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女神(Statue of Liberty)
自由女神像(Statue of Liberty),象征着美国人民争取自由的崇高理想和美国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一八七六年,法国政府为了纪念美国独立一百周年,由十九世纪后期,才华横溢的法国雕塑家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Frederic Bartholdi),历时十年艰辛制作了一件巨大的雕像——自由女神像。女神穿着古希腊风格的长袍,头戴光芒四射的桂冠,有象征世界七大洲及四大洋的七道尖芒。
自由女神像坐落于纽约市(New York City)哈得逊河(Hudson River)上的自由岛(Liberty Island),是纽约最主要的观光景点。女神像重四十五万磅,高四十六米,底座高四十五米。整座铜像以一百二十吨钢铁为骨架,八十吨铜片为外表,用三十万只铆钉装配固定在支架上,总重量达二百二十五吨。铜像内部的支架是由建筑师约维雷•勃杜克(和以建造巴黎艾菲尔铁塔闻名于世的法国工程师艾菲尔(Alexandre Gustave Eiffel)设计制作的。女神的底座是由著名报人约瑟夫•普利策(Joseph Pulitzer)筹集的十万美金建成的。
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女神的外貌源于雕塑家的母亲,女神高举火炬的右手以雕塑家妻子的手臂为蓝本。女神双唇紧闭,右手高举十二米高的火炬,左手紧抱《独立宣言》(Declaration of Independence),上面刻着《宣言》发表的日期“一七七六年七月四日”字样。脚下是打碎的手铐、脚镣和锁链。象征着她挣脱了暴政的约束。花岗岩的基座上,镌刻着犹太女诗人爱玛•拉扎罗丝(Emma Lazarus)的一首脍炙人口的诗:
都交给我吧
你们——疲惫的穷苦的人民,
像畜生般受驱使的寻求自由的众人,
最受鄙视、最受糟蹋、受尽厄运的人们。
把这些人都交给我吧!
在这里,我掌握着明灯,
照耀着通向自由和机会的金门。
人们可以从铜像底部乘电梯上到基座顶端,在沿着女神像内部的一百七十一级盘旋楼梯登上顶部的桂冠处。桂冠处能容纳四十人,四周开有二十五个小窗。从窗口远眺,东边是曼哈顿(Manhattan)岛上高楼大厦林立;南边是一望无际的纽约湾,波光船影相映;北边的哈得逊河伸向远方。从桂冠右边还能登上铜像右臂的火炬底部,这里能容纳十二人凭窗远望。塑像的基座是一个大厅,一九七二年,联邦政府将其辟为移民博物馆。
女神像由雕塑家弗雷德里克•奥古斯特•巴托尔迪制成,他是十九世纪后期一位才华横溢的雕塑家,与雕塑大师罗丹(Auguste Rodin)同一时代。一八三四年,巴托尔迪出生在法国的一个意大利人家庭。从青年时代起,他就酷爱雕塑艺术,他很早就有了创作自由女神像的想法。一八五一年,路易•拿破仑•波拿巴(Napoleon Louis Bonaparte)发动政变,推翻了法兰西第二共和国(Franch Second Republic)。第二天,一群坚定的共和主义人士在街头筑起了防御工事,暮色苍茫中,一位年轻姑娘手持熊熊燃烧的火炬,跃过障碍物,高呼“前进”,向敌人冲去,枪响了,波拿巴分子的子弹射入了姑娘的身体,姑娘倒在了血泊中。为此,巴托尔迪耳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从此这位的姑娘就成为他心目中自由的象征。
一八六五年,巴托尔迪在友人的倡议下,决定创作这一座象征自由的塑像,由法国人民捐款,作为法国政府赠送给美国政府的美国独立一百周年礼物。巧合的是:没多久,巴托尔迪在一次婚礼认识了一位叫让娜(Jeanne-Emilie Baheux Puysieux)的姑娘,让娜美丽端庄,仪态万方。巴托尔迪就请她为自由神像做模特,让娜欣然一口答应。在创作过程中,他们之间产生了爱情,结为夫妻。
一八六九年,女神像的设计草图完成。巴托尔迪耳在创作中严格地遵循古典的学院派创作法则,对于女神像的设计,他投入了极大的热忱。这一作品深受德拉克洛瓦(Eugene Delacroix)的名画《自由领导着人民》(Liberty Leading the People)的影响,而女神的脸则反映了作者母亲严峻的面庞和神态。巴托尔迪耳还来到美国旅行,游说美国政府和人民对塑像的支持,但美国人迟迟没有意识到这一礼物的意义。
一八七六年,巴托尔迪在费城(Philadelphia)举行的美国独立一百周年博览会时,展出了女神执火炬的右手,引起了轰动。这只手仅食指就长达二点四四米,直径一米多,指甲厚二十五厘米,火炬的边上能站十二个人。于是这件雕塑顿时身价百倍,成为美国人人渴望见到的艺术珍品。不久,国会便通过决议,批准总统向法国政府提出接受女神像的请求。
一八八四年七月四日,女神像巴黎正式转交给美国驻巴黎大使。但美国政府竟不知把女神像置于何处。这时侯,一家公共福利基金会筹集了十五万美元,要在曼哈顿对岸的贝德罗岛(Bedloes Island)(即后来的自由岛)上建塑像基座。但钱还不够。如果没钱,工程就要停顿。
在这关键时刻,纽约《世界报》(the World)的老板和主笔普利策出于对自由的崇敬,也为了扩大《世界报》的影响,发动了一场声势浩大的为自由女神像基座募捐的运动。普利策在社论中指出,女神像无处安身“对纽约市,对合众国来说,都将是一种无法洗刷的耻辱!现在只有一个办法能够拯救女神,那就是尽快筹款。我们不期待百万富翁出这笔钱,女神不是法国百万富翁送给美国百万富翁的礼物,而是全体法国人民送给全体美国人民的礼物。”社论最后,他诚挚地请求人们考虑这一呼吁,或多或少,捐赠为盼。普利策恳切与慷慨的言辞打动了公众,《世界报》还不断刊出有关塑像的消息和言论,把情绪推向了高潮。普利策带头捐了二百五十美元,并委派他的得力部下利维斯负责筹款。《世界报》计划为塑像筹集十万美元,而利维斯在四个月内就筹集到了七万五千万美元,有十二万人参加了募捐,从五分钱到几百美元数目不等,表达了每个人对女神和自由的敬慕。利维斯曾这样描述:“一份报纸竟然带动了一个民族的热情,这真是奇迹……以往从未有过一家报纸。对人民具有如此巨大的影响。我每天都能看到募捐运动中感人事件,这些事实反映了人民对《世界报》的信任。对这种神圣的信任,《世界报》必须努力去捍卫。”
其它报纸对募捐无动于衷,他们异常冷漠。只有《世界报》为迎接女神的到来干得热火朝天。一八八五年六月,法国运输船“叶塞莱”号运载着二百一十箱塑像主件抵达纽约,受到美国船队和《世界报》租用的“埃蒙斯”号的欢迎。八月,《世界报》已为自由女神像筹集资金十万零九十五美元。
资金的保证使女神像的安装得以顺利进行。一八八六年初,七十五名工人爬上脚手架,用三十万只铆钉把女神像的一百多块零件钉到它的骨架上。女神像高达一百六十英尺,立在同样高的基座上,如此高大沉重的女神像,不但要立得稳,还要经得起强劲的海风,为解决这一问题,建造巴黎艾菲尔铁塔的艾菲尔设计了一座有四支脚支立的塔型内撑结构,塔腿嵌入台基八米深处,使女神像牢牢矗立海边。
经过长期努力,自由女神像工程终于完成。人们没有忘记普利策与《世界报》的功劳。普利策被邀请参加各种庆典,庆典上的许多显要、富翁,在资金短缺之际,只是不闻不问。《世界报》这样评论用大理石铸造的神像底座:“需要捐款时,纽约那些吝啬的百万富翁们对自由女神莫不关心,紧扣自己的钱袋。如果这底座的大理石有他们的心肠一半坚硬,即堪称头等大理石了。”
一八八六年十月二十八日,美国总统亲格鲁夫•克利夫兰(Grover Cleveland)亲自参加自由女神像揭幕典礼并发表讲话。无数群众簇拥在神像周围,怀着激动的心情企首仰望着自由女神像第一次露出她庄严的面容。头戴桂冠、高举火炬、手执法典的自由女神像从此高高矗立在纽约港口,迎来海上船只,送走无数日夜。巴托尔迪当选为纽约市荣誉市民和法国荣誉勋团团员,并于一九零四年十月五日在巴黎逝世。
一九一六年,威尔逊总统为女神像安装了昼夜不灭的照明系统并主持了竣工仪式。一九四二年,联邦政府决定,将自由女神像列为美国国家级文物。一九八四年到一九八六年,女神像曾进行整修。
一位名叫爱玛•拉扎罗丝的犹太姑娘——她的家庭因遭受迫害而逃离欧洲。她是一位诗人,但却把大量时间用于为新移民争取更好的医疗服务和住房。她从她的见闻中获得灵感,把自己的思绪付诸笔端,写下了女神像基座上那首脍炙人口的名诗。爱玛说这座雕像与历史上那些宏伟的纪念碑不同,这座雕像不是一个帝国的象征。相反,它象征着到达一个充满机遇、安全而自由的国度。
爱玛出生于一八四九年的欧洲,她怀着一颗寻求幸福的童心,和家人移民至美国。她在日记中写道:“一个风和日丽的九月的早晨,当我进入公立学校的时候,我的公民自尊心和自私心的满足达到了顶点。我会永远记住这一天的。入学的第一天,在大多数人心里都是一个纪念日。在我这里更具有百倍的重要性,因为我期待这一天太久了,路途太遥远了,期望太大了。父亲亲自带我们去学校,他是不会把这件事交给别人去做的。他等待着这一天,其渴望的程度不亚于我。最后,我们父女四人围着女教师,父亲用他那人们听不大懂的英语,说出了心中无法隐藏的对我们的希望,把我们托付给了女教师。我们都进入了天堂。”爱玛的心情体现了人们当时对新大陆的向往。
一八七零年代的美国全部人口,除了印第安人之外,都是移民和移民的子孙,他们只是不同时期从世界各地来的移民。当时的一个人口普查表明,在一千个美国人当中,四百三十五人是土生父母的土生白人,二百九十二人是外国父母的土生白人,一百四十四人是外国出生的白人,一百二十七人是黑人,余下的两个人中,一个是印第安人,一个是中国人。
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个会唱迷人歌曲的海神,凡是听见过她的歌声的人,都会被她的歌声迷惑而自动地把船驶向海神。自由女神就是十九世纪的海神,她的美妙歌声为美国招来了成千上万的移民。从内战结束到十九世纪末,世界各地涌向合众国的移民共有二千多万。美国因此获得了世界民族大熔炉的美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