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是一场每秒24格的心理治疗”,这是我今年看电影的深刻体验。故事、演技、音乐......不及触碰到自我内心的创伤并试着看见她理解她治愈她。
从《心灵捕手》说起,我一直很享受在我律师咨询的生涯里担当证据捕手的角色,为赢取庭审的胜利而努力挖掘对己有利的事实,往往忽视人的性情和伤感。在这部电影里,我看见一位“人剑合一”的名捕,他展示了名捕的基本素质:共情+真诚+无条件积极关注,影片里挥之不去的心理咨询师陪伴男主人公“走出来”过程里持久的温暖,流淌出的真实性非常触动我。我以为这才是训练有素的专业化和人性化。
遇见《放牛班的春天》,是在去年的上海电影节欣赏的老片。一群“池塘之底”的孩子们遇见一位不成功的音乐家老师,唤醒孩子们沉睡的才华和品格,音乐老师对校长说“音乐并不妨碍规则的执行”却得不到主流的认同;而合唱如春风拂面,使得每一个孩子成为他自己,这些被父母都已放弃的孩子在此刻遇见春天,人生的际遇和情怀或许从此改变。全民焦虑教育的时代里,要传承给孩子最可贵的是什么?我以为这才是教育本来的模样。
邂逅《美丽人生》,这是一部太令人惊艳的剧本。幽默而奉献的父亲为了保护孩子在纳粹集中营编织美好谎言,将如此苦难的经历变成一场游戏一场美梦,梦醒时分时保全孩子的未来。有几个片段我是真的愿意去相信这是场赢取积分的冒险游戏。我特别信奉“在任何的境遇中,人都可以选择一己态度和生活方式的自由——不能被剥夺”。就像我身边的A小姐,破产时仍像“名媛”一样生活,读诗练字,节省的钱也要买香水,气定神闲得过好每一天,她说她不知道会否重回豪宅但经历的一切都会有价值。
如此认真得看电影,感谢挺身而说的《大开眼界》团训课程和郑世彦的《看电影学心理学》一书,渐渐理解电影里的人际关系、情感、互助......生平第一次对心理学理论感兴趣,因为不再令我觉得枯燥或晦涩。在我不算很久的律师职业生涯里,我一直在定位自己究竟是怎样的“工具”,因为我会真的去考量后果的系统的实用性,不自量力得去寻自我的社会责任感的边界。
以此篇为我的简书专栏《电影日记》为序吧,试着每过一段时间在我遇见的电影和案情里去述说自己的观点和情怀~Let me go,I don't wanna be your hero,I don't wanna be a big man,Just wanna fight with everyone else.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