种杂念的来来去去,不让自己受到它们的干扰和侵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