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从web2.0时代起,泛UGC(用户产生内容,包括PGC)就成为了一种互联网常态与标配。这里指的内容包含但不仅限于文字、图片、视频(短视频),直播等。
社区与社交,这两个词被大量的滥用与误用,其实二者有本质的不同,当然中文看起来挺像,但英文表述完全不同,社区是Community,而社交是Social Network。
做社区产品,本质上是聚一群人,让他们产生内容;而做社交产品,本质上是聚一群人,让他们产生或维系关系。
早期的论坛、博客、贴吧;现在的简书,知乎,豆瓣;再到当下最热闹的抖音、快手;产品的出发点,无论是地方性的论坛,还是明星的粉丝贴吧,还是豆瓣的书影音评论,还是抖音小姐姐们。这些平台运营,聚人重在产生内容,由内容吸引内容消费者。所以社区产品的用户肯定是分层的,内容生产者少数而围观者众。无论是中心化编辑运营,还是推荐算法,都致力于信息高效、精准的分发,形成内容生产、消费的正循环。
一个典型的社区产品:百度贴吧,就是以关键词为核心的子社区组成的社区平台。社区里活跃着大量的用户,比如04年超女很获的时候,出现了很多粉丝吧,比如李宇春吧。在贴吧里,这些粉丝围绕自己的偶像,进行内容的分享。但如果认为这里有大量的关系就错了(当时还真进行过努力,试图把贴吧关系导向即时通信产品),同一个吧里的用户,也就是所谓“同趣”的关系,是一种非常弱的连接。离开社区内容作为载体,这种弱关系便无法支撑。
而微信迁移的是熟人关系,或者传统社会里的交际关系,内容(朋友圈)只是补充,有时候强联系没有必要,但又想保持联系的时候,可以看看朋友圈,点个赞,或者评论一下。陌陌为现代人生活里排遣孤独寂寞冷的诉求,陌生人社交障碍提供一种解决方案;脉脉则主打职场人脉关系,求职是低频诉求,但职场里人脉的发崛与维系确是高频刚需;而匿名八卦与专栏分享,都只是补充,可以认为是为了让人了解你,以文会友。
强调的意志不一样。
社交强调个人意志,主打个性化与不同。你的朋友圈可以晒你的旅行、健身,或者生活点滴,工作娱乐、八卦这很正常。社区强调群体意志,强调相同。比如一个旅行社区,会希望你分享游记、出行相关,而其它的言论,轻则被警告,重则删除甚至禁言。
门槛不同。
社交产品在一个领域具有排他性,且门槛极高,但做到的临界点,就会自我增长,早年的QQ后来的微信无不如此。社区产品则可以大量共存,可以从少数意见领视入手,甚至从工具提供入手,早期的社区氛围与气质,就决定未来这个社区的格调、规模与发展。
网络结构不同。
从用户连接的网络结构上看,如下面两图:
社区产品的网络结构 社交产品的网络结构社交产品是一张典型的网状结构,没有明确的中心。信息传播可以从任何一个起点裂变,这样的网络,网络效应非常明显。而社区则是半中心化的层次结构。
1、从属性上说,社区是市集,SNS是街巷;
2、从用户关注上说,社区的重心在话题(内容),SNS的重心在关系(人);
3、从运营上说,社区运营的是媒体,SNS运营的是通信;
4、从观感上说,社区以同一张面孔面对所有成员,某A和某B看到的天涯,是同一个天涯,SNS以不同的面孔面对不同的成员,某A和某B看到的Facebook是不同的Facebook;
5、从文化上说,社区有性格、有情感、有文化,SNS没有性格、没有情感、没有文化;
6、从规模上说,社区无法做到无穷大,1000万人同时讲话,等于没人讲话,SNS可以做到无穷大,5亿人同时讲话,不会互相打扰。
如上是keso在知乎上的总结。
网友评论