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千年贡院史,万代学子梦。--浅谈科举

千年贡院史,万代学子梦。--浅谈科举

作者: 泡沫cm | 来源:发表于2018-06-26 06:40 被阅读0次

  寒窗苦读十余载,一朝鲤跃龙门;春风得意。金榜高题万世名,千秋马踏莺燕;荣华富贵。

  中国科举博物馆位于秦淮风光带95号,占地面积大约6.63公顷。分为五大展区,33个厅。它的前身江南贡院始建于南宋,鼎盛时期可容纳2万多名考生同时考试。

千年贡院史,万代学子梦。--浅谈科举

  “十年寒窗无人问,一举成名天下知。”可见对于寒门弟子,穷苦人家来说唯有读书,考取功名才是唯一的出路。所以天下考生考试前必会参拜魁星,魁星像头部如鬼,一脚后翘,左手捧斗,右手持笔,脚踩鳌头,据说所持之笔便是专门用来点取科举考生的名字。

  民间家中则多摆放魁星踢斗图,看似简单的一副合体字,实际上包括了十个字,手上的笔和手指成一个”克”字,另一只拿著砚台的手是一个”己”字,中间腹部是简写的”复”,双腿又形成了简写的”礼”字,头发是一个草书的”正”字,胡子和嘴巴部份,则是一个”心”字,胸部和肋骨部份形成”修”字,左边大腿和小腿成了一个长长的”身”字。前四字「克己复礼」,来自孔子《论语》“克己复礼曰仁”,后四个字「正心修身」来自《大学》的“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图像中隐含自身的礼仁修养,自身诚心后方能实践於社稷,并得到神明庇佑加持。再加上下方一“鳌”字,北上一“斗”字,恰应了“魁星点斗,独占鳌头”之句。

千年贡院史,万代学子梦。--浅谈科举

  科举考试自隋朝开始,所有白丁均可参加。但是科举考试之前朝廷又是如何选拔的呢?让我们回到商周时代,此时还没有成熟的人才选拔机制,由于奴隶主贵族把持政权,各级官吏实行“世卿世禄”,即奴隶主贵族凭借血缘关系,子孙世代为官,占据统治地位。统治者要想得到辅佐自己的贤才,比较直接有效的办法就是千方百计地实地寻访。随着经济发展逐渐出现选士与养士的方式。到了秦汉时期,中国进入了封建集权时代,统治者需要大批为它效命的人才,出现了多种人才选拔方式并行的局面,选官办法其实有四种:一是“纳赀”,二是“任子”,三是“察举”,四是“征辟”。随后便出现了九品中正制,也就是大家熟悉的由曹操提出的唯才是举,举荐人才的方式。九品中正制的初期,确实包含了“唯才是举”的精神,但由于中正官大多由享有政治和经济特权的豪门大族人士担任,于是品评的标准逐步转向由家世(门第高下)来决定,豪门大族把持了人才选拔的大权,渐渐形成魏晋时期的“门阀制度”,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腐败现象。

千年贡院史,万代学子梦。--浅谈科举

  考试的地方为何被称之为“贡院”呢。在古代,凡是送给皇帝的物品都叫贡品,唯独“贡院”贡献的是人才。所以贡院就是通过考试选拔人才贡献给皇帝或国家的意思,全国共有十七座贡院。

千年贡院史,万代学子梦。--浅谈科举

    青砖小瓦马头墙,回廊挂落花格窗。坡道墙壁上的小瓦体现出明代徽派建筑的特征,同时做成鱼鳞状,附有“鲤鱼跃龙门”的美好愿望。

千年贡院史,万代学子梦。--浅谈科举 千年贡院史,万代学子梦。--浅谈科举

    除了文科生,还有武考。条条大路通罗马,文科不行可以换种出人头地的方式。然而武考也不似我们心中所想如此简单,就如同如今的艺术生一般。或文或武,均是寒窗苦读十二载,素琴轻弹三两声。如我们所见,图中便是武科生所考的其中一项,最重的写有“鳌”字的砖块可达370斤,考生需双手托举至胸口,左右晃动,也是十分艰难。而如今举重运动员举起的最大重量不过263公斤。

千年贡院史,万代学子梦。--浅谈科举

  江南贡院是中国古代最大的科举考场,这座考场号舍多达20644间,可接纳20644名考生同时考试。早期,中国还未传入阿拉伯数字,考生又众多所以采用《千字文》来标识号舍。但“天”“玄”“帝”“皇”这类圣人名讳不用,数目字及“荒”、“吊”这类凶煞字也不用。

  舍既是考试答题的地方,也是考生夜里住宿的地方。每舍有长4尺的两块木板,号舍两边墙体有砖托槽,上下两道。白天考试时,两块木板分置上下托槽上,搭出一副简易桌、凳;晚上则将上层的板拆下,与下层平拼成一张简易床铺。由于空间太小,民间戏称之为“鸽笼子”。如此说来是不是很像香港的笼屋?考试期间,考生就在这样的鸽笼中度过,吃喝拉撒俱在其间,可以说是麻雀虽小但五脏俱全。

  考试困难重重,三四月穿着单衣活活冻死的考生也有,号舍简陋常有蛇,虫鼠出没,被咬死的考生也有。即使幸运的躲过这些,还是会有一些你无法控制的因素影响你的考试。在号舍巷道最后面,放置一只粪桶,供考生大小便。靠近粪桶的号舍叫“臭号”,靠近做饭地方的号舍叫“火号”,都不受考生欢迎。

 所以考生都希望选到靠中间的号舍,生怕选在粪桶附近。因此看考场时要“抢号”,抢到一个好的号舍,考试心情也舒畅。考场龙门一开,早准备好的考生便会快速往里面跑,将占位置用的空考篮放在号舍的桌上,这样此号舍就是属于自己的考间了。

  再想想今天的考生相比叫起来似乎就幸福了许多,虽然依然是寒窗苦读十二载,但是夏有空调,冬有棉被。

千年贡院史,万代学子梦。--浅谈科举

  自隋朝起有了科举制度,虽然清末在袁世凯,张之洞等人的主张下慈禧太后废除科举制度。但是如今的高考制度任然能够看到科举的影子。那么古时的乡试、会试、殿试分别相当于今天的什么考试呢?其实古人的乡试就已经是今天的大学了,会试殿试则相当于今天的硕士博士。如此想来古时的状元不怪会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那么科举考试究竟是对是错?不可否认科举考试有利有弊,但是肯定是利大于弊。曹操去世,汉献帝禅位,汉朝灭亡,曹丕继位,始称曹魏; 我们知道曹操实行的是"唯才是举",自身又是一代枭雄,能妥善处理好和大士族的平横; 但曹丕比起他的父亲就要差了很多,所以继位之后,为了拉拢士族而采纳陈群的建议,实行九品中正制;他将各个州郡分别有中正官,中正官这时候会把当地的士人,根据家世,道德,才能,分为: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九个等级,根据级别的不同,做官的大小也不同。可是这种制度存在着很大的弊端,家世是最重要的,道德和才能都被大大弱化,这就造成了我祖父为官,我父亲,叔叔,兄弟,儿子,都会为官; 我祖上出身寒门,估计世世代代都是寒门。所谓“上品无寒门 ,下品无势族。”

  而科举制度彻底推翻了这种门阀世家的局面,所有白丁均可读书参加考试,开始出现“寒门出贵子”的局面,并且从“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到“士农工商”的排序每一样都体现出国家给予读书人的优待。不论你家境如何,或贫或富,或有名,或有利在书本面前都是平等的,不会因为你贫穷就少写几个字,不会因为你没名没利便少写一个知识点。并且殿试由皇上亲自面试,这也方便了皇上集中权利,把控朝政,符合国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千年贡院史,万代学子梦。--浅谈科举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dmxpy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