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數據变,看“山”在变;我们也要跟着变
當20世纪電腦開始普遍出現、映入我們的眼帘,融入我們的生活中之前,0与1已经在这个数字的世界里有的一段时间了,这个由18世纪德国数理哲学大师莱布尼兹发现后,19世纪爱尔兰逻辑学家乔治布尔对将之转化为代数的演算以来,从那时起;傳統資料開始被「數位化」“数据”開始更有效率的紀錄與流通 .若再回溯更早的时间,數字0與1及數據这概念和中国“易经“里的概念是相雷同的、尤其是河洛裡面的數據、讓科學研究者驚訝與著迷。一些古代的先行者用易經裡那些不可知的部分、用一堆用戶数据被用来剖析人生,用那些意语与象征为人们叙述了他们的人生脉络。
“大数据”的概念在那时,毕竟连“它是什么也不用去被推敲,其中更多更深的层面的解释来自于算命先生或者是风水师的修行教说。所谓的对不对准与不准尽是在“叙事者”的修词跟说服。
随着互联网科技的推波助然,资讯世界真正的形成,大数据累积与发展,更升一级;但如同一开始,虽我们对0与1的世界也不是那么清楚,但我们得它之便利,方便的使用上电脑,对于程序即对于数据依旧是那么的无感。
近几年“大数据”如雨后春笋般的发展,凡事也非得跟「大數據」扯上關係、才能有登大堂之雅;縱使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很能了解它的意涵。 對大部份我们依旧感觉它-就像是程序像是C語言一般、它依旧是“别人的语言”。不管是凑热闹的,還是真研究看数据的,看着别人对于数据的运用,通常不管是在字面上的意义或数字,解读時的切入點是關係到數據的價值、而非全部數據本身、分析研究者若能从用不同的角度跟不同的思维去解读这些冰冷的数字时,也就会产生不同的温度,姑且不论他的论点是否正确。
「数字不会说谎,但说谎者会操弄数字。(Figures don’t lie but liars figure)」-马克•吐温(Mark Twain)(蘇建州2017)
这种对事物的认知,有一部分人是對其本質不甚了解所造成的判斷錯誤。让我们忆起唐代高僧青原惟信禅师的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的名句。在”五灯会元“中里的故事说:青原惟信禅师三十年前未参禅时,见山是山,见水是水。及至后来他亲见知识有个入处,见山不是山,见水不是水。而今得个休歇处,依然见山只是山,见水只是水。见山是山,见山不是山,见山又是山,这个和对易经里看数据和算命的说辞说法上基本上一致。
我们身处在两个平行的世界里,一个是感知的,形形色色的“真实世界”,一个是数字构成的世界(蘇建州2017)。透过对实质事物的符号意,可以得到不同的信息,同样的同这些数字构成的世界里上,透过“大数据”我们可以获得更多不同的信息,还用它来进行分析,也就是如此造就了今天更丰富不同的资讯社会。
现在“大数据“充斥;许多时候还环据我们生活的周边,因为数据我们的生活更便利.借由”数字“的传达,我们更拉近彼此的关系,但持续形成的大数据,因而造形成一个更大的数据资料库。因此即使对“数据识读”的知识面还不足,如果我们要有助于增加我们判断数据避免被操弄,并用它的力量来改善生活、工作与思考学习的方式。
变与不变,关键不在于环境变成什么样,你变成什么样了,而你是否意识到而学习它 ,了解它,运用它呢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